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湖三塔記》是南宋話本,《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是馮夢龍在宋話本基礎(chǔ)上潤色成的擬話本?!栋啄镒佑梨?zhèn)雷峰塔》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主題思想和文本語言方面高于《西湖三塔記》。本文從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力圖發(fā)現(xiàn)其根源。
關(guān)鍵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主題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230-02
一、馮本對洪本的超越
(一)主要人物形象更豐滿
1、白娘子的形象
洪本中的蛇妖白衣婦人只有妖性無人性,以人的形象出現(xiàn)也是為了誘惑獵物。而在馮本中,白娘子形象發(fā)生重大變化,體現(xiàn)為妖性與人性并存,且人性占主要地位。
(1)妖性
白娘子的妖性來源于前代的作品。作為世代累積的作品中的人物,她不可能完全脫離之前的影子。她的妖性還表現(xiàn)在時常現(xiàn)出原形,但這是情有可原的。
第一次現(xiàn)形,是面對好色的李克用,為保住清白而自衛(wèi),無可厚非,況且也沒有傷人性命。第二次是在李募事家為乘涼而現(xiàn)形,無意中嚇到李募事。純屬意外,不能怨白娘子。第三次是面對捉蛇的戴先生,幾次三番未勸走,不得不現(xiàn)形將其嚇走。且戴先生未受傷害,可見白娘子并無惡意。白娘子威脅許仙說:“你好大膽,又叫甚么捉蛇的來!你若和我好意,佛眼相看,若不好時,帶累一城百姓受苦,都死于非命!”【2】乍看之下確實不講理,但恐怕只是威脅而已,不一定付諸行動,否則,戴先生不會那么容易逃走。
(2)人性
白娘子與白衣婦人的最大不同在于她的人性。表現(xiàn)在三方面。
一是主動追求幸福。
白娘子對許仙有意,便主動追求。先是借傘,讓許仙為還傘不得不到家中找自己,為以后見面埋下伏筆。設(shè)宴款待許仙,卻不提還傘。一而再,再而三,試探許仙,見許仙對自己有好感,便主動提出愿成百年姻眷:“煩小乙官人尋一個媒證,與你共成百年姻緣,不枉天生一對,卻不是好。”【3】如此勇敢主動,與崔鶯鶯、杜麗娘等人間女子相比也毫不遜色。且白娘子要求媒證,而非私訂終身,說明她渴望為社會所承認的婚姻。當(dāng)?shù)弥S仙無力娶妻時,白娘子主動拿出錢來,讓許仙去用。這樣的女子在任何時代都是令人滿意的。她甚至已經(jīng)超越了“人”,變得像織女或田螺姑娘一樣,成為窮苦男子眼中的救星。
二是維護家庭穩(wěn)定。
白娘子與許仙的婚姻曾遭遇重重阻礙,由于白娘子不懂人間一些規(guī)矩,不知道偷來的銀子不能隨便送人,也不知道偷來的衣服飾品不能隨便穿戴,導(dǎo)致許仙吃官司,兩度入獄。白娘子為彌補自己的過錯,主動將偷來的銀子交出來,衣服飾品還回去,以為這樣就能免除許仙的罪名。結(jié)果許仙依然被發(fā)配,二人之間的隔閡仍未消失。為挽回許仙的心,白娘子兩次追隨他去發(fā)配之地。若非情深義重,怎會這樣?
三是幫助丈夫立業(yè)。
白娘子既與許仙結(jié)為夫婦,便承擔(dān)起妻子的責(zé)任,幫助丈夫發(fā)展事業(yè)。許仙是李克用生藥鋪的伙計,白娘子支持他去拜訪掌柜及家眷,是為了讓他以后的工作更順利,這是一個通情達理的好妻子。后來又出錢幫許仙開生藥鋪,使他擺脫寄人籬下的地位,自食其力。生藥鋪生意興隆,普得厚利,證明白娘子很有眼光,不愧是賢內(nèi)助。
另外,在遇到白娘子時,許仙只是生藥鋪的伙計,寄人籬下,白娘子不在意他身份低微,執(zhí)意與他白頭到老,即使多次受到阻撓和誤解,仍矢志不渝,即使被法海逼得現(xiàn)出原形,依舊“兀自昂頭看著許仙”【4】,可見白娘子對許仙的感情是超越金錢超越世俗的。
因此,白娘子是一個復(fù)雜、豐滿的形象。她不再是一個以害人吃人為目的的妖怪,而是一個向往人間生活,勇于追求個人幸福的妖怪,剔除了妖性之后,與主動下凡的織女、七仙女、華山神女三圣母等人沒有什么區(qū)別。
2、許仙的形象
許仙由奚仙贊演化而來。洪本對奚仙贊沒有太多敘述,而馮夢龍對許仙卻有很細致的描寫,二人可以比較的地方很少,主要是身份不同。奚仙贊的父親是岳相公麾下統(tǒng)制官,而許仙是生藥鋪伙計,后來自開生藥鋪,成為商人。男主人公的身份由官員之子變?yōu)樾∩倘?,反映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他們逐漸走進俗文學(xué),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成為主角。
(二)故事情節(jié)更豐富
馮本的故事情節(jié)更豐富,大部分是洪本沒有的,尤其是白娘子三次追隨許仙,及她對許仙的關(guān)愛等,都是首次出現(xiàn)。洪本情節(jié)較少,可以概括為四個:奚仙贊救幼女,與白衣婦人歡愛被害,兩次被幼女救,奚真人鎮(zhèn)三妖于塔內(nèi)。
馮本的故事情節(jié)可概括如下:許仙舟遇白娘子、借傘、討傘贈銀許親、因銀獲罪遭發(fā)配、再遇巧言辯禍成夫妻、道人送符反遭戲、因衣再次被發(fā)配、再遇白娘子夫妻團聚、現(xiàn)形嚇東家、助夫開店、金山寺見法海懷疑妻子、白娘子索夫不成夫妻離別、歸家夫妻再團聚、姐夫見蛇形、求助法海、白娘子被鎮(zhèn)壓、許仙出家。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馮夢龍對前人故事(包括洪本)的吸收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地方:蛇會現(xiàn)出原形、和尚(或道士)使蛇現(xiàn)形,蛇被鎮(zhèn)壓在塔下。其他情節(jié)完全是馮夢龍獨創(chuàng),這些情節(jié)一方面有助于塑造白娘子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文本一波三折,更吸引人。
白娘子讓許仙穿上她偷來的衣服,手拿偷來的扇子,導(dǎo)致許仙再次被抓發(fā)配。事情發(fā)生后,白娘子將所盜物品歸還,洗清了許仙的罪名。這個情節(jié)與贈銀很相似,但并不是重復(fù),而是別有深意。贈送衣服、飾品,不僅表明白娘子對許仙的愛,而且表明白娘子不知道偷來的東西不能隨便送人,這就塑造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不完全了解人間世故的真實可信的蛇妖的形象。
(三)主題思想更進步
洪本的主題是仙揚女色害人,告誡男子勿近女色,這是毋庸置疑的。在“紅顏禍水”思想主導(dǎo)下,文中沒有任何愛情描寫。而在馮本中,卻有大量表現(xiàn)白娘子與許仙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的文字。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潛意識中對白娘子和二人愛情的同情。正是這種同情使得主題思想更進步。
篇末的題詩似乎是點明主旨,告誡人們勿近女色,卻是畫蛇添足。這一敗筆的出現(xiàn),究其原因,大概是作者既希望讀者喜歡,又希望不得罪統(tǒng)治階級。要在其中找到平衡點,只能是在行文中傳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在結(jié)尾處加上一個“尾巴”,點明“主旨”。
(四)文本語言更通俗
兩部作品都是俗文學(xué),相同之處頗多,例如開場白等。但語言方面仍有不同之處。暫舉一例:
洪本這樣描述白衣婦人:“綠云堆發(fā),白雪凝膚。眼橫秋水之波,眉插春山之黛。桃萼淡妝紅臉,櫻珠輕點絳唇。歩鞋襯小小金蓮,玉指露纖纖春筍。”【5】用的是文學(xué)性極強的駢文而非口語,不符合聽眾的審美水平,也與全文的白話文基調(diào)不相符。而馮本是這樣寫的:“許仙看時,是一個婦人,頭戴孝頭髻,烏云畔插些素釵梳,穿一領(lǐng)白絹衫兒,下穿一條細麻布裙?!薄?】純用白話,寫出了一個守寡婦人的穿著,語言更貼切,符合聽眾的欣賞水平。
在描述其他人物時,洪本語言也毫無新意,令人生厭。
二、馮本超越洪本的原因
(一)晚明社會思想的解放
晚明時期啟蒙思想家們開展了對理欲、情欲等問題的反思,肯定人的感性情欲的合理性,旗幟鮮明地倡導(dǎo)個性解放。文壇上也出現(xiàn)了許多抒寫個性解放、反抗封建禮教的作品,人們對作品中追求幸福的女性多寄予同情。崔鶯鶯等女性不再是“尤物”,而是愛與美的化身,杜麗娘也成為至情純情的偶像。白娘子的人性化正是啟蒙思想的產(chǎn)物。
(二)女性意識的覺醒
晚明時期,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婦女同男子一道成為生產(chǎn)的主體,女性意識開始覺醒。許多作品都描寫女子主動追求愛情,并維護幸福成果,也對這種女子表現(xiàn)出贊揚。杜麗娘為情死為情生,感動天地,連皇帝都下詔賜婚。杜十娘遇人不淑,怒沉百寶箱,感動得旁觀之人都咬牙切齒,爭欲拳毆李甲和孫富。這正說明女性的覺醒與時人對她們的贊許。白娘子正是這樣一個覺醒的女性。
(三)作者的先進觀念
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作者對白娘子的改造和作品主題思想的改造上。
1、女性觀
白娘子的形象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離不開作者對女性的尊重和同情。作者與下層女性來往頻繁,比較了解她們的不幸遭遇。馮夢龍描寫了很多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并寄予同情和贊美,例如玉堂春、杜十娘、王嬌鸞、莘瑤琴、金玉奴等。這些形象,有千金小姐、風(fēng)塵女子、鬼魂,跟她們相比,蛇妖白娘子渴望愛情也不足為奇。
2、文學(xué)觀
馮夢龍主張“情真”,強調(diào)真情實感,反對虛偽的禮教,甚至提出設(shè)立“情教”來取代其他宗教。他提出“借男女之真情,發(fā)名教之偽藥”,表現(xiàn)了沖破禮教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他也常有“敘別致凄婉如真”、“真切動人”等話語。在這種文學(xué)觀影響下,至情至性的白娘子受到作者贊許也不足為奇。
總之,與洪本相比,馮本主要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主題思想和文本語言方面有所超越,這種超越有時代原因,也有作者個人的原因,正是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馮本才得以流傳不朽,成為人們心中長盛不衰的經(jīng)典。
注釋:
【1】、本文所用《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皆出自馮夢龍《警世通言》,文中只稱馮本,《西湖三塔記》皆出自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文中只稱洪本。
【2】、【3】、馮夢龍:《警世通言》,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270、256頁。
【4】馮夢龍:《警世通言》,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271頁。
【5】、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頁。
【6】、馮夢龍:《警世通言》,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255頁。
參考文獻
[1]、(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明)馮夢龍著,魏同賢點校:《警世通言》,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3] 、裴香玉:《白娘子形象演變及其原因探析》,《湖南工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
[4] 、戴不凡等著,陶瑋選編:《名家談<白蛇傳>》,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