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亞筆下最著名的喜劇人物之一,他與哈姆雷特、夏洛克并列為莎士比亞創(chuàng)造的三個最復雜人物形象。福斯塔夫在歷史劇《亨利四世》和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們兒》中占都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本文將從他對騎士精神背棄的角度對其在《亨利四世》中的人物形象進行簡略分析。
關鍵詞:福斯塔夫;騎士精神;人物形象分析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025-01
在《亨利四世》中,占據前臺的雖是王公貴族,但作為配角的福斯塔夫卻上與高貴的親王關系密切,下與底層社會中各式各樣的人物息息相通,諸如腳夫、侍從、仆役、店伙、酒保等五花八門的市民群眾都與他有著網絡般的關聯(lián)。結構成了一副十六世紀英國動蕩社會的生動畫面。而福斯塔夫作為平民社會中的核心人物代表,他身上烙印著破落貴族騎士借機孑遺的道道印痕。
眾所周知,英國社會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之后,作為中世紀貴族代表的騎士階層已經漸趨沒落,而隨之隕落的還有充滿精神追求和高尚美德的騎士精神。下面我將從騎士精神內涵所表現(xiàn)的五個方面的突出特點來對《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的人物形象進行逐一的分析。
一、信仰基督而又忠于領主
信仰基督是指,騎士必須首先是基督徒,非基督徒不具備成為騎士的資格。福斯塔夫名義上雖然是騎士的稱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不是基督徒,他不僅違背了基督徒應該遵循的戒肉戒酒戒貪等基本戒律,而且變本加厲的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酒池肉林歌舞升平的世界中去,正如哈爾王子在劇中所說“……見什么鬼你要問起時候來?除非每一點鐘是一杯白葡萄酒,每一分鐘是一直閹雞,時鐘是鴇婦們的舌頭,……是一個穿著火焰色軟緞的風流熱情的姑娘……”。在人文主義思想盛行的文藝復興時期,作為莎士比亞著力刻畫的人物之一,福斯塔夫無疑也沾染了當時的時代氣息。人文主義主張的個性解放、發(fā)對禁欲主義、提倡重人生、反對崇神性及講實際等原則被福斯塔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是本我的忠實擁護者,正如他自己所說“……本能是一件很重要的東西,我是因為激于本能而成為一個懦夫的。我將要把這一回事情終身引為自豪,并且因此而格外看重你;我是一頭勇敢的獅子……”;從這番言辭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始終是為自己而活。
二、勇敢無畏而又誠實守信
騎士的另一種身份是軍人,在中世紀歐洲,勇敢是軍人最突出的品格之一,他不僅是騎士榮譽感和高尚品格的集中體現(xiàn),且是騎士精神的核心內容。如果對某個騎士的誠實進行懷疑,無疑是對其人格的最大詆毀和侮辱。通讀劇本后我們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福斯塔夫跟“勇敢”二字毫無瓜葛,與其用勇敢的怯懦來形容,還不如用嘴上的利劍來得貼切。在蓋茲山搶劫事件中,他寡廉鮮恥的將對手的數(shù)量從四個變?yōu)槭€接著十六個然后五十個……,當事實被哈爾王子和波因斯揭穿的時候,……,還美其名曰“獅子無論怎樣兇狠,也不敢碰傷一個堂堂的親王”。
三、尚戰(zhàn)好武而又不失風度
保護弱者和慷慨大方是騎士高貴風度的最好體現(xiàn)。福斯塔夫可以說是完全背離了這一點,他的種種行為以及在應征前對于戰(zhàn)爭的態(tài)度,足以說明他參加戰(zhàn)爭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殺敵報國、盡忠職守,而僅僅是為了利用戰(zhàn)爭的名目去囊括錢財,劇中第三幕第二場活生生的上演了一出征兵喜劇。當真正進入戰(zhàn)爭時,四周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福斯塔夫一心想著的就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他臨陣裝死的一幕,成為喧鬧畫面中唯一靜謐的一角,同時也成為劇中最大的笑料之一。我們不能武斷地說他不機智或者不聰明,而只能說他所做的一切永遠只是圍繞著個人的欲望,絲毫沒有世俗所謂的道德意識。他裝死方罷,接著又冒功請賞,還信誓旦旦地說“我倘然不是杰克.福斯塔夫,我就是一個渾小子。潘西就在這兒(將尸體擲下),要是你父親愿意給我一些什么封賞,很好;不然的話……”,如此的“好武”和“風度”不得不讓人汗顏。
四、崇尚女性而又追求愛情
福斯塔夫在劇中是沒有愛情可言的,因為他的終極目標就是放縱欲望,享盡人間之樂事;表面上好像對桃兒百般牽掛以及離別時戀戀不舍,但我們必須看清在他們的背后實際上是一種利用關系,桃兒將福斯塔夫作為擋箭牌,而福斯塔夫也只是把桃兒作為寂寞時的慰寥。真正的愛情是純粹的,不需要偽裝。這從他對野豬頭酒店老板娘桂嫂的肆意調情以及酒后在不清醒的狀態(tài)下向桂嫂許下婚約的事情就可以略窺一斑。在福斯塔夫的世界里,及時享樂才是主旋律,女人和愛情不過是附屬的消遣而已。
五、行俠仗義且榮譽至上
在騎士的各種觀念和精神中,與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的榮譽感往往被其視作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而在福斯塔夫的觀念和精神中,“榮譽只是一陣空氣,一塊銘旌”。在本劇第五幕第一場中,他就陳述了他對待榮譽的態(tài)度:“他既然沒有叫到我,我何必著急?……榮譽把我報銷了呢?那便怎么樣?榮譽能夠替我重整一條腿嗎?不。重裝一條手臂嗎?不。解除一個傷口的痛楚嗎?不?!睆乃麍詻Q的態(tài)度上我們知道再高尚的詞匯用在福斯塔夫身上也不過是激發(fā)了他流氓的潛質,然而他的真實恰恰就表現(xiàn)在這里。他的重人生、反神性的理念極好的傳達了文藝復興時期所推崇的人文主義思想實質。
通過以上五個方面對福斯塔夫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覺得福斯塔夫在《亨利四世》中對喜劇效果的貢獻,不亞于豬八戒為《西游記》所做的貢獻。雖然福斯塔夫在本劇中是一個值得又愛又恨的角色,但最終他逃脫不了被亨利五世放逐的命運,如果說莎士比亞對福斯塔夫著墨這么多的原因是為了體現(xiàn)自身的一些對于人文主義思考的矛盾觀念,那么福斯塔夫最后的死,就標志著人類不可遏制的狂暴熱情和過剩的精力海洋開始退潮,換句話說就是文藝復興運動開始衰落了。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全集》(三) 莎士比亞著,朱生豪等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4.
[2]、《英國文學簡史》 王守仁,方杰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3]、《冷靜與分析之間—淺析莎士比亞筆下的喜劇人物福斯塔夫》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鄧蔭金 2008.
[4]、《解讀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實質和社會條件》 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萬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