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呼吸與情感的研究并不是從現(xiàn)代開始的,它是伴隨著中國傳統(tǒng)聲樂的發(fā)展而逐步涉及和完善的。本文從發(fā)聲機能的探索、呼吸在歌唱中地位的確立出發(fā),談歌唱呼吸與情感的歷史溯源。
關鍵詞:歌唱呼吸;情感;發(fā)聲機能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106-01
我國的民族聲樂歷經了詩經、楚辭、樂府、唐宋詩詞、元曲、戲曲等階段,古代的歌唱家也在不同的聲樂表演形式中追尋著歌唱的方法和法則,并且將這些方法和準則著之成述,使得我國的歌唱理論研究不斷豐富和完善。例如,先秦時期《禮記.樂記》中就有關于“以情帶聲”的言論;宋·陳旸著的《樂記》中提出,音樂的根本在于表達情感;到了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唱論》對歌唱藝術中的聲音、表演等提出了種種的規(guī)范。凡此種種,這些著述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歌唱的技能和歌曲的表現(xiàn)做出了重要的探索,記錄了我國聲樂演唱從發(fā)聲原理到表演細節(jié)表現(xiàn)的種種內容,為當今演唱藝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這些著述中,不乏對聲樂表演中呼吸和情感問題的探索,下面筆者將就這些著述中的呼吸和情感理論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發(fā)聲機能的探索
歌唱的發(fā)聲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中說話,因此,了解發(fā)聲的機能對于歌唱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關于歌唱發(fā)聲的技巧,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時候就有所探索?!鹅`樞經》中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者,音聲之關也。頑顙者,氣之所泄也?!边@句話是說喉嚨是呼吸的通道,會厭是發(fā)聲的門戶,嘴唇就像那發(fā)聲的窗扇一樣,舌頭是發(fā)聲的重要部位,懸壅(即小舌頭)是關閉聲音的部位,咽喉是氣息排泄的地方。這段話詳細的描述了歌唱過程中,各個發(fā)聲器官及其功能。另外,來自威尼斯的音樂理論家瑟夫·察里諾斯曾經在他所著的《諧音原理》中談到:“天賦的發(fā)聲器官是咽、舌、口和肺。音聲使這些器官活動便產生了聲音。由聲音產生語言和歌唱?!边@其中也涉及發(fā)聲器官咽、舌、肺等,并指出由這些發(fā)聲器官產生了聲音,繼而產生了語言和歌唱。這些言論是中外古代對發(fā)聲機能的最早探索。
二、 呼吸在歌唱中地位的確立
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極其重要, 世界頂級的聲樂教育家卡魯索曾經在他關于發(fā)聲方法的著述中說過:“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藝術,學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觀的藝術高峰的第一步?!薄?】可見呼吸對于歌唱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因為,對于一名歌唱者而言,一旦解決了歌唱中的呼吸問題,聲音也就會變得自然、流暢和圓潤。反之,倘若不能掌握控制呼吸的藝術,也就不能成為高明的歌唱家。
呼吸是歌唱的命脈,這一觀點早已被世界各國的聲樂界人士所認可。在我國,關于歌唱中呼吸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樂府雜錄》。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p>
這段論述生動的描述了歌唱中氣息的運用和聲音效果,意為歌唱者首先要注意調節(jié)自己的吸氣,在呼吸過程中,氣息在腹部“氤氳”【2】而出,到喉嚨的地方吐氣并唱詞發(fā)聲,形成氣息的對抗。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將聲音唱的嘹亮而極具穿透力。這段話深刻地道出了氣息在歌唱中的運用過程,對于我們今天的聲樂教學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這其中說的氣息運至“臍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胸腹式呼吸方式,“抗”字更是形象得描述了氣息在腹部進行收縮,兩肋擴張,氣息推動橫膈膜而形成的對抗之力。
另外,陳彥衡在其《說鮮》中提到:“夫氣者音之帥也,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意為氣息是聲音的最為重要的部分,如果氣息吸的少則聲音就沒有根基而上浮,氣息淺則會造成聲音單薄,氣息吸入過多聲音就會僵住,氣息分散聲音就會枯竭,不夠圓潤有力。這段話將幾種氣息運用不當的后果和表現(xiàn)描述的非常細致,可以使我們在歌唱中對氣息的運用能夠明確正誤,有的放矢。
宋·陳旸在《樂書》中曾經對歌唱中運用氣息的度做過詳細的描述,他主張氣息的運用要“大而不至抗越,細而不至幽散”,正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不過分追求氣息的宏大,當聲音低弱時還要做到聲音不散的歌唱方式。
另外,聲音講究“氣勢”,吐字要有“氣口”。氣和聲的比例變化,影響著音色的濃與淡;聲音氣息前后走向沖擊點的變化,影響著聲音的明與暗,激越的長寬音、富有彈性的短促音、柔美的半聲、迷人的假聲、深情的氣聲……是“硬起首”(激起)、還是“軟起首”(舒起)以及分句的合理、換氣點的得當和各種各樣的換氣方法……無不與氣息的控制運用緊密相關。甚至,聲音的一些毛病根源,往往也追究到是氣息運用的不得當。是否可以這樣說,唱歌從某種意義上解釋,可說是“唱氣”——好的聲音是準確地控制和運用氣息的能力而發(fā)出來的。
在歌唱活動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諸如歌唱高音旋律時氣息跟不上,演唱較長的樂句時氣息不足,演唱跨度較大的音符時氣息銜接不好等。這些都需要掌握氣息的運用法則,勤加練習才能達到要求。每一首歌曲都離不開氣息的支持,每一個樂句都需要氣息的合理運用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歌曲中為了表現(xiàn)喜悅的、憂郁的、憤怒的、憂愁的等各類情緒,常常在樂句中體現(xiàn)為或緩或急、或高或低、或強或弱的變化,因此,更加需要用相應的氣息狀態(tài)去適應歌曲演唱的需要。由此可見,歌唱中呼吸的運用和氣息的支持是極其重要的。
注釋:
【1】引自P.M.馬臘費奧迪著:《卡魯索的發(fā)聲方法》,人民音樂出版社。
【2】“氤氳”一詞,見于張載所著《正蒙·太和》中,被用來形容宇宙實體“氣”的運動狀態(tài),這里是指氣息鼓蕩的意思。
參考文獻:
[1]、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湯雪耕著.怎樣練習歌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4]、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彭萬榮.表演辭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