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我國的對外漢語教育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國際間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文結(jié)合漢語語音的特點,對語音教學的實效性進行初步探討,旨在找到高效的語音教學方法,以供交流借鑒。
關(guān)鍵詞: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實效性
作者簡介:崔昕,女(1981.5-),吉林大學文學院。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079-01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主動地獲取知識,廣大漢語教師設(shè)計了豐富、新穎的教學活動,力求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但由于學生的層次呈多樣化,學習目的也各不相同等因素,使得對外漢語教學也不斷地產(chǎn)生新的問題。很多人認為目前對外漢語教學課堂的教學實效性不高,尤其是語音部分的錯誤率即使是在漢語水平進入高級階段的學生中也居高不下。
一 、正確認識教學實效性、教學效果以及教學效率的關(guān)系
所謂教學效果就是教學活動是不是達到事先預計的目的。比如說這個教學活動是要學生掌握聲韻母的發(fā)音方法,那么通過這個教學活動學生是不是掌握了?這叫做教學效果。
教學效率,就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做某件事兒所花費的時間和最終所取得效果的最好的一種匹配。如果說用了很長的時間,花了很大的精力,學生學到一點點東西,或者沒有學到東西,就是沒有效率。
教學的實效性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課堂教學是不是達到效果;第二是達到效果的這個狀況如何,即是否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與最后的產(chǎn)出結(jié)果有較好的比例,也就是說實效性是兼顧效果與效率的。
二、語音教學時效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意義重大
語音是語言的質(zhì)地,在交流過程中,語音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音教學是教學的起點,如果起點過于草率,必然會影響整個學習過程。那么如何最大效率的教好語音,使學生又快又好的掌握語音的組成部分及語音的特征,就成了語音教學時效性研究的首要問題。
三、如何提高語音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教學看似只有四五十分鐘,但對于教師來講它還包括課前的準備階段、教具的準備、課件的制作、講課的方式以及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等方面。如果想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要進行細致的推敲,我們從三方面對提高語音教學的實效性進行探究。
( 一 )授課前的準備
1、以人為本,精選教材
漢語學生逐年增多的同時,對中國感興趣的國際友人也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因此,漢語教材的選編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種族,所持母語的不同,年齡以及學習目的不同等因素進行教材的精選,力求最大效果的發(fā)揮教材的長處,這是教學活動得以實現(xiàn)較高實效性的先決條件。
2、根據(jù)教學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合的教具
教具的選擇在語音教學階段尤為重要,如果能以實物的形式來展現(xiàn)語音的發(fā)音過程及發(fā)音方法,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音教學當中一般常用的教具有:
(1)彩色粉筆若干支,以便學生能夠清晰的辨別教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
(2)鏡子,可以幫助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發(fā)音部位的狀態(tài),及時糾正發(fā)音方法上的錯誤,使學生掌握發(fā)音的準確性;
(3)橡皮泥,我們可以用橡皮泥來模仿舌頭的狀態(tài),由于口腔的獨特性,教學過程中無法直接演示舌頭等發(fā)音器官的狀態(tài),用橡皮泥來模仿舌頭,學生就會直觀地看到發(fā)音時我們發(fā)音器官的狀態(tài)。
( 二 )授課中的技巧:
語音教學需要進行大量的操練,往往很枯燥,因此在語音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1、語音的教學可以利用夸張的方式進行。例如:讀“e”時,發(fā)出來的是在“ɑ”與“e”之間的音,含混不清。這種情況問題在開口度和唇型上。建議教師在示范發(fā)音的時候,口部動作要夸張一些,“ɑ”的嘴張開度大,“e”則是嘴角稍向左右咧開。讓學生明顯地看到唇型的不同,唇型不同又很自然地帶動了舌、牙部位以及口腔空間的變化。在授課時,不是教師講,而是通過實際演示讓學生看,再讓學生自己試驗,通過學生自己體會試驗后,使發(fā)音得到校正,此時再訓練效果要好得多。通過學生參與后初步掌握了發(fā)音要領(lǐng),這樣會記得牢,比單純機械地重復訓練要更有實效性。
2、利用正確與錯誤的發(fā)音對比進行講解。例如:在漢語語音中的輔音b d g j z zh(不送氣音)與p t k q c ch(送氣音) 在講解時就有一定的難度, 老師們都知道發(fā)音時如不注意氣流的有無,會鬧出笑話,如:“Pópo de dùzi bǎo le(婆婆的肚子飽了)”和“Bóbo de tùzi pǎo le(伯伯的兔子跑了)”意思差之千里。
3、用詩歌或是歌曲的形式進行語音教學。 詩歌是語音的藝術(shù),它節(jié)奏鮮明,而且韻律本身就是語音的藝術(shù),既可幫助學生學習掌握語音,又可幫助學生辨別區(qū)分近似音。我們也可以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簡單易唱的歌曲,將教學內(nèi)容編成歌詞輸入歌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當中更好更快地接受新知識。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如繞口令比賽等來強化學習的內(nèi)容,以求教學實效性的最大限度發(fā)揮。
( 三 )授課的形式及教師的態(tài)度:
1、堅持用漢語組織教學,為學生打下良好的發(fā)音基礎(chǔ)。良好的語音語調(diào)只能從聽準確的發(fā)音,模仿準確的發(fā)音而來,不是從眼睛看到的符號中學來的,也不是被老師反復糾音糾出來的。這也是學界普遍認可的“沉浸式教學法”,對提高教學實效性有不可小視的作用。
2、在對標準音的糾正訓練上,有些學生即使經(jīng)過多次的糾正,依然難以改正,那是該語音系統(tǒng)的“化石化”現(xiàn)象。對此我們應采取“柔性原則”即教學中不固執(zhí)追求硬性指標的百分百完美,同時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正確適時的使用激勵機制,因為如果過分要求就會使學生對自己的發(fā)音失去信心,產(chǎn)生焦慮感,對于學習效果極為不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這種巧妙的“變動”,正是使課堂教學發(fā)揮實效性的最佳策略。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實效性體現(xiàn)在教學的方方面面,但無論怎樣的方法,學生是否進步及收獲的多少都是衡量教學實效性的唯一指標。
參考文獻:
[1]、李培元,1987,《漢語語音教學的重點》,《世界漢語教學》
[2]、張和生,2004,《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術(shù)研究》,商務印書館
[3]、劉珣,2005,《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4]、施良發(fā),崔允郭,1999《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 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徐子亮,吳仁甫,2006《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