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需求理論,從七個方面結合劉吶鷗的人生經歷和文學翻譯創(chuàng)作對劉吶鷗的文學審美心理進行了分析,為進一步理解和分析劉吶鷗的作品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
關鍵詞:需求理論;劉吶鷗;審美心理
作者簡介:方鶴臻(1985.10-),女,滿族,甘肅白銀人,北京科技大學文藝學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187-01
劉吶鷗作為中國新感覺派的開山之人,從文學創(chuàng)作上來說,有人認為“他為開一派之先河”也有人認為他不過是一個日本新感覺派的“誤讀者”;從人生經歷上來說,有人深感他“游子”的酸楚,也有人認為他不過是“浮夸公子”……劉吶鷗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又是以怎樣的心態(tài)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恐怕沒有人能說清楚,但從劉吶鷗的人生經歷入手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或許可以讓我們對他有一個更為客觀深入的了解。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低級到高級分為七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于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首先來看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劉吶鷗是臺灣省臺南縣人,家里是當?shù)氐耐濉R髮嵉募沂澜o劉吶鷗提供了堅強的物質保障,可以讓他出國留學,在上海開創(chuàng)事業(yè),并擁有豐富的娛樂生活,劉吶鷗曾坦言有四大嗜好:手不釋卷、看電影、搓衛(wèi)生麻將、跳舞。生理需要還包括了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性,從劉吶鷗的日記可以了解到劉吶鷗常年在外漂泊,生活中出現(xiàn)過許多女性,但他和比自己大的表姐結了婚,有些研究人員認為起初無愛的婚姻導致了劉吶鷗的女性觀,即:女人只有“蕩婦”和“母親”,前者也是他作品中主要的描寫對象。從安全需要來說,劉吶鷗一直都生活在比較安全的環(huán)境中,但在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1937年,這年8月,劉吶鷗辭職,但他沒有隨國民黨政府后遷。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劉吶鷗為什么會選擇留在上海呢?當然,追求自由創(chuàng)作電影的理念是主要考慮,還有,就是維護在上海的產業(yè)。
其次,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先來說一下歸屬與愛的需要來說,劉吶鷗的小說《殘留》是一篇心理獨白式的小說,作品寫的是女主人公霞玲的主觀感覺。丈夫的死帶給她很大的痛苦和悲哀,為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剛剛在幾個小時前死了丈夫的霞玲,渴望著一個男人的擁抱,陪同她回家的丈夫的男朋友沒有理解她的心事,于是她把追求轉移到昔日的情人白文身上,繼而在深夜獨自走向街頭,不顧拋棄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任憑外國水兵的擺布。在作品中她強烈地呼喊著:“我是孤獨的。世界上我是一個人。我心里無聊哪!我不要孤獨,我要有人愛著我呵”。她道出了摩登都市中的眾多男男女女的內心世界,他們之所以相互追逐玩著“游戲”,沉醉于都市燈紅酒綠的生活,也正是為了解除痛苦和悲哀,擺脫孤獨和無聊。劉吶鷗作品中個體的孤獨,也正是劉吶鷗內心孤獨感的寫照,這與他的自身經歷和對現(xiàn)代社會的認識不無關系。劉吶鷗十五歲便離開家鄉(xiāng),到過東京、上海、北京,他可以盡情地享受大都市多彩的生活,但卻始終沒有一種歸屬感。這些男女主人公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他的代言人。從尊重需要來說,劉吶鷗有著強大的經濟后盾,上海是一個以金錢為標準的資本主義社會,劉吶鷗毫無疑問是可以受到尊重的。另外,劉吶鷗在上海的震旦大學結識了戴望舒、施蟄存并等成了好友。劉吶鷗作為日本新感覺派的介紹者和中國新感覺派的實踐者,在他所從事文學活動的圈子里他是受到尊重的,這從新感覺派作家的評論和他們與劉吶鷗的交往中可以看出。
其次是認識需要和審美需要。先從認識需要來說,劉吶鷗一生中曾兩次離開臺灣前往日本求學,他在日本求學6年,在1925-1926年從日本回到上海進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學習法語。認識的積累和生活的環(huán)境讓劉吶鷗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審美品位,劉吶鷗的審美需要在他的文學翻譯和創(chuàng)作上有明顯的體現(xiàn)。從文學引進上來說,早在1928年夏初,劉吶鷗從日本回到上海,有選擇地“帶來了許多日本出版的文藝新書”。施蟄存曾回憶說:“劉吶鷗帶來了許多日本出現(xiàn)的文藝新書,有當時日本文壇新傾向的作品,如橫光利一、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等的小說,文學史、文藝理論方面,則有關于未來派、表現(xiàn)派、超現(xiàn)實派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文藝論著和報道?!薄?】從文學翻譯方面來說,劉吶鷗在《色情文化》“譯者題記”中說:“文藝是時代的反映,好的作品總要把時代的色彩和空氣描出來的?!睆娬{作品要有時代感和社會性的主張與當時世界性的文學傾向有關,但是橫光利一作為日本新感覺派的旗手,他的示范作用對劉吶鷗中國新感覺派有著直接的影響。從文學創(chuàng)作上說,《新文藝》第2卷,第1號上曾經刊登著一篇劉吶鷗《都市風景線》的廣告,廣告寫到:“吶鷗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著他的特殊的手腕,他把這飛機,電影,JAZZ,摩天樓,色情,長型汽車的,高速度大量生產的現(xiàn)代生活,下著銳利的解剖刀……我們尤其要推薦的是劉吶鷗先生的作風,他的作風的形象是適合于這個時代,為我國從來所未曾有的”。劉吶鷗熱愛都市生活,這讓他在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趣味上偏愛描寫都市生活的作品。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劉吶鷗認為能反映“時代空氣”特別是都市風貌的文學作品是值得推崇的,因而他選擇了日本新感覺派描寫都市生活的作品,淘汰了那些反映鄉(xiāng)間生活和那些由歷史、神話改編而來的作品。
“自我實現(xiàn)需要是一種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抱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希望完成和自己的能力相稱的工作,越來越成為自己希望的人物的需要?!薄?】劉吶鷗一生無論是對于文學的追求還是對電影的熱愛,他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xiàn)都市人的生存狀態(tài),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現(xiàn)代主義文學流派——中國新感覺派,毫無疑問,劉吶鷗先生是一個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都市人。
注釋:
【1】施蟄存.最后一個老友馮雪峰.轉引自許道明.海派文學論.復且大學出版社,1999,207
【2】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5
參考文獻:
[1]、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黃云霞、賀昌盛.“新感覺派”命名質疑[J].湖北大學學報,2005(3)
[3]、賀昌盛.從“新感覺”到心理分析——重審“新感覺派”的都市性愛敘事[J].文學評論,2006(5)
[4]、羅偉文.精神分析學說與施蟄存的小說創(chuàng)作[J].學術論壇,2005(4)
[5]、夏元明.幻滅:新感覺派小說的情愛世界[J].江漢論壇,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