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島由紀夫被譽為“日本傳統(tǒng)文學的驕子”。三島既是小說家,同時也是劇作家,他受日本古典文學影響,在其作品中追求藝術至上的古典美,后期的作品有濃厚的唯美主義和民族主義色彩。在三島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出他美學思想的兩個極端,唯美與暴烈。三島的壓軸之作《豐饒之?!穼⑺睦寺?、唯美與古典主義臻于盡美之境,為三島的文學生涯畫上了句號。本文力求從三島的代表性作品《豐饒之?!分袦\談其美學思想,力圖分析三島由紀夫怪異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指向又是如何構建的。
關鍵詞:三島由紀夫;《豐饒之?!?;美學觀念
作者簡介:魏薪全(1986-),男,四川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1-0018-02
三島由紀夫是一個怪異的鬼才,在很大層面上,三島似乎在惡作劇似地刻意顛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學觀念,將讀者引入一個神秘的由三島一手經營的美學領域,正如其所言,“夏天的觀念將我引向兩種極端相反的概念,一是生、活力和健康,一是死、頹廢和腐敗,這兩種觀念奇妙地交織在一起,腐敗帶有燦爛的意象,活力留下滿是鮮血的傷的印象【1】”,從早期大量作品一直到遺作《豐饒之海》這種兩極的觀念無一不貫穿其中,一方面,通過大量作品,如《潮騷》、《鏡子之家》、《金閣寺》等的創(chuàng)作,宣揚“希臘人達到肉體所需要的詩的形而上學的東西,就是依靠相反的方法,即為了肉體而鍛煉肉體的人工方法【2】”;另一方面,三島也不再滿足于借助作品來表現(xiàn)美學觀,而是身體力行地鍛煉自身的肉體以給這種美學觀一種真實存在的現(xiàn)實載體,以期創(chuàng)作和肉體存在于其生命之中,以至剖腹。
《豐饒之海》是由《春雪》《奔馬》《曉寺》《天人五衰》四部作品構成,以通過佛教輪回轉世的方式將四部作品串聯(lián)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豐饒之?!纷鳛槠浼蟪芍?,將其信仰了一生的美學思想進行了總決算。
一、優(yōu)雅的毀滅美
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在觀念上構筑他怪異的美學方程式,在歌頌著青春和生的美的同時,也回蕩著帶血的死亡之氣,幾乎他的每部作品都涉及毀滅。死亡意識像個巨大的令人窒息的漩渦將三島卷入,同時在死亡的夾雜下構筑三島獨有的美學體驗。對于三島來說,毀滅不代表恐懼,而是一種美麗的、令人向往的東西。
《春雪》中清顯和聰子,本來應該是一對毫無懸念的情侶——出身名門,門當戶對,青梅竹馬。清顯19歲,聰子21歲,也許是聰子給了他一種“姐姐”樣的壓迫感,所有人都在期待他們順理成章的結合。雖然聰子散發(fā)著一種生和青春的美,可清顯就是想與她的美對抗。清顯在兩個人的世界中總顯得有些矜持和被動,好像總是生活在孤獨的心靈黑洞中,夢魘似的思緒經常困擾著他,自戀和多疑,反反復復的試探,內心的恐懼,無處訴說的孤獨,最終使他的愛情在他的手中夭折,同時也扼殺了自己。在美學的追求上,三島非常傾注于逆反的性愛、異常的性欲作深層次心理的挖掘,在清顯的形象塑造上正是從深層的心理描寫將清顯的真實意圖一步步揭開,探求的是在表象下的真實,是清顯表面的拒絕下炙熱的追求。整個故事框架彌漫著優(yōu)雅的氣氛,但這不過是《春雪》的外部展現(xiàn)形式,深層意義上三島所要展開的仍是毀滅。
三島在作品中的大量的描述,在優(yōu)雅、美和毀滅之間尋找結合點,清顯唯有禁忌中的愛情,才能體驗到愛的刺激,才讓他把虛假的面具褪去。但同時因為愛情的禁忌,就注定了悲劇性的結果。就這樣故事一步步敘述中,在清顯的死和聰子的青春老去的毀滅中產生了美,表達了他所謂的“美的對抗”的精神?!洞貉吩谇屣@和聰子的純粹愛情中貫穿了“優(yōu)雅的犯禁”和“褻瀆的快樂”的對立,并在這種對立中發(fā)現(xiàn)了美,但最后毀滅了美,傳達了美即毀滅,毀滅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美的過程這樣一種近乎病態(tài)的美學觀念。而這種美的傳達是在生的選擇與死的破壞上達到均衡,并在這種即將打破的均衡中,通過男性夭折,即清顯的死中產生了美。
三島毀滅美的根底受到日本浪漫派思想的影響。那么浪漫派的文學主張又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會對三島初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呢?浪漫派信仰毀滅的價值,尤其是終極的自我毀滅。他們看重情感的純性,他們信仰自我毀滅的同時,也堅信隨之而來的涅槃重生,與天皇恩賜神秘地緊密相連。這種浪漫主義具有典型的折衷性的日本思維。正是浪漫派宣揚的死亡和毀滅契合了戰(zhàn)時三島的心理狀態(tài)。三島同普遍的日本人一樣,對未來的茫然和恐懼,導致了內心產生了對毀滅美的迷戀,“我比別人更害怕空襲,與此同時我也以某種天真的心情期望著死亡。正如我多次說過,對我來說未來是個沉重的負擔。……我對戰(zhàn)爭期間流行的死的教義有著官能性的共鳴。”【3】在接受了浪漫派這種消極的末世意識后,開始從文學出發(fā),開始早期形成三島美學的雛形。浪漫派也促使三島的古典主義漸漸形成,在不斷地學習浪漫派“回歸古典”的文學意識,三島也開始向古典主義傾斜。
二、殘酷的肉體美
《豐饒之?!分侗捡R》中的飯沼是三島大力塑造的最具三島肉體美學的一個形象之一,他具有強健的體魄,精于劍道,崇尚武士道,強調日本式的天皇至上的絕對服從精神,飯沼最大的愿望是“在太陽升起的斷崖上,叩拜那輪初生的紅日,一面俯瞰輝耀著光輝的大海,一面在高潔的松樹下自刃?!薄?】三島承傳了中世紀日本武士文化的傳統(tǒng),從男性肉體美、男性的活力、男性的殉死的審美情趣中獲得日本古典主義的情趣和感受性,以此構筑他的男性美。
三島的肉體美學如何形成的呢?這就得從三島的童年經歷去找到肉體美學形成的端倪。三島的童年是在祖母的禁錮下度過的,三島幾乎是在女人國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作為一個男孩,在最需要與男性接觸并接受男性影響的時候,卻沒有得到男性的熏陶,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三島的個性中決定性地缺少了雄性因素,早在童年時代他就表現(xiàn)出對男性莫名地亢奮和憧憬。在《奔馬》中,大量對大海的描寫,以及對太陽的熱愛,切腹時流淌出的鮮血和肚腸,都是作為男性象征的東西。
三島強烈的肉體觀念的形成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日本傳統(tǒng)中既有“風雅”的部分,但同時也不能忽視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面——“武”,正如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一書闡述的日本傳統(tǒng)的“菊與刀”的二重結構,菊和刀正好象征了這種矛盾。對于時代的要求,就是在日本戰(zhàn)敗后,三島對日本現(xiàn)狀的思考,“偉大的傳統(tǒng)國家只有兩條道路:要么異常的柔落,要么異常的尚武。其自身不存在健康無礙的狀態(tài)。傳統(tǒng)教人野蠻和成熟?!薄?】這種尚武的理念,導致在觀念上竭力恢復文化概念上的天皇,而且在行動上也要求進行肉體改造。這種肉體的思考在一定的意義上是三島力圖在文化概念上對國家的思考,在戰(zhàn)后初期就開始了。
再則是,受到希臘文化的熏陶。1951年底三島由紀夫到希臘去旅行,有感于希臘古典精神和廢墟的美,三島的文學創(chuàng)作開始以希臘古典主義肉體美的體念為契機,使他覺得比起內面的精神性來,更應重視外面的肉體性,重視生、活力、健康與死,頹廢、腐敗兩種奇妙觀念的交織,并將肉體改造與文體的改造放在了同一基礎上。例如而后創(chuàng)作的《潮騷》,以及《奔馬》都陶醉于希臘古典式的男性藝術,提出了他的對男性的美學觀念,男性的特征,就是肉體與知性。這樣他在希臘找到了自己古典主義關于男性美學的歸宿。
在《奔馬》中,三島用一種超乎常人的思維的形象來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把切腹之死看做一種至美的藝術,從變態(tài)心理出發(fā),是由于接受日本浪漫派的“死就是文化”的理念在文學上美化了血與死,尤其將切腹這種中世紀日本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包括在藝術表現(xiàn)和傳統(tǒng)行動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將切腹行動藝術作品化,在《奔馬》中對切腹的描寫充分表現(xiàn)了他對切腹死的感情,并將這種感情發(fā)展為殘酷美的美學理念,完成了他的藝術表現(xiàn)。另一方面,他將切腹死作為其行動哲學,并為自己的自我毀滅進行長期的、積極的準備,最后以身心實踐他的傳統(tǒng)行動,把它列入了自己的美學范疇?!侗捡R》無疑將武士道文化與死亡渲染成無以復加的美。
三、無常的虛幻美
時至1968年秋,三島由紀夫作品中的基調呈現(xiàn)出戲劇性的劇變。最主要的變化是《豐饒之?!返牡谌怼稌运隆返膭?chuàng)作。這一部新作和上兩部有著明顯不同;《春雪》和《奔馬》都容納了充滿戲劇性夢幻的故事。而《曉寺》則基本上將筆墨用于對宗教的描述上——主要是佛教和印度教。
在第三部《曉寺》中,三島直接把故事的舞臺搬向了以佛教為國教的泰國,輪回轉世找到了歸宿。在故事轉到南方的泰國時,在《奔馬》中也為其埋下了伏筆,不會做夢的飯沼在夢中卻喃喃地說,“非常遙遠的南方。非常熱……在南國薔薇的光亮中……”【6】,以及在夢中反復糾纏飯沼的那個夢境,在熱帶地區(qū),一條蛇,一個女人,這一切都是《曉寺》的故事框架,第三部《曉寺》中出現(xiàn)的泰國以及死于蛇口的月光公主顯得那么的理所當然,追溯到更遠的話,那就又得說道《春雪》中清顯的《夢中日記》,清顯在夢中把泰國王子們迎入自己的官邸不久,做了個色彩鮮明的夢,并將這個夢寫入了自己的日記,清顯夢見自己頭上戴著鑲滿了寶石的高聳的金冠,坐在皇宮華麗的椅子上,皇宮的庭院已近荒蕪。最后,是出現(xiàn)在月光公主腹部下的三顆痔,這也是輪回轉世最物質的存在證據(jù)。
第四部《天人五衰》直接對話佛教的輪回問題,書名“天人五衰”就是佛教術語,意思就是肉體在時間中在不斷地老化死去,對于肉體自然屬性一面的老化,三島提出了常理思維中不可思議的質疑,人是要老死的,肉體是要衰老的,為什么要到老丑死去呢?維持整部小說的輪回轉世在這一部有了更加系統(tǒng)的闡述,在三島看來,死是生的出發(fā)點,于是他通過生生死死的輪回來尋找歸宿,尤其是對死的述懷充滿了悔恨與諦念,帶來肯定與否定的二重性,最終一切皆空,以此為整部作品帶來一種無常的虛幻美。
可以說《曉寺》《天人五衰》的虛幻無常的美是日本禪宗思想在三島美學中的折射,禪宗在12—13世紀傳入日本,對日本人的審美情趣與文藝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佛教禪宗在日本提倡“本心即佛”,講求外界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只有內心的寧靜與宇宙融為一體才是人生的永恒。這樣看來,《豐饒之海》是受到了日本傳統(tǒng)禪宗思想的影響,最后的一切化為烏有,絕對空虛之境,夢與輪回的主題的空化,無一不體現(xiàn)日本傳統(tǒng)的禪宗思想。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所言 “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什么比輪回轉世的教誨交織出的童話故事般的夢境更豐富多彩的了,這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美的愛的抒情詩?!薄?】 “我倒覺得它是迄今人類的思想中最美好的東西之一,最初我是把它作為靈魂上的事來信仰的?!薄?】三島找到了佛教無常與文學虛妄的結接點,并在此基礎上全面地展開了自己的審美理念,在神秘的禪宗思想上浸潤著自己獨特的美學理念。
注釋:
【1】【日】三島由紀夫.唐月梅譯.太陽與鐵[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第139頁
【2】【日】三島由紀夫.楊偉譯.鏡子之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第236頁
【3】唐月梅.三島由紀夫傳[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第63頁
【4】【日】 三島由紀夫. 許金龍等譯.豐饒之海[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1:第601頁
【5】唐月梅著.三島由紀夫與殉教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第132頁
【6】【日】 三島由紀夫. 許金龍等譯.豐饒之海[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1:第591頁
【7】【日】 川端康成.唐月梅 .葉渭渠譯.雪國[M].天津:天津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第367頁
【8】【日】 川端康成.唐月梅 .葉渭渠譯.雪國[M].天津:天津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第367頁
參考文獻:
[1]、【日】 三島由紀夫. 楊偉譯.鏡子之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1999.
[2]、【日】 三島由紀夫. 許金龍等譯.豐饒之海[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2001.
[3]、【日】 三島由紀夫. 唐月梅譯.太陽與鐵[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0.
[4]、【美】 魯思·本尼迪克特. 呂萬各等譯.菊華與刀—日本文學的諸模式[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
[5]、唐月梅.三島由紀夫與殉教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6]、【日】 川端康成.唐月梅 .葉渭渠譯.雪國[M].天津:天津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7]、【日】 山本常朝.李冬君譯.葉隱聞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唐月梅.三島由紀夫傳[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