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為世人所熟知?!队绖e了,武器》正是其中之一。小說講述了一戰(zhàn)時期發(fā)生在一對戀人——弗雷德里克·亨利和凱瑟琳·巴克利之間的悲情故事。小說以凱瑟琳的去世作結(jié)。通過這部小說,作者意圖揭示戰(zhàn)爭對人們帶來的心里創(chuàng)傷。
關(guān)鍵詞:《永別了,武器》;悲劇因素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004-02
《永別了,武器》作為一部悲劇小說,其中的悲劇因素不僅僅體現(xiàn)在故事的情節(jié)上,更多的則暗含在細節(jié)之中,例如兩位主人公的經(jīng)歷,自然景物中的部分元素等。
1、悲劇角色
小說中,海明威主要塑造了兩個角色:男主角弗雷德里克·亨利和女主角凱瑟琳·巴克利。這兩個角色本身便已包含了悲劇因素。海明威通過對這兩個角色的經(jīng)歷描述揭露了一戰(zhàn)對人們帶來的傷害。
1.1、弗雷德里克·亨利
弗雷德里克是美國的一名救護車駕駛員,同時也是意大利軍隊的一名中士,也是故事的敘述者。他孤獨,迷茫,被動,“在尋找著能夠信賴的某種價值觀或者某種體系”。對他來說,正是傳統(tǒng)的價值觀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亨利的性格太過于理想化,而不是海明威筆下典型的男性角色。海明威所描寫的男性角色大都“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對一個女人的愛戀中,必須不斷地和其他男性發(fā)生沖突”。因此,弗雷德里克他想要和凱瑟琳到瑞典隱世獨居的美好愿望注定是要迎來破滅的結(jié)局。即便他們在那里過著簡樸的生活,但是他并沒有對這樣的生活感到滿足。他對于自己逃離戰(zhàn)場,逃避危險而感到心懷愧疚。產(chǎn)生這種情緒的起因在于,在海明威的小說中,男性能夠?qū)崿F(xiàn)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就是直面危險,而非逃避危險。這樣的想法在小說中多次從細節(jié)方面展現(xiàn)出來。例如,自從亨利和其他男性斷絕來往之后開始想要蓄胡子,以此來維持自己的男性氣質(zhì)。也因為凱瑟琳說她喜歡亨利留胡子,他才想要通過改變自己的外貌來打消內(nèi)心的愧疚之感??傊?,亨利不能也不想回到戰(zhàn)場上去,因為他認為戰(zhàn)爭是毫無意義且危險的。他所能做的只有繼續(xù)和凱瑟琳過著隱居的生活,一邊承受內(nèi)心的折磨。
當現(xiàn)實與理想出現(xiàn)巨大的鴻溝的時候,人就會活得悲慘,活得痛苦,就像弗雷德里克·亨利一樣。他的生活逐漸變得可悲,變得不幸。與此同時,由于他想要離世獨居,更多的則是想要逃避戰(zhàn)爭的波及,他再也無法回到曾經(jīng)的生活中去,這使得他只能承受下這份痛苦和折磨。
另一個導致他的悲劇的是亨利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被動個性。他與凱瑟琳的像是也是經(jīng)由朋友納爾迪介紹,并且是在被納爾迪灌醉之后才被帶去見凱瑟琳;先提出交往的人也是凱瑟琳,而不是弗雷德里克;而后,即便他不愿意,他還是愛上了凱瑟琳;在酒吧里,也是因為格瑞菲的邀請,他才參與了牌局;逃跑是旅店酒保安排的;瑞典住的小村莊是凱瑟琳選的;孩子出生前不結(jié)婚也是凱瑟琳的決定。弗雷德里克在故事里就像是一個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木偶一樣,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做過決定。他所做的就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行事。他做出的唯一一個自己的決定是在小說第30章,他為了逃生選擇跳進了河里逃生。而這一行為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根本沒有經(jīng)過周全的考慮。
如果一個人,尤其是一個軍人,不能根據(jù)自己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能做出任何決定,只能聽由本能做出反應(yīng),可想而知,他很難在戰(zhàn)爭中存活下來。由此可見,弗雷德里克根本不適合當一名軍人。參軍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巨大且致命的錯誤,因為他缺少保持冷靜清醒的思維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但情況既已至此,無法改變,于是在成為軍人和不適合當軍人之間這兩個事實之間產(chǎn)生了無法逾越的鴻溝。在這里,弗雷德里克被動的個性再一次將自己置身于悲劇角色的地位。這一次,他險些喪命,不僅僅只是飽受內(nèi)心的折磨那樣簡單,而是切身處地地面對了死亡的威脅,感受到了恐懼。
除此之外,弗雷德里克的經(jīng)歷也帶有悲劇元素。第一個是第九章,在村子里的時候,他和其他士兵一起用餐的時候被炮彈炸傷。當時炮彈突然就落到他們附近爆炸,有的人被炸傷了,有的人被炸死了。弗雷德里克的左膝受了重傷,之后他不得不在病床上躺了好幾周才康復。然而他的左膝卻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行動自如。這是戰(zhàn)爭給他留下的身體上的后遺癥。
第二段經(jīng)歷則是凱瑟琳以及他們的孩子的死,給他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創(chuàng)傷。凱瑟琳是他唯一想要一起生活的人。在她去世之后,弗雷德里克孤零零的留在這個世界上。他本在尋找生活的意義,直到他遇到了凱瑟琳。他曾一度以為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他所尋找的答案。可最終他明白了愛的意義并非是他所尋找的那個終極的答案。人終有一死,而宇宙長存。他又回到了小說開始時那個孤獨的人。他的信仰完全被推翻了,隨著凱瑟琳的去世,他對她的愛也隨之而去,她再也感受不到了。弗雷德里克失去的不只是對凱瑟琳的愛意,還有他人生的信念。這個巨大的打擊使得他一時間失去了所有。當他意識到他的愛和希望都隨凱瑟琳而去之后,他才明白一個人必須和周遭,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有其他聯(lián)系,盡管這個冷漠的世界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他之前所希冀的與世隔離的生活只是一個注定會破滅的幻想而已。如今一切都太遲了,他已經(jīng)沒有機會改變凱瑟琳離他而去的事實。他孤身一身,失去了之前所信仰的價值觀,才醒悟自己當初的想法是多么的錯誤和不切實際。
總而言之,弗雷德里克·亨利這個角色形象包含的悲劇元素通過自身的性格和經(jīng)歷表露出來。他的悲劇一方面是自己導致的,另一方面是戰(zhàn)爭帶給他的。他是一個在一戰(zhàn)中身心都受到了巨大傷害的典型。
1.2、凱瑟琳·巴克利
凱瑟琳是一名從英國來到意大利前線的護士。她被塑造為一個不拘于繁文縟節(jié)并對弗雷德里克十分忠誠的角色。她身上的悲劇因素主要是她的遭遇,其中主要表現(xiàn)在她與兩個她所愛的男性的關(guān)系中。小說中,她追尋著愛和幸福,全身心地愛著弗雷德里克,然而弗雷克里克卻不能回報以相同的愛,因為他覺得為凱瑟琳的付出已經(jīng)足夠了。最后,凱瑟琳因為難產(chǎn)死于醫(yī)院。
當凱瑟琳在小說第四章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她告訴弗雷德里克關(guān)于她未婚夫去世的消息,表現(xiàn)出了自己對未婚夫的真摯情感。她談到她的未婚夫的時候說:“He could have had anything he wanted if I had known. Iwould have married him ro anything. I know all about it now.”凱瑟琳是帶著自責和愧疚說出的這些話?,F(xiàn)在,她只能在心里想念死去的未婚夫。盡管凱瑟琳是一位堅強的女性,但未婚夫的死仍然給她帶來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從這里可以看出,凱瑟琳是對于自己所愛之人是全心全意地傾其所有的女性。她渴望得到曾經(jīng)同未婚夫沒有得到過的幸福與愛情。在和弗雷德里克的戀情之中,她想要確保自己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才會拒絕在孩子出生之前和弗雷德里克結(jié)婚。她害怕被送回英國,被兩個有著婚約的人所拋棄。事實上,她在后一段戀情中付出的比弗雷德里克要多得多。正是如此她也沒有得償所愿地從弗雷德里克那里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和愛情,即使是在他們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梢哉f,在她追求幸福和愛情的道路上,她所遇到的盡是坎坷,而最終也沒有實現(xiàn)愿望。這對于凱瑟琳,或者說對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否認的悲劇。
在生下孩子之后,凱瑟琳因為失血過多導致虛脫而躺在病床上無法起身。這是弗雷德里克走進病房,凱瑟琳看看他笑了笑,用非常輕的聲音和他說話。弗雷德里克安慰她會好起來的,但這似乎更像是在安慰他自己,因為凱瑟琳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她告訴弗雷德里克自己就快撒手人寰,但是并不害怕死亡,只是討厭死亡這件事情。原因就在于她本想要和弗雷德里克共同生活更長的時間,用更多的時間來追尋自己期望的幸福??裳巯滤涂煲懒耍坏┧廊?,自己渴望得到的幸福也就永遠都變得遙不可及。無法改變事實,凱瑟琳只好選擇接受。這是人類在自然法則面前顯得毫無辦法的又一例子,正如面對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一樣。凱瑟琳憑著自己的堅強接受了殘酷的現(xiàn)實,這正好從反面表現(xiàn)了她的死亡所帶來的另一種悲劇色彩。
2、意象中的悲劇元素
《永別了,武器》中有大量的自然景觀意象,且在小說中不斷重復的出現(xiàn)。自然景觀編織了情節(jié)發(fā)展和重大事件發(fā)生的主要框架,意象的反復出現(xiàn)代替了人物的情感表現(xiàn)。大多數(shù)的意象在第一章就已出現(xiàn)。海明威將象征著活力的意象和象征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各自相互反襯出對方所表達的情感,這在小說中不斷的出現(xiàn)。在這些意象中,表現(xiàn)悲劇色彩的主要有兩個:雨和泥。每次將要發(fā)生不幸的時候,總是會有雨的出現(xiàn),例如軍隊的撤退和凱瑟琳的死亡。而泥則如同自然對人類的敵意一般,象征著阻礙。
2.1、雨
從古至今,在人們眼里雨經(jīng)常和災難與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小說中的雨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故事情節(jié)的線索,預示著悲慘的結(jié)局。在某種程度上,雨可以被視為災難性的事件和負面情緒的預兆。
凱瑟琳曾提到過她害怕下雨,因為有時候她覺得從雨中能看到弗雷德里克和自己的死亡。雨是死亡降臨之前的先兆,同時也代表著與死亡相隨的悲傷,痛苦和絕望。同時,雨也代表著陰暗、潮濕和寒冷,正如殘酷的戰(zhàn)爭一樣。如果說整部小說是一座悲劇構(gòu)筑的大樓,那么雨就像是大樓外墻的玻璃窗戶。你能穿過它看到外面的情形,但是卻無法穿過這層玻璃窗逃出去,在這種情形下只能感受到神秘、悲傷與絕望。作者不斷的使用雨這一意象來渲染災難、死亡和悲劇的場景,意在傳達在如此的場景中,在綿綿不絕的雨水中,人們感受到的這些負面情緒,以使得讀者們在小說后面一讀到雨的出現(xiàn),就會情不自禁地被帶入悲傷的情緒中。
小說結(jié)尾處,有幾句描寫出了弗雷德里克觀察到的下雨的情景":“The day was cloudy but the sun was trying to come through."”“It was dark but in the light from the window I could see it was raining.”從陰云密布到下起雨來,暗示了事態(tài)向著不好的方向在發(fā)展,讀者可以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凱瑟琳或者他們的孩子至少會有一個將要面臨死亡。而小說情節(jié)也正是這樣:孩子夭折了,而不就之后凱瑟琳也死在了病床上。
當弗雷德里克孤身一人離開醫(yī)院的時候,又下起雨來:“After a while I went out and left the hospital and walked back to the hotel in the rain.”弗雷德里克他同時失去孩子和妻子的巨大悲痛在雨幕中蔓延開來。這雨仿佛上天同情這個悲劇的男子而流下的眼淚一般。
2.2、泥
泥是小說中又一個典型的意象。在第三十章里面,泥這個意象最為突出。它的出現(xiàn)預示著困難和阻礙:“The road was muddy, the ditches at the side were high with water and beyond the trees that lined the raod the fields looked too wet and too soggy to try to cross.”
在整個故事中,泥代表著困境的惡化。它所渲染的悲傷氣氛更甚于雨的出現(xiàn)。雨僅僅預示著不好的事情,而泥卻直接和戰(zhàn)爭帶來的絕望相關(guān)。絕望常常比死亡更令人害怕,更令人哀傷。
泥的每次被提及都伴隨著籬笆或者水溝,或者突發(fā)狀況的出現(xiàn)。甚至在撤軍途中,大自然也沒有對撤退的軍人表現(xiàn)出憐憫。撤軍本已是讓人喪氣和不安的事情,在撤軍途中遇上各種阻礙更是讓人壓抑不堪,并且面對大自然的阻攔,誰也沒有辦法。后有德軍的追擊,前有泥濘道路的封鎖,隊伍里面還有傷員需要看護,氣氛緊張至極,壓抑至極,悲傷至極。困于其中的人們所剩下的僅有絕望。
在《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從多個方面進行烘托渲染,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同時也揭示了戰(zhàn)爭對人們造成的傷害,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丑惡。這部小說不僅僅是一個讓人心痛的悲情故事,同時也喚醒了人們對于戰(zhàn)爭的反對情緒。作為一個有著良好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在生活中的和平,反對戰(zhàn)爭,以免故事中的悲劇重演。另一方面,對于個人來說,我們應(yīng)該鼓足勇氣面對生活中的重重阻礙,不能忽視我們的義務(wù)和責任。逃避現(xiàn)實永遠不是正確的方法,而應(yīng)該選擇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Ernest Hemingway, A Farewell to Arms (Xi’an: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0)
[2]、Gary Carey, Cliffs Notes on Hemingway’s A Farewell to Arms (Nebraska: Cliffs Notes, Inc.,1966), 50
[3]、張在釗,“揮之不去的幽靈——《永別了,武器》中‘雨’的意象解讀”,《社會科學論壇》,2006(2),第158頁—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