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自主性學習能力的研究對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和教學實踐活動,關鍵是要構建起能夠促進留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管理機制,本文將詳細論述留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及其相應的教學管理機制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留學生;生自主性學習;教學管理機制;社會意義
作者簡介:米磊,男,1978年生,遼寧人,現(xiàn)任沈陽音樂學院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助理。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071-01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外漢語界開始引進學習理論,提出在研究“怎樣教”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研究“怎樣學”的觀點。這正符合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文化普遍認同的“以學生為中心”或“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其主旨是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為只有將教師在課堂上的適當引導和學生在課下的自主性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留學生的漢語綜合運用能力。
一、自主性學習的內涵、理論依據(jù)和特點
根據(jù)目前國內學者的觀點,大家普遍認為自主性學習有別于“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有主見地學習”(羅福午,2006)。自主性學習時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材料進行掌控的學習模式。從學校教學模式的角度,我們把自主性學習看作學生在學習目標的要求和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自身認知結構和需要,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掌握學習過程、完成學習任務、發(fā)展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培養(yǎng)自主性學習能力的研究對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在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現(xiàn)代教育觀念的指引下,以學習法為中心的理論研究帶動了教學法觀念的根本性變革,從而使教育理論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和人格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
自主性學習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個性化、能動性、相對性、有效性。
個性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方法的建立、知識的消化和積累等主要是靠學生的自身條件和主觀努力來決定的,任何人無法替代,因此,自主性學習必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學生個體的需要和接受知識的能力,為他們量身制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引導他們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
能動性。在對自我需求和個體能力有充分認識的前提下,要積極地維護和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事,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相對性。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是幫助他們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學會學習。同時,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在學生整個自主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幫助、評價仍然十分必要。
有效性。自主性學習更加重視促進學生學習的內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是變化的決定性因素。自主性學習強調根據(jù)自身條件和需要,在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要求教師圍繞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的難點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效率也會因此而提高。
二、培養(yǎng)留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
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尤其是學習語言的方法應該是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生不僅要通過課本和教師的傳授來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在自我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獲得的,這需要他與別人合作、利用各種學習資料、在不同場合鍛煉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才能自信、自如地運用目的語表達自己。
作為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構建留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也是可行的。隨著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對外漢語的專業(yè)教師,在學習材料、學習條件、學習理念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已經具備了開展對外漢語自主性教學模式的條件,關鍵是要構建起能夠促進留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管理機制,下文將詳細論述這個問題。
三、構建促進留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管理機制
要構建能夠促進留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教學管理機制,應該注意一下幾個要點:
轉變觀念,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充分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能力和愿望,以及留學生在學業(yè)方面乃至心理方面的需求,在制訂教學計劃、評價教師執(zhí)教能力等環(huán)節(jié)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意見。為學生制定一個科學的、合理的教學安排,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和諧的學習氛圍。
構建促進“自我認識”的教學管理機制。如果留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條件和漢語的特點,并在協(xié)調兩者的過程中正確選擇學習策略,必將有助于提高漢語學習的效率。元認知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是學生提高學習自主性的重要前提。元認知就是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認知。
構建促進“自我管理”的教學管理機制。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學生確立了學習目標之后,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為學生把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成果的過程提供保證。
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即能夠保證效率,所以要特別重視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澳繕斯芾怼保热绨阎虚L期的學習目標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階段;“時間管理”,比如各門課程所需的時間分配,一天或一周內的學習任務的時間安排等。要讓學生認識到自我管理將使他們的留學生活更加高效、豐富、精彩。
構建促進“自我評估”的教學管理機制。自我評估指學生能夠客觀全面地評價自己的學習活動,包括學習動機、目標、方法、態(tài)度、效果等,其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能夠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形成正確的認識。提倡采用形成性評價手段,即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實踐和考試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上,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提出改進的指導意見。
構建促進“自我調控”的教學管理機制。由于學生對自我認識和對預想的學習目標的認識存在偏差,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也是會發(fā)生變化的。通過自我評估,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定的目標過高或過低,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待改進,學生生活變化較大,這都需要他們在重新進行自我認識的基礎上,修正自己的學習動機和目標,更合理地分配精力、調整學習方法,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自我調控的能力。通過自我調控會使前文提到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優(yōu)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