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了電影《幸福終點站》這一具有突出文化休克現象的文本,對男主人公維克多在終點站紐約的肯尼迪機場所經歷的五個文化休克階段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應對文化休克的積極措施,為減少人們在文化交流中的阻礙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關鍵詞:文化休克;《幸福終點站》;應對措施
作者簡介:張丹丹,女,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英美文學,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1-0235-01
一、引言
“文化休克”一詞最早是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奧博格(Ka lvero Oberg)于1960年提出的。它是指一個人初次進入不同于母語文化的全新文化環(huán)境后產生的心理上的不適應。如果對文化休克現象不加以克服改造,會給交流雙方帶來尷尬,造成交流障礙。正如《幸福終點站》的主人公維克多在美國熔爐里對美式文化帶來的文化休克進行了一場抗爭,最終掙扎過文化休克,與美式文化達成和諧。
二、文化休克的五個階段
文化休克的發(fā)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一系列的階段組成的。維克多對文化休克的抗爭可以從五個階段來加以分析,即蜜月階段、敵意階段、恢復階段、適應階段及和諧階段。
2.1、蜜月階段
蜜月階段又稱潛伏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初到嶄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欣喜和好奇,異域的一切事物都令他們心情愉悅。他們對新奇的事物感到著迷,渴望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異域之旅。懷著實現父親臨終遺愿的夢想,主人公維克多從家鄉(xiāng)斯洛文尼亞只身來到美國紐約。他對嶄新的美國紐約既好奇又興奮。他內心是激動萬分的,即使被機場警衛(wèi)攔在旅客登機等候欄里,他還不忘仔細地刮了刮胡子,打好自己的領帶,為迎接跨入紐約這個偉大的城市而緊鑼密鼓地做著準備。
2.2、敵意階段
敵意階段的出現意味著跨文化交際的參與者遇到了一些挫折和麻煩,如溝通障礙導致不能很好地理解彼此。通常,這一階段伴隨著焦慮、挫敗感甚至失望。維克多被告知自己既不能踏入紐約半步,也不能回家,他成了一個沒有任何權利的不被任何國家接受的人。他不懂英語,所帶本國貨幣已經失效,唯一的幾張食品卷也被卷進清潔工的垃圾箱內。他寄希望于能用機場發(fā)送的一張15分鐘電話卡和家里取得聯系,卻無法用英語來清楚地表達自己。那一刻,維克多無助地站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神情迷惘而失望。
2.3、恢復階段
第三階段恢復階段的出現以對嶄新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為特征。參與者的心中產生新的愉悅感,不再沉溺于迷惘之中,內心逐漸獲得平衡,甚至對何去何從有了方向感。維克多熬過了內心短暫的痛苦,開始了解這個機場范圍內濃縮的美國文化。他識破弗蘭克的詭計,從此真正地在機場駐扎下來。他開始夜以繼日學習英語,還靠為旅客服務整理行李車架來賺取自己每天的溫飽。維克多不再困惑,也不是坐以待斃,而是以全新的視角打量這個美國文化的云集之地。
2.4、適應階段
第四階段,跨文化交際中的參與者對異國文化有了深入的認識,異國文化也有優(yōu)劣,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這一整合階段,參與者有了強烈的歸屬感,身處異域文化的壓力得以緩解。令人欣慰的是,維克多已經可以在機場這樣的有限空間生活過得如魚得水。他的工匠技藝意外得到機場建筑隊隊長的欣賞。還和古普塔、古魯茲等成了好朋友,與艾米利亞感情深化。
2.5、和諧階段
最終的和諧階段是指參與者成功地駕馭在兩種文化之上,既對本國文化而自豪,又對異域文化駕馭自如。參與者在內心形成一套新的價值評價標準,對是非對錯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自從維克多機智正義地站出來幫助了俄羅斯人德拉多維奇,維克多所代表的外來文化受到人們的尊重。雖然以弗蘭克為代表的美國文化對維克多歧視、冷漠和不屑,維克多在這里也得到了以古普塔、古魯茲、艾米利亞等為代表的人們的溫暖和幫助。溝通沒有障礙,理解得以達成。維克多和肯尼迪機場的和諧共處更是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互融。
三、文化休克的應對措施
首先,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在動身來到異文化之前,有必要對即將接觸到的異文化進行一定的了解,文化是多樣的,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深入發(fā)掘,學著欣賞,你一定會收獲無窮。
其次,樹立世界眼光,放寬自我心態(tài)。參與者需要學會尊重這個世界多樣的文化,承認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多元化,以寬闊的胸懷和博大的胸襟來容納其他民族文化。
最后,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由于文化休克是一種心理現象、心理過程,我們需要從自身心理條件出發(fā),做出一定的預防和應對,積極尋求自身身心平衡的調整,學會適應和換位思考,多與人交流溝通,達成理解。
四、結語
通過分析電影《幸福終點站》可以看出,文化休克是客觀存在甚至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它,而不是任由其阻礙我們的跨文化交流。必須展開有效的自身調節(jié),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以確??朔幕菘?,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4]、尹丕安. 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M]. 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
[5]、李梅. 文化休克現象初探[J].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