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留給了后代無窮的智慧,無論是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還是樸素的辯證法和自然觀思想,都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而他“無欲”、“無身”的為人之道更給我們生活在這個物欲橫流社會中人留下了很大的啟示,給了我們一種凈化心靈的方法,一份不至迷失自我的力量。
關(guān)鍵詞:無身;無欲;為政;為人;當(dāng)代意義
作者簡介:薛涓,女(1987-),河南南陽人,西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10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221-02
在老子的觀念里,人類之所以有各種煩惱、憂愁,很大程度上在于人本身過于重視自我的需求,過于在乎自己的各種欲望,以至于人們墮入欲望的深淵,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出賣為人所該具備的種種善的本質(zhì),最后在法律、道德、良心等的譴責(zé)中喪失人類最基本的幸福。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對老子“無身”、“無欲”內(nèi)涵的正確解讀,分析出老子這一思想的智慧所在,挖掘出其對當(dāng)代人的思想啟示。
一、“無欲”、“無身”基本內(nèi)涵的解讀
老子在第十三章中提出“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盵1]在這里,“有身”就是注重自身,形成自我的欲望,老子認為,自我的欲望是無厭的,永遠也不知滿足。這就是人類禍患最大的源頭。自我無厭的貪欲會使人的感官知覺喪失理智,這除了外界物質(zhì)的誘惑之外,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人心的“不知足”和“欲得”。所以老子又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禍”即是指災(zāi)禍。災(zāi)有天然的,也有人為的,這里的“禍”指的是人為的禍患,所謂罪由心造,欲為罪端。也就是說沒有欲望就沒有禍患,因此,老子說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認為,要修養(yǎng)自己的心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減少人的欲望。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五光十色的東西令人眼花繚亂,繁復(fù)多重的音樂震耳欲聾,過于精美講究的食物讓人脾胃大傷;跑馬打獵讓人心智發(fā)狂,稀世難得的財物讓人行為失常。所以圣人不要這些刺激感官的過分享受,只需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即可。要追求一種清心寡欲,淡泊無為的生活方式。即他提出的使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從而達到“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境界。老子認為,欲望是罪惡的源頭,他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渴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盵1]一個人想要得到什么,必須為之付出代價。
然而,對老子所提出的“無欲”、“不欲”還有“無身”思想,要有一種正確的解讀方式,在“無欲”中,老子并不是在反對人的正常欲望。這里他將人的欲望分為了兩種:一種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他認為這是自然的,完全應(yīng)該滿足;另一種是人過分的欲求,特別追求的享受等等,他認為這是不自然的,應(yīng)該去掉。這里所說的 “無欲”并不是指消滅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饑思食、渴思飲,而是指人為的欲望?!叭藶椤本褪侵阜醋匀坏模坝敝笩o厭的貪欲。人欲的根本就是不知足或欲得?!坝谩本褪且_到滿足自己欲望的行為。從心中的“可欲”,到向外貪求的“不知足”,直至最后滿足私念、占有欲的欲得。[2]
同樣,老子提出“無身”,也并不能理解為消極的對生命厭棄,老子的本義應(yīng)是幫助“身體”使病患不侵,其途徑也就是清心寡欲,頤養(yǎng)心性。而不是想一些人一樣,只是拼命地通過各種外在的方式來延展自己的壽命,于是拼命地想要用財富和名譽去堆砌自我,肆無忌憚的膨脹自我,緊緊地抓著貪念、欲望不放,為滿足自我而不擇手段,甚至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然而那些外在的東西,它們聚積得越多,自我反而越空洞。在這種情況下,想延長生命,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無形中加速了死亡。老子之所以說“無身”,就是要去掉對這種欲望的執(zhí)著。老子曾用“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畏生”來說明“無身”的真正含義,乃是“無身”而后無大患;無大患之后,我身才能長存。也即是“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因此“無身”絕不是拋棄身體,而是一種心性上的修養(yǎng),是把一己對身體的執(zhí)著,升華到更高的境界,而不是只一味講究身體的保養(yǎng)。[3]
二、“無欲”、“無身”思想的當(dāng)代啟示
(1)“無欲”、“無身”思想的為政啟示
對于老子的為政思想,我們熟知的是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的執(zhí)政理念。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這出自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1]的觀點。老子認為治理天下,要“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事無事”,也就說要是反對世俗統(tǒng)治的“治天下”、“取天下”、“蒞天下”的方式,對常見的干涉性、控制性統(tǒng)治方法進行修正,要求統(tǒng)治者順應(yīng)天時,為民休息。[4]
然而,如何才能使統(tǒng)治者達到“無為”、不去擾民,與民休息呢?其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減少、消滅自己凌駕于權(quán)力之上的私欲,順大道,法自然,不干擾,不強制,不脅迫,不妄為,使百姓安居樂業(yè),自然而然地生活,做到“無欲”、“無身”,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結(jié)果。
縱觀古今中外,統(tǒng)治者因為過分注重自我之欲而使政權(quán)顛覆,國家、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生靈涂炭的地步的例子比比皆是。從古代統(tǒng)治者過分追求豪華奢侈的行宮、皇陵、女色,或者追求不切實際的長生而不惜動用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滿足自己的欲求,使民不聊生,最終揭竿而起,推翻統(tǒng)治者;到今天某些官員的貪污腐敗、濫用職權(quán)、大搞政績工程而將自己送入恢恢法網(wǎng),不一而足地告訴我們,欲望是執(zhí)政者之大患,能夠做到“無欲”、“無身”,不折騰,不多事,不為老百姓身上增加負擔(dān),才能更好地治理一個國家,才能使國富,使民強。
(2)“無欲”、“無身”思想的為人啟示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老子以“無欲”、“無身”來告誡世人,人痛苦的根源在于“可欲”、“有身”,這不僅體現(xiàn)了老子超人的智慧,更體現(xiàn)出老子對人生一種超越世俗的理解,不僅對古人的修身養(yǎng)性有很大的幫助,對現(xiàn)代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找到一種正確生活的姿態(tài)來應(yīng)對人生中的各種現(xiàn)象更是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在這個科技高速發(fā)展,工業(yè)化文明征服了整個地球,人類正在豪情萬丈地做出各種嘗試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的時候,人類自己造成的各種問題也應(yīng)運而生。且不說科技高速發(fā)展帶來的資源危機,生化危機,還是各種次生自然災(zāi)害可能為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zāi),單就人類社會本身就充滿了各種矛盾,人們之間為了獲得金錢,名利的而出現(xiàn)各種正當(dāng)?shù)睾筒徽?dāng)?shù)母偁帲瑺栍菸以p,勾心斗角,明爭暗斗,已經(jīng)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太多,人人都對這個賴以生存社會的充滿各種了危機感,要時時警惕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利益會不會被別人奪走,時時警惕自己的吃、穿、住、用、行是不是安全,是不是會危害到自身的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人類的幸福感已經(jīng)悄悄地愈行愈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為什么我們不能像老子那樣認識到身重名輕,身貴貨賤,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和人格的獨立是生命支撐的人生的意義所在,建立“不為物役”的修身觀呢?就是因為我們對這個社會充滿了欲望。就身邊的例子來說,各種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見到太多,但近些年出現(xiàn)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依然令人感到驚心動魄。毒奶粉、化學(xué)火鍋,瘦肉精、到各種毒蔬菜、激素蔬菜的出現(xiàn),我們不得不做出深刻的反思了。不法商家固然難辭其咎,難道我們自己就沒有過錯嗎?為什么我們認識不到人們對食品從口味到外形的過分追求,也是促使商家想盡各種辦法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嗎?
所以說,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名利之心膨脹,競爭過度失衡,心靈遭受污染摧殘,老子不為物役,重身輕名而“無欲”、“無身”的人生哲思無疑為恰似荒漠涸澤的現(xiàn)代人性注入了一股清泉甘露,也為濟濟人寰中忙碌不知何為的人們架構(gòu)了返璞歸真、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宿。返璞歸真、見素抱樸、絕偽棄詐的古老信條,可以凈化現(xiàn)代人污染過重的心靈,超度人們的靈魂臻于自然的境界,在現(xiàn)代社會的喧囂聲中求得內(nèi)心的安寧。這是一種極高極難的要求,但也是老子自然主義的最高境界,應(yīng)該成為現(xiàn)代人生的一種精神歸宿。[5]
固然,老子“無欲”、“無身”的智慧哲思對我們今日的現(xiàn)實具有十分深刻的啟迪價值,但是要實而用之,推而廣之,使其從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這意味著人就要與自己的欲望、私利和不可抗拒的命運相斗爭與抗衡,因為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既有物質(zhì)需要又有精神追求。但是人之為人,就在于人能成其所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我們相信,人所特有的超越之維將啟引我們臨至理想的未來彼岸。
參考文獻:
[1]、陳鼓應(yīng).老子今譯今注[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2]、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 .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88.
[3]、陳鼓應(yīng).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黃瑞云.老子本原[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5.
[5]、白奚.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現(xiàn)代意義[J] .首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0(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