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在中英語的翻譯中,人們把中國龍簡單地翻譯為dragon。無論是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還是從翻譯的角度,這都是不恰當?shù)?。龍在中國歷來是吉祥,力量和皇權的象征,在中國人心中具有極高的地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的形象卻是伴隨著殘忍,神秘,攻擊性和霸氣等消極詞匯出現(xiàn)的。此外,二者在外形上也是大相徑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頻繁發(fā)生,傳統(tǒng)的把中國龍等同于西方dragon的翻譯方式會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讓不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曲解中國文化。因此,應該改變傳統(tǒng)翻譯中國龍的方法,把二者區(qū)分開,各自翻譯。
關鍵詞:中國龍; dragon; 跨文化交際; 翻譯
作者簡介:唐思齊,女,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1-0115-01
引言
隨著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跨文化交際和語言翻譯的重要性也日益彰顯,但是隨之也產(chǎn)生了各式各樣的問題。由于地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往往很難達到完全對等。由于翻譯是一個雙向性的活動,把不對等的意象進行等值化翻譯帶來的影響也是雙向的。一方面,被譯文化會被曲解誤會,另一方面,譯文接受者會接受錯誤的概念。龍歷來在中國人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國人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然而,在當今的許多翻譯作品中,中國的龍卻被很多人誤譯為西方的dragon。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兇殘、邪惡的怪獸,把二者等同起來勢必會影響中國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在西方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和不斷拋出“中國威脅論”的今天,準確地翻譯中國龍,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龍的真正形象顯得尤為重要。
一、龍和dragon的文化差異
龍的形象大約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傳說中華夏民族的祖先統(tǒng)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民族的圖騰形成了龍的形象,這也是為什么龍的形象具有多種動物的特征:“龍, ……角似鹿,頭似蛇,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頭似牛。”(宋文娟 2007:217)
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有許多是關于龍的。“龍圖騰神話是最古老的一種神話,最早產(chǎn)生于母系社會,當時人們知母不知父。在龍多發(fā)區(qū)的一些氏族,選龍形作為自己的標志,認龍為自己的親屬、祖先,幻想一次拉近與龍的關系而得到其保護和不降下龍災?!保ㄍ躞臆?2010:28)對中國龍的神話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媧的傳說,不少文獻都記載說伏羲是“蛇(龍)身人首”、“蛇(龍)身人面”,女媧是“人頭蛇(龍)身”。
在封建社會,龍一直是皇帝和皇權的象征,歷代帝王都自稱是龍的化身。
進入現(xiàn)代后,龍演化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由神物演變?yōu)榧槲?。它以盤旋,飛騰等各種形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占據(jù)著醒目的位置。作為一種吉祥物,龍含有騰飛、成功、開拓、創(chuàng)造等寓意。漢語中有很多與龍有關的成語都帶有積極向上的意味,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臥虎藏龍等等。
西方關于dragon的神話,最早出現(xiàn)在大約40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王國,傳說天地萬物的形成都要歸功于龍。按照巴比倫神話,遠在地球形成之前,有一條兇惡的母龍名叫泰蠻,巴比倫的天神見她都要退避三舍,唯有太陽神馬杜克不怕它。經(jīng)過一場大戰(zhàn),馬杜克最后將泰蠻處死,肢解了巨龍的尸體,從而隔開了天和地。
Dragon 在《新約·啟示錄》中作為基督教的最大敵人——撒旦的化身出現(xiàn),“龍就是那條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其形象必然被丑化、惡化,所以,dragon 在西方也就成了邪惡的化身。
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dragon 也是作為兇惡、殘暴的怪獸出現(xiàn)。英國長篇史詩《貝奧武夫》就描寫了一條噴火的惡龍,它兇殘無比,最終被英雄貝奧武夫殺死,而英雄也因此受傷而死。
西方的dragon和中國的龍在外形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它看起來更像是一條巨大的蜥蜴,“長著巨大的蝙蝠肉翅膀,獅子的爪,鱷魚的頭,身披鱗片,有帶刺的尾巴,能噴火”。(宋文娟 2007: 217)
由此可見,中國龍和西方的dragon不僅在外形特征上大不相同,在其內涵聯(lián)想意義上也截然相反。
二、龍和dragon的翻譯方法
嚴復要求翻譯必須做到“信、達、雅”;魯迅先生提出翻譯的標準應該是“忠實和通順”,以適當?shù)姆绞椒g中國龍也是翻譯標準“信”和“忠實”的要求。 對于龍的英譯可以根據(jù)以往漢語專有的名詞進行翻譯。
1、音譯法。鑒于英語詞匯中的“tofu”、“kungfu”等詞匯都是從漢語“豆腐”、“功夫”直接音譯而來,龍可以直接按其拼音譯為“l(fā)ong”。然而,由于long在英語中有“長的”的意思,容易引起歧義,所以很多人建議用“l(fā)oong”來翻譯中國龍,它不僅發(fā)音和“龍”相近,而且兩個字母“O”像龍的眼睛,單詞整體看起來像一只中國龍,和漢語象形文字的特色有異曲同工之處。
2、詞綴法。在英語詞匯中,通過添加詞綴產(chǎn)生新詞是一種很普遍的造詞方法。對于中國龍翻譯也可以采用該方法。例如,Sino是一個前綴,《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中對Sino的解釋為“of China;Chinese”,英語中有Sinopec(中國石化)、Sinotruk(中國重汽),同樣,也可以用Sinodragon來表示中國龍。(史傳龍 賈德江 2007:114)
3、注釋法。對于中國龍的翻譯也可以直接用Chinese dragon,在下面加注釋注明是中國文化中的吉祥物,表示積極意義,以區(qū)別于英語中的dragon。
結語
龍與dragon在中西方民族中都是先民們于神話中虛構的兇猛神異的動物,但因民族意識、生存環(huán)境和風俗文化的不同,其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也有著質的區(qū)別。在中國,龍是智慧、力量、正義的化身,也是幸運、美德的代名詞;而在西方,dragon是一種兇殘的怪獸,是邪惡的象征。對中國龍的正確翻譯不僅可以避免不了解中華文化的英語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解,還可以傳播富有民族特色的中華文化,對中國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史傳龍 賈德江. 中國“龍”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異與翻譯[J]. 南華大學學報, 2007(3):114.
[2]、宋文娟. 中國龍與西方“dragon”的比較研究[A].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 龍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探討會論文集[C].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3]、王笠荃. 中華龍文化的起源與演變[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