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從卡羅爾(Carroll, 1994)的人腦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工作模式出發(fā),分析閱讀的心理過程即信息的輸入,永久記憶中語言結構知識和語言語用知識的激活,工作記憶里信息的流向以及目標和要求對整個閱讀心理過程的監(jiān)控。從而探究影響學生閱讀的相關因素。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from the point of Carroll’s working mod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 human’s brain, elements effecting reading. The working mod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 human’s brain refers to four parts of reading: information input, sensory stores, working memory and permanent memory.
關鍵詞:閱讀;人腦信息加工系統(tǒng);閱讀心理機制
Key words: Reading; working mod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Reading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1-0069-02
隨著人類文字的普及,人們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途徑不再只局限于口語上的交流,閱讀已然成為了信息知識輸入的重要渠道。從外語教學的角度看,閱讀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大量的信息輸入是外語教學之基礎。無論是對詞,句,語法和語篇的分析,還是究其深層含義及所示文化的研究,皆基于對龐大信息量的總結歸納之上。而現(xiàn)今國內(nèi)外語教育,即使與多媒體等高科技技術相融合,文字教材仍舊保持著主導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其外語學習的成敗。
關于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下文首先將通過對閱讀過程的剖析來解釋控制閱讀的相關因素有哪些?
1,閱讀的心理過程
美國語言學家卡羅爾(Carroll,1994)在《語言心理學》中給出了如下圖所示的人腦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工作模式。
閱讀的文本語篇作為信息的一種。其輸入與反饋的過程理應符合上圖所示:外來信息的輸入首先經(jīng)過感官記憶的感知暫時存儲,與此同時,永久記憶中與感官記憶現(xiàn)所存信息相關的知識技能等內(nèi)容被激活,并開始對外來信息進行辨認。通過辨認的有用信息進入工作記憶。當閱讀工作完成時,儲存在工作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被記憶刪除,一部分信息則進入永久記憶,與其中的已存信息重新組合。閱讀活動中目的,計劃,策略等方面因素對上述整個過程的實施起到監(jiān)控和影響的作用。
1.1、信息的輸入。
在閱讀活動中,外來視覺信號一般是通過眼睛輸入大腦。人在閱讀的時候,視線并不是勻速地逐字逐句地觀看移動,而是跳躍性前進,移動間視線停頓以獲得直觀信息的過程叫注視,當理解與預測發(fā)生偏差或遇到困難時有需要回視。讀者通過眼球的移動,注視及回視獲取視覺信息,再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
1.2、信息的加工
在卡羅爾的人腦信息加工系統(tǒng)工作模式中,永久記憶就好像是這個加工系統(tǒng)中的原材料,是整個系統(tǒng)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只有通過感官活動找到信息處理所需要的原材料,整個工作模式才能順利進行,構建永久記憶的成分包括哪些呢?
要順利完成閱讀不僅要求能識字還要能識意。換而言之,首先要理解語言輸入中詞,短語,句子的意思。然后要能透過閱讀材料的字面意義了解作者的意圖目的。美國心理學家Herbert H. Clark就此將閱讀分為包語句理解的構建過程,及作者意圖理解的利用過程或意圖層次。從對閱讀理解這樣的劃分,可以推斷卡羅爾模式中的永久記憶部分應包含能幫助理解信息載體即詞句的語言結構知識,以及幫助終端信息理解的語言語用知識。
語言結構知識和語言語用知識通過感官對外來視覺信號的辨認被從永久記憶中的知識網(wǎng)絡中調出,這兩種知識又是怎樣在工作記憶中相互結合影響從而最終完成閱讀理解的呢?我們可以借鑒閱讀理論研究方面的三個理論模式,一:史密斯(Smith)和古德曼(Goodman)的“自上而下”(Top-down Model)模式。首先構建對整個語篇的語義理解,了解作者的目的和語篇背景,再用這種較高層面的語義理解來幫助語言結構如段落,句子,單詞的理解。二,高夫(Gough)的“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模式,從對單詞,句子結構的理解入手再進一步的漸變到對段落文章意義上的理解。三,魯姆哈特(Rumelhart),柯狄(Coady)和本哈特(Bernhardt)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Model)模式,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fā)先語言結構知識和語言語用知識在閱讀過程中都在發(fā)揮作用,相互影響制約我們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從上一段來看,人腦加工系統(tǒng)的永久記憶中除了包含語言結構知識和語言語用知識外,還應該包括怎樣運用調解此兩種知識網(wǎng)絡在閱讀過程中相互幫助制約的技巧知識。
1.3、信息的儲存
外來信息結合永久記憶中相關知識得到理解感知后,工作記憶中的一部分信息被忽略遺忘,而還有一部分則與永久記憶中的相關知識重新組合構建成新的認知體系。
1.4、信息加工的監(jiān)控
在卡羅爾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信息的輸入首先要經(jīng)過學習目標和要求的過濾。比如,如果學生只注重語言結構知識,那輸入到信息加工系統(tǒng)中的外來信息為以語篇中的詞匯,短語和句子結構為主,而對整個語篇的深層含義則會顯得缺乏全面透徹的理解。所以,從讀者的角度而言,閱讀是一個積極的,能動的思維過程,而不是被動地在接受外來信息的輸入。
2、卡羅爾的人腦信息處理系統(tǒng)中影響閱讀的因素
2.1、語言結構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篇是信息載體。根據(jù)卡羅爾的信息加工模式,外來信息首先是通過視覺對字詞句的辨認進入大腦信息加工系統(tǒng)。字詞句對視覺及永久記憶的刺激是整個信息輸入反饋過程的第一步,至關重要。在應用語言學家巴克曼和帕爾默(Bachman and Palmer, 1996:67-75)對外語能力的界定中,外語能力包含語言知識和策略能力兩大方面,而語言知識又被分為結構知識即語法語篇知識,以及語用知識即語言功能知識和社會語言學知識。語言結構知識就是指承載信息的語音,詞匯,短語,句子結構,段落,篇章等結構方面的知識。如果在語言結構知識方面存在不足和缺失,再好的閱讀技能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基礎英語教學的既有繼續(xù)傳授語言結構知識的任務,也負擔著培養(yǎng)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語言交際能力的責任。并且前者是方法手段,后者才是外語教育的終極目的。語言結構知識的教授只是教會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不能保證學生能夠根據(jù)場合環(huán)境的不同進行正確有效的交際。
語言結構知識是閱讀的基礎,但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和全部內(nèi)容。
2.2、語言的意義和文化背景知識
人類用語言相互交流,而交流的實質是信息的傳達。閱讀作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其本質亦在于字詞句之下所涵蓋的深層信息。閱讀完一篇文章后,給人們留下影響的往往是文章的線路主旨而極少會是語言形式。機械的單詞短語的背誦并不利于長時記憶的儲存,而當他們出現(xiàn)在特定的語篇中時,結合意義,學習者更易記憶,難以忘記。所以,將意義和語言結構知識相結合,能幫助學生吸收及牢固字詞句等語言知識。
讀者的世界觀人生觀還影響著對所讀文章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去激活學生永久記憶中的語用知識網(wǎng)絡,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對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
2.3、閱讀過程中目的和要求的監(jiān)控
在卡羅爾所示的人腦信息加工系統(tǒng)工作模式中,從外來信息經(jīng)過視覺記憶輸入人腦開始整個輸入反饋的過程都受到目的和要求的監(jiān)督與控制。拿視覺信號如入來說,視線的移動和注視其實就是對信號輸入的篩選。當視線遇到所需視覺信息時通常會注視承載信息的文字符號,而其他次重要信息,視線則會移動忽視。所以在閱讀前設置閱讀目的與任務是相當必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置最主要還是取決于教師,教師希望學生從閱讀文本中獲得怎樣的信息,應在閱讀前根據(jù)目的對學生做出相應的要求。用精讀和泛讀舉例,精讀時教師會要求學生注意課文中新出現(xiàn)的字詞句,而泛讀的目的則在于閱讀材料的段落整體的意義分析。“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和“任務型學習”(task-based learning)就是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監(jiān)控作用。每節(jié)課及每一個操作步驟的教學目標(隱形的或顯性的)和指令應該十分清楚。這樣的教學監(jiān)控更有利于學生從每一篇或每一遍閱讀中系統(tǒng)性地吸取有條理的知識體系。
2.4、把握整體性的閱讀模式
關于怎樣閱讀,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相互作用”三種閱讀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既包括了對字詞句的理解又強調了對整個文章中心意義的把握。在教育工作中,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某些詞匯量并不小的學生在閱讀時常常不能抓住文章宗旨,這是因為當他們在閱讀時,受到了文章中字詞句的物理性質即字詞句的順序排列的影響,按照材料的順序去輸入,加工和儲存信息。閱讀中,根據(jù)對上文的理解對下文做出預測,再者,通過下文對上文內(nèi)容做出總結,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是理解了字詞的意思,而不能從整體上把握閱讀材料,這樣的情況通常會導致讀完后依然不知所云。強調閱讀的整體性,不光是要要求學生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旨意,還要引導學生用閱讀材料中的字詞句等語言結構知識構建對整片文章的語義理解,反過來,再根據(jù)對文章旨意的掌握去理解字詞句和段落在文中的特定含義。
3、結論
綜上所述,卡羅爾的人腦信息加工系統(tǒng)工作模式中,閱讀的心理過程包括了信息的輸入,永久記憶中語言結構知識和語言語用知識的激活,工作記憶里信息的流向以及目標和要求對整個閱讀心理過程的監(jiān)控。從對卡羅爾的信息處理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到,信息的輸入應具備的條理性,語言結構知識在閱讀中的基礎性,語言語用知識即語言的意義和文化背景對閱讀者理解文章宗旨的影響性,目標和要求的制約和控制作用,以及閱讀中對字詞句段的理解和對文章大意把握相結合的重要性。
但是單從卡羅爾模式的角度看外語閱讀任是不夠全面的,在卡羅爾的模式中,僅對閱讀的心理過程進行了描述,缺乏對閱讀環(huán)境和閱讀動機的考慮。如果進一步結合元認知與信息處理閱讀理論來探究影響閱讀的因素,相信會得到更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張必隱. 閱讀心理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
[2]、黃和斌 等.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1.
[3]、章兼中. 外語教學心理學[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
[4]、楊麗. 語篇知識在閱讀與寫作過程中的相關性[J]. 《現(xiàn)代外語》第2期,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