摘 要:《詩經(jīng)》與《伊利亞特》均有涉及愛情與戰(zhàn)爭的部分。本文旨在將《伊利亞特》與《詩經(jīng)》進行對比,從愛情和戰(zhàn)爭兩方面分析死亡觀之異同。通過對死亡觀進行闡釋,啟發(fā)人們更多關(guān)于死亡的思考,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關(guān)鍵詞:《伊利亞特》;《詩經(jīng)》;死亡觀;戰(zhàn)爭;愛情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198-02
1、引言
《荷馬史詩》分為《伊利亞特》與《奧德賽》兩部長篇史詩,展示了公元前十一世紀至九世紀的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jīng)》是我國文學的起點,反映公元前十一至六世紀周王朝各方面的文化。從時間和內(nèi)涵上看,兩部作品有極強的可比性?!兑晾麃喬亍穼τ谒劳龅拿枋鲚^多,本文通過將其與《詩經(jīng)》進行對比,從愛情和戰(zhàn)爭的方面分析兩部作品所體現(xiàn)的死亡觀之異同。目前關(guān)于這兩部作品的對比研究主要是從戰(zhàn)爭和詩學角度出發(fā),鮮有涉及其他方面。希望本文能為兩部文學作品的研究拓展思路,并通過對死亡觀進行分析,啟發(fā)人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善待人生。
2、《伊利亞特》與《詩經(jīng)》作品概述
《伊利亞特》被后人分為二十四卷,是出典型的戰(zhàn)爭悲劇。戰(zhàn)爭導火索是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之子帕里斯帶走了墨奈勞斯的妻子海倫。史詩圍繞著兩位英雄——希臘聯(lián)軍的阿基琉斯和特洛伊的赫克托爾展開。全書以阿基琉斯的憤怒作為開篇,講述特洛伊戰(zhàn)爭進行到第九年和第十年之間的事。起初阿基琉斯與阿伽門農(nóng)為搶奪女俘爭吵并憤而退出戰(zhàn)場,隨之而來的是在諸神幫助下赫克多爾領(lǐng)導的特洛伊軍隊節(jié)節(jié)勝利。在中后期,好友帕特羅克洛斯的死令阿基琉斯重新出戰(zhàn),二人的決斗直接導致了赫克托爾的死亡,最終故事以赫克托爾的葬禮作為結(jié)束。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類,共三百零五篇,收錄了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五百多年間的詩歌。本文涉及《詩經(jīng)》的部分主要源自《國風》?!秶L》反映周朝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情況,其內(nèi)容涉及了勞作、婚喪、家庭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當中也有許多表達對統(tǒng)治者的憤懣和諷刺的詩歌,是勞動人民思想的真實還原和寫照。其范圍之廣,內(nèi)容之雜,涵義之深,被視為《詩經(jīng)》之精華。
3、《伊利亞特》與《詩經(jīng)》死亡觀之比較
《伊利亞特》與《詩經(jīng)》均涉及社會生活、風俗禮儀、思想觀念等方面,本文將從這些共通方面中愛情和戰(zhàn)爭的部分對比死亡觀。關(guān)于死亡觀,周德新先生曾在文章《論死亡本質(zhì)及社會性》中寫道:“死亡觀是人對死亡的本質(zhì)、過程、價值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觀點。死亡觀是人生觀在死亡觀上的體現(xiàn)……而死亡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人們對死亡本質(zhì)的認識。”【1】簡言之,死亡觀可以理解為人對于死亡的認知和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即使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死亡觀會導致行為上的差異。
3.1、愛情類
愛情與死亡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詩經(jīng)》和《伊利亞特》均有涉及這部分的篇章。《詩經(jīng)》中有大量描寫婚姻戀愛的詩,對于情感的表達生動而真摯。相較之下《伊利亞特》對愛情提及較少,不過也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詩經(jīng)·邶風·擊鼓》是首敘事詩,描述常年征戰(zhàn)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情。每每憶起家中的妻子,臨別時許下的誓言就涌上心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永遠不分離”,對你誓言記心里。我曾緊緊握你手,和你到老在一起。【2】)這短短十六個字已成為千古名句,被后人所傳頌以表達男女間愛情的堅貞。先秦時期戰(zhàn)事頻繁且殘酷,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士兵和妻子的離別誓言顯得彌足珍貴,他們或曾期望用愛情的力量與死亡相抗衡?!对娊?jīng)·王風·大車》是首告白的愛情詩,有說是女子向男子告白,也有男子向女子告白的說法,普遍認為前者可能性較大。詩中妙齡女子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主動要求與情情郎私奔?!胺Y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是對天發(fā)誓,即使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如果你不相信,則以太陽為證。古人“視死如生”,起誓是非常莊嚴而慎重的行為,可見女子的執(zhí)著與癡情。同《擊鼓》中的夫妻一樣,死亡不能阻擋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這種面對死亡的從容態(tài)度反而體現(xiàn)了愛情的可貴,可以用“至死不渝”加以概括。
《伊利亞特》是部戰(zhàn)爭史詩,對愛情的描寫較少卻也不失真摯。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僅列舉海倫及其前夫墨奈勞斯的感情。《伊利亞特》記敘海倫被帶到特洛伊之后的事。根據(jù)其他古希臘神話,帕里斯將一個決定“誰是最美的人”的金蘋果給了愛神阿弗洛狄忒,因此阿弗洛狄忒趁墨奈勞斯外出之時協(xié)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的王后海倫,從而引發(fā)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zhàn)爭?!兑晾麃喬亍返谌韲@帕里斯與墨奈勞斯的決斗展開。神使告之海倫二人即將決斗,于是 “女神的話在海倫心里勾起了甜美的思念,對她的前夫,她的雙親和城堡。”【3】在城墻觀戰(zhàn)時,面對普里阿摩斯的詢問,海倫說道:“……那時,我跟著你的兒子來到此地,拋棄了我的家庭,我的親人,我的現(xiàn)已長大成人的孩子,還有那群和我同齡的姑娘——多少歡樂的時分!然而,死亡沒有把我?guī)ё?,所以,我只能借助眼淚的號磨?!薄?】從以上話語可以感受到海倫對于過去生活的深切眷戀與懷念,來到特洛伊非她本意,語氣中透著無奈與懊悔。墨奈勞斯在決斗前對帕里斯說:“我們二人中,總有一個命薄,注定了不能生還;那就讓他死去吧!”為了摯愛海倫,墨奈勞斯顯得英勇無畏,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3.2、戰(zhàn)爭類
《伊利亞特》有大量關(guān)于死亡的描寫,戰(zhàn)爭無可避免地將造成傷亡。在戰(zhàn)爭方面,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幾點死亡觀:
第一,死生有命。凡人和神都相信生死屬于命定,死亡時間一旦確定,就必須遵循,頗有儒家“知天”的意味?!兑晾麃喬亍分械纳窨偸翘幪帉θ祟愡M行干預,甚至直接加入戰(zhàn)爭。然而當神的最高統(tǒng)治者宙斯知悉其子薩耳裴冬將死于帕特羅克洛斯手下時也顯得無可奈何。他曾猶豫是否要救出薩耳裴冬,被赫拉怒斥道:“你打算把它救出悲慘的死亡,一個凡人,一個命里早就注定要死的凡人?……我等眾神絕不會一致贊同?!愕淖鳛閷⒁饦O大的憤恨?!薄?】神之子尚不能免于一死,以血肉之軀在戰(zhàn)場上搏斗的凡人則更加無法左右自己的命數(shù)。
第二,死得其所,死而無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士兵戰(zhàn)勝了對死亡的恐懼,毫不猶豫地參戰(zhàn),迎接光榮的死亡?!兑晾麃喬亍分杏性S多戰(zhàn)士早已知道死期將至而不聽勸阻堅持參戰(zhàn)的例子。阿基琉斯在面對復仇女神預言他“注定要被強力殺死的時候”說道:“我已知道得清清楚楚;我將注定要死在這兒,遠離親愛的父母。盡管如此,我將使特洛伊人受夠我的打斗,我將戰(zhàn)斗不止!”【6】在戰(zhàn)場上馳騁,選擇迎擊死亡為榮耀而戰(zhàn)的不止他一人。有位名叫歐開諾耳的勇士在踏上征途之前就被父親多次囑告,若非在家中病故,他將死于特洛伊人之手。他毅然選擇后者,這樣“可躲過一場可恨的病痛,使身心不致遭受長期的折磨?!笨v觀《伊利亞特》,處處是戰(zhàn)士們意氣勃發(fā)不懼死亡,廝殺在戰(zhàn)場上的畫面。他們并非不熱愛生命,只是希望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榮光,死而無憾。頗有馬克思 “不是戰(zhàn)斗,就是死亡;不是宣戰(zhàn),就是毀滅”的人生觀意味。
第三,懼怕死亡,茍且偷生。《伊利亞特》中戰(zhàn)爭的主旋律是激昂的,因此這個類型在書中出現(xiàn)不多,卻也并非沒有。第六卷提到墨奈勞斯生擒了阿德瑞斯托斯,阿德瑞斯托斯一把抱住墨奈勞斯的膝蓋,對他苦苦哀求,希望用家里堆積如山的財寶換取自己的生命。在《伊利亞特》的世界里,這種怯懦者是被人唾棄的。當墨奈勞斯猶豫是否要釋放他之時,阿伽門農(nóng)趕來說了以下一番話:“怎么,心軟了,我的兄弟?為何如此關(guān)照我們的敵人?……不,不能讓一個人躲過暴烈的死亡,逃出我們的手心……”隨即一槍將阿德瑞斯托斯刺死。書中還有其他幾處相似的例子,然而比起茍且偷生,大多數(shù)戰(zhàn)士和統(tǒng)治者們堅信為榮譽而戰(zhàn)并且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才是正義,他們不同情弱者。荷馬的世界所追求的是個人與集體的價值和榮耀,因此茍且偷生是與之格格不入而被排斥的。
與《伊利亞特》相比,《詩經(jīng)》在戰(zhàn)爭方面的死亡觀是間接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自古忌諱談死,人們通過對生的渴望間接表達對死的抗拒,這種死亡觀是深藏在意識之中的。比如《幽風·破斧》,傳統(tǒng)理解為這是首“美周公”的詩,然而筆者贊同程俊英老師的觀點,認為這應(yīng)該是首戰(zhàn)士慶祝生還的詩。程俊英老師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翻譯為“可憐我們這些人,總算命大能回鄉(xiāng)”。字里行間露著慶幸又摻雜著幾許凄涼,反映出人類本能的求生欲望。雖然都是由于懼怕死亡而做出的行為,《伊利亞特》中阿德瑞斯托斯的求生卻與《破斧》不一樣。前者以財富交換生命,拋棄了尊嚴和榮譽,后者絕非戰(zhàn)場上丟盔棄甲投降之輩,是幸存者看到曾經(jīng)使用過的作戰(zhàn)武器而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梢哉f,戰(zhàn)士們常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們更懂得生命的價值,同樣也明白死亡的沉重。小雅中如《漸漸之石》《何草不黃》等則表達了對常年征戰(zhàn)的抱怨,這種消極態(tài)度《伊利亞特》是幾乎沒有的。潛在的強烈抵觸情緒與其說是逃避,不如說是對死亡的抵抗。從戰(zhàn)爭方面整體來看,《詩經(jīng)》在人性上的詮釋比《伊利亞特》豐富,既不乏有氣勢高昂的戰(zhàn)爭詩如《秦風·無衣》,也有消極的《何草不黃》等,而《伊利亞特》雖有阿德瑞斯的卑怯,卻是為了反映其高昂的戰(zhàn)爭主旋律,這是《伊利亞特》較《詩經(jīng)》所欠缺的。
3.3、死亡觀小結(jié)
從愛情的角度看,《詩經(jīng)》和《伊利亞特》所表現(xiàn)出的死亡觀相似,是一種接受死亡,迎接死亡的精神。死亡襯托出愛情的崇高,并通過愛情的堅貞展示了生命的美麗。戰(zhàn)爭角度的死亡觀大體有兩種趨勢:逃避和迎擊?!兑晾麃喬亍分饕呛笳摺2徽搹哪膫€角度出發(fā),生者都了解“死”的含義,一部分人能夠坦然面對死亡,另一部分人則避之不及。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對死亡觀認知的差異。
德國哲人雅士培有句名言:“學習如何去生,和學習如何去死,實際上是一回事”。人們往往對“生”關(guān)注很多,奢求長生不老,卻極力回避 “死”的問題,以致容易產(chǎn)生兩種錯誤的死亡觀。一種是待到死亡突然降臨才開始面對死亡。其直接后果使人感到茫然無措,沉浸于他人去世的悲慟之中。第二種是輕視死亡。持有這種死亡觀的人活得肆無忌憚,缺乏信念以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懂得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容易對社會和周圍環(huán)境產(chǎn)生危害。亞里士多德在《論生命的長短》【7】中提到:“所有事物總是處于運動之中,而總是或者生成或者毀滅。”生死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如四季更迭一般自然。死亡的發(fā)生不因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無論富有或貧窮,尊貴或卑微,都不能擺脫死亡的結(jié)局,因此人們應(yīng)該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會面對和接受死亡。樹立正確死亡觀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從當下開始準備死亡。這種“準備”實為精神修養(yǎng),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實現(xiàn)方式亦多種多樣??梢允亲诮汤锏哪撤N信仰,也可以是閱讀相關(guān)書籍學習哲學知識等。每個人通過探尋適合自己的方式,在修行過程中逐漸克服心靈的痛苦和恐懼,從而 “充實生,超越死”,最終從容面對生死。即使達不到莊子“鼓盆而歌”的境界,多少能緩解死亡到來時的悲慟,讓人心胸豁達。
4、總結(jié)
本文通過《詩經(jīng)》與《伊利亞特》的對比分析,探討了兩部作品在愛情和戰(zhàn)爭兩方面所體現(xiàn)的死亡觀之異同。愛情和戰(zhàn)爭均以無懼無畏的積極死亡觀作為主基調(diào),但也難免出現(xiàn)貪生怕死之輩。各中差異反映出死亡觀與人生觀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樹立正確的死亡觀顯得尤其重要。所謂福禍相依,死亡也在時刻提醒人們要珍惜眼前光陰,做好自己的本分,在有限的生命里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價值。
注釋:
【1】周德新.論死亡的本質(zhì)及其社會性.《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3期
【2】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P.43
【3】[古希臘]荷馬著,陳中梅譯.荷馬史詩.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1.P61
【4】[古希臘]荷馬著,陳中梅譯.荷馬史詩.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1.P63
【5】[古希臘]荷馬著,陳中梅譯.荷馬史詩.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1.P.361
【6】[古希臘]荷馬著,陳中梅譯.荷馬史詩.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1.P.438
【7】[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秦典華譯.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P187
參考文獻:
[1]、[古希臘]荷馬著,陳中梅譯.荷馬史詩.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1.
[2]、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3]、趙逵夫等.詩經(jīng)三百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8.
[4]、[法]皮埃爾·維達爾-納杰著,王瑩譯.荷馬的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趙雨.上古詩歌的文化視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
[6]、于興.詩經(jīng)研究概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1.
[7]、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
[8]、周德新.論死亡的本質(zhì)及其社會性.《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3期
[9]、馮滬祥.中西生死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