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湖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特殊符號,中國武術作為傳統(tǒng)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以江湖文化為主要載體,十八般兵器是對冷兵器時代所有兵器種類的總稱,十八般兵器伴隨江湖文化傳承至今。十八般兵器與江湖、軍旅、武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影視作品和武術史二者相結合的角度審視十八般兵器與江湖文化,真實存在于藝術虛構之間。
關鍵詞:十八般兵器;武俠;江湖文化
作者簡介:郭西魁,男,山東菏澤市人,安康學院體育系教師,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訓練的理論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184-01
眾所周知,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武術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以江湖文化為主要載體。古往今來,無數(shù)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的故事都曾經(jīng)在江湖中上演,那些江湖俠客們在江湖的歲月中,一直陪伴在她們身邊的,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而是手中的兵器。
一、十八般兵器與江湖
顧名思義,器就是某種彌補或延伸人體能力的人工裝置,憑借器的幫助,江湖俠客們才可以做到那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在傳統(tǒng)的江湖概念范疇里,器一般是指俗稱的十八般兵器,而在冷兵器時代結束后,器就開始包括火器了。但無論江湖怎樣波瀾起伏,無論豪俠怎樣縱橫馳騁,兵器的身影都會永遠出現(xiàn)在天下江湖中的每一寸角落。
一般說來,十八般兵器這個概念是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四百多種兵器的總稱,其中最常用的被稱為十八般兵器,但因為年代、地區(qū)和流派的不同,對十八般兵器的解釋也不相同,而現(xiàn)在國內(nèi)武術界普遍公認的十八般兵器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鑠、棒、拐、流星。另外還有九長九短之說,種種解釋各不相同,但基本上大同小異。除了十八般兵器中明確提到的兵器種類,中國古代冷兵器還有其他多種類型,并未被涵蓋其中,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匕首、鴛鴦鉞、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jié)棍等等。至于那些武俠小說家筆下建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在電影《少林寺》的影片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十八般兵器,如刀、槍、棍、棒等,還能看到繩鏢、三節(jié)棍等比較冷門的兵器。在電影《臥虎藏龍》的影片中,由于玉嬌龍得罪了江湖人士,被他們堵截在酒樓中展開了一場惡戰(zhàn),玉嬌龍使用的是削鐵如泥的青冥劍,而那些來自各門各派的江湖人士所使用的兵器繁雜多樣,不但有刀、槍、劍、鉤、鞭、锏、錘等常見兵器外,還有峨眉刺、鐵算盤、鉄扇、禪杖、飛刀等很少見的獨門兵器。
劍,號稱百兵之君,又稱短兵之祖,脫胎于上古時期的矛形器,是內(nèi)涵最為豐富的兵器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的江湖文化中,劍不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禮儀中顯示地位等級的標志。劍是一種平直、細長、帶尖兩面有刃的短兵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兵器之一,黃帝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劍的文字記載,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無論是作戰(zhàn)還是作為士大夫的配飾,劍都已經(jīng)非常流行,正是這一時期的鑄劍術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金屬加工工藝的水平。如: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等名劍大部分都出于這一時期,但伴隨著刀的興起,劍開始逐漸地退出戰(zhàn)場,成為一種輔助性的武器,甚至成為象征身份的禮器。
二、十八般兵器與軍旅
傳統(tǒng)的十八般兵器都脫胎于兩軍對壘時使用的兵器,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就是都屬于軍用武器,而軍用武器的兩個特點,一是可以制式化量產(chǎn),二是價格低廉。制式化量產(chǎn)就意味著這些兵器在尺寸、重量、長度等方面都比較單一,以便最大限度的適應不同的人群使用,但作為弊端之一就是,量產(chǎn)的制式武器不可能適應每一個使用者,而是要使用者去適應它。在冷兵器時代,這樣必然會影響士兵發(fā)揮武器威力,但在冷兵器時代大軍團作戰(zhàn)的情況下,個體差異對整體戰(zhàn)役的影響遠不如指揮策略來的重要。因此,這種弊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兵器量產(chǎn)帶來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價格低廉,冷兵器時代動不動就號稱百萬大軍,如果兵器成本太高,戰(zhàn)爭經(jīng)費是一個國家難以承受的。但價格低廉的弊端就是兵器做工必然粗糙,用料必然簡單、損耗很快,但對于集團作戰(zhàn)的軍隊來說,這一點并不是問題。因為兵器屬于可隨時補充和替換的損耗品,所以粗糙和易損耗都是可以接受的缺陷。
影片《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背景正是春秋戰(zhàn)國即將結束的時期,秦王嬴政率領秦軍征戰(zhàn)天下,劍作為軍隊主流武器和貴族身份的象征,雖然還在被廣泛使用,但是刀已經(jīng)開始逐漸取代劍的地位,當時的劍主要以青銅鑄造而成,劍體強度無法承受劈砍的力量,劍法只能限制在刺、戮等招式上。而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用鐵鍛造的刀雖然質(zhì)地脆硬、形狀簡陋,但一是價格便宜,可以大量裝備,二是以厚度彌補了強度的不足,配合以劈、砍為主的刀法可以輕易砍斷青銅劍。兩軍對壘時自然占有更大優(yōu)勢。
三、十八般兵器與武俠
古之俠士,仗劍天涯,縱橫馳騁于江湖之上,行俠稱雄于武林之間,依仗的不只是胸中的豪氣和絕世武功,其手中利器,往往也為這些豪俠平添了幾分豪氣。
對于武俠們而言有十八般兵器可以選,但在大部分武俠電影中俠客們所使用的兵器,基本還是刀、劍,為什么江湖俠客們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兩種短兵器呢?對于那些行走江湖,時時都要依靠手中兵器以命相搏的江湖俠客來說,粗糙和簡陋的軍用制式武器不是最好的選擇,他們需要的是堅固耐用,能夠適應個人身體特點以便發(fā)揮最大威力的兵器。這就需要在武器的設計上更注重人體工程學,使用起來更順手,在制作上也要更加精密,以減少替換的頻率。同時,由于江湖人士流動性大,有時有需要隱蔽行事,方便攜帶和隱藏的短兵器自然成為首選。在冷兵器時代,能夠符合上述要求的兵器,以能夠根據(jù)需要自行鑄造,同時又便于隨身攜帶的刀、劍為首選了。
參考文獻
[1]、于志鈞.中國傳統(tǒng)武術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倪洪林.古青銅器鑒賞及收藏[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