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比較通俗的權宜方便之說而已,實際上他是想人們成就覺悟之道。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它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地影響著世界上的很多人。
關鍵詞:佛;佛教;宗教;精神;教主
作者簡介:曹珊,湖南人,1989年出生,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B9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201-01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xiàn)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地可以發(fā)現(xiàn)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為了便于理解,我把它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佛是人不是神①
看遍世界上各個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往往這個神能夠點石成金、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企及。是他操縱著人類的命運,掌握著萬物生靈的所有??磥碇挥新犆谏癫莸乖谒哪_下,贊美他并把一切功勞歸結在神的身上。只有這樣才能上的天堂否則就只能入地獄了。連反抗的余地都沒有。而我們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自從來到世上就喊出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蔽曳鸾讨鞯囊馑际钦f人是頂天立地的,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必去聽命于某個組織或者個人。由此可見教主釋迦牟尼將他自己的覺悟和成就完全歸功到個人的努力和智慧上了。教主認為一個人的吉兇完全歸結到了自己的努力和行動上了。既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向天堂同樣也沒有人可以將自己拉入地獄。贊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身養(yǎng)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凈化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教主不能像神似的點石成金,但是他主張要想收獲果實必須先學會如何培養(yǎng)照顧樹或者植物。他不能讓一顆桃樹摘下橘子來,但是卻可以告訴你如何先種下蘋果種子然后照顧樹苗最后就可以摘到蘋果了。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獲,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我記得梁啟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曾經(jīng)提過“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教主在菩提樹思考無非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自己的路是要自己憑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教主說成佛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功夫。
第二、佛提倡的是平等
信佛的人說,佛是萬物的救世主,而寺院則是佛和他的俗世代表所居之所。所以,很自然的認為,佛會庇佑世間萬物,佛本意提倡的是萬物平等。這一點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做得最好!誰都知道,佛主在沒出家之前是一個王子,如果不出家他就是一個國王了,地位是何等的尊榮,但是為了提倡眾生平等,依然離開自己的宮殿。試問歷史上還有那個人肯這樣做。佛還主張“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又把平等的意義推上更進一步的境地。簡單介紹一下什么是無緣大慈,他是指不管是自己熟悉的妻兒父母還是不熟悉的陌生人都要慈愛?!盁o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币簿褪嵌Y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钡囊馑?。有首詩句形容得很恰當“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個充分的體現(xiàn)了同體大悲佛教中最能體現(xiàn)平等的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觀念,不局限于萬物之靈的人,佛教反對除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都是被創(chuàng)造來給人飽享口腹的論調(diào),古人說:“上天有好生之德”,雖然說得很好但是沒有佛教說的透徹。
第三、佛不是獨一無二的,人人都可以成佛、韓愈說:“聞道有先后。”
唐代大文人韓愈說:“聞道有先后。”這個正好可以拿來做應正說明。
教師不止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師,處處可以有教師。同樣的道理,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不只這個世界有佛,可以說佛得足跡踏足了世間萬物。就這一點足以說明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本質(zhì)區(qū)別。其他宗教只認只認他們獨一無二的神。否認其他宗教的神為真神,在這種教義的影響下人類很難和神在地位上平等 ,在其他宗教看來神是萬物的締造者,神和人類的關系永遠保持主仆關系。在這一點上佛教提倡對的眾生平等的確令人向往。
第四、佛教也提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相信大家通過看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是說每個人不一定都能成佛,不管成不成佛一心向善總是好的。在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許仙、白蛇娘子還有法海就是通過不同機緣成佛成仙的。佛對眾生說法采用的策略是不一樣的,對覺悟高的人是直指人心,立竿見影;對覺悟低的人佛會告訴他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對于熱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訴他要淡泊名利四大皆空的道理;對于消極厭世的人佛就讓他明白人生難得,生命寶貴只說,以此來鼓勵他萬事要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從這些方面足以看出佛教采用的說教方式就是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佛法傳世兩千多年他能經(jīng)歷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流傳到現(xiàn)在足以說明他的這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路可行。就這種方法可以看做是佛法的特色教育之一。
第五、佛法也是要講究入世的
佛經(jīng)上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這里是說人要成佛不能逃避現(xiàn)實,必須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困惑面和折磨,覺悟高也的把人間的瑣事了了,還得去普度眾生,在這個世界上的責任重大。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為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愿悲心去普度眾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佛語不是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里重點強調(diào)的是一個入。佛教的最終目的是“化人間為莊嚴凈土,變地獄為極樂世界。”從這里可以看出佛不是讓人們不管人間疾苦自己躲到西方極樂世界享福去。
第六、佛不是與生俱來的
這點很簡單,佛教的創(chuàng)建人釋迦牟尼生來雖然是王子但他也是平凡人在他二十九歲那年舍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進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果也就是正確的覺悟到了解救人生的真理,從此被人們稱為佛祖。從佛祖的例子可以看到:佛祖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人,作為先鋒的他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后世的我們也可以學習他。學習他的這種覺悟精神。佛祖是先知先覺耳我們也要后知后覺。佛與我們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覺字。
韓愈不是也說過:“聞道有先后?!?/p>
通過以上簡單論述就可以看出佛法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和他的精神與特色是分不開的,一千個人讀佛,就有一千個解釋。
參考文獻:
[1]、林世敏教授之《佛教的精神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