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寫實小說文本中的現(xiàn)實批判因素是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的維度之一。該流派的重要文本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批判話語包括揭示平民生活的不可擺脫的貧困狀態(tài),普通人對特權階層與“暴富”者的不滿與羨慕,現(xiàn)存體制下物質(zhì)匱乏與道德標準的沖突以及當時政治生活中“官本位”思想對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侵蝕。
關鍵詞:新寫實小說;現(xiàn)實批判;知識分子
作者簡介:崔永鋒(1982-),男,漢族,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本科學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慶師范學院助教。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199-02
作為上世紀后二十年中最為重要的文學話語之一,“新寫實小說”問世至今一直深受廣大學人關注,從創(chuàng)作范式到思想本質(zhì),從敘事的點到社會意義,評論者的筆端幾乎觸及了這一文學潮流的各個角落,造就了這場理論爭鳴的延綿不斷、層出不窮。其中,該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新寫實小說的理性批判精神問題尤其引人深思。通常認為,由于“新寫實小說”創(chuàng)作方法中的“零度寫作”特點(其僅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原生態(tài)”進行實錄),而很少具備現(xiàn)實批判功能。事實上,敘事者或作者對待文本題材的態(tài)度并不一定要以主觀的議論、抒情等方式表達,因為題材(經(jīng)過篩選)本身就能夠代表作者的立場,新聞報道中“用事實說話”的寫作原則就證明了這個道理。因此,盡管作家在作品中并不表現(xiàn)出“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姿態(tài),但其現(xiàn)實批判精神依然鋒芒難蔽。
一、無望的貧困境遇
貧困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按照經(jīng)濟學的一般理論,貧困是經(jīng)濟、社會、文化貧困落后現(xiàn)象的總稱。但首先是指經(jīng)濟范疇的貧困,即物質(zhì)生活貧困,可定義為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準。
許多新寫實小說都毫不避諱的涉及“貧困”二字,在這些作品中。平民階層似乎天生就與“貧困”緊密相連,《狗日的糧食》寫的是農(nóng)民的貧困、《風景》和《煩惱人生》寫的是普通市民的貧困,甚至連原來讓人羨慕的知識分子,也加入了貧困者的行列。如果說《一地雞毛》中的小林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的話,《行云流水》里的高人云則是貨真價實,但他卻向我們道出了當時社會中知識分子階層的尷尬處境:父輩一名大學教授的收入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二個傭人和一個車夫,而他那一輩的工資連自己糊口都困難,更別說養(yǎng)家。顯然,這里的“貧困”已經(jīng)不僅僅限于基本生活資料匱乏的“絕對貧困”了,“相對貧困”問題已經(jīng)初現(xiàn)端倪。相對貧困是指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時維持的那種社會生活狀況,各個社會階層之間和各階層內(nèi)部的收入差異。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確定生活在相對的貧困之中。比如,有些國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歸于相對貧困組別;世界銀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會成員便可以視為相對貧困??梢哉f,小林、高人云之流正處于“相對貧困”狀態(tài)之中。
對“貧困”的生存狀態(tài)的描寫在當代文學屢見不鮮,但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幾乎沒有任何一篇小說對“貧困”的生活是持無可奈何的絕望態(tài)度的。以往的“貧困”情節(jié)不是為了突出新舊社會的對比,就是在暗示生活會越過越好,只有“新寫實小說”,它在展示貧困只是普通人的生活實質(zhì)外,還對未來抱有一種懷疑甚至絕望的態(tài)度。在這類小說中“貧困”不可超越,會像宿命一樣一直延續(xù)下去,如《狗日的糧食》,受窮一輩子的“癭袋”,在小說結(jié)尾因為丟失了錢與糧證而自殺,《煩惱人生》中所有的煩惱在小說結(jié)束時都還懸而不決,尤其是《行云流水》,小說中的一個細節(jié),高人云的女兒高苑賭氣說:“我偏要當個個體戶,讓你們這些窮棒子翻身?!薄?】這句話似乎讓我們從下一代身上看到了光明,但高人云馬上判斷出女兒的話并非真心,因為她“像高家所有人一樣放不下那份架子?!薄?】因此可見貧困是新寫實作家筆下人物的宿命性悲劇。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新寫實作家表現(xiàn)出這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這個問題引人深思,我的理解是這里有一個從自身境遇出發(fā)曲折表達對當時體制不滿的問題。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應當說知識分子不屬于既得利益范圍之內(nèi),既然是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那么商者,包括當時的“個體戶”必定是首當其沖的獲利群體,其后則是各級官員,而知識分子的地位則相當尷尬,盡管比照以往,社會地位提高了,但更被看重的經(jīng)濟收入?yún)s相對的有所下降。
二、價值取向的微妙變化
價值取向是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tài)度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因而對主體自身、主體間關系、其他主體均有重大的影響。
這里要論及的價值取向發(fā)生變化的人物主要是知識分子階層。長期以來,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知識分子始終是一個受人尊重的群體,而就其中個體而言,他們的內(nèi)心更掩飾不住緣于身份的優(yōu)越感與精英意識,如古代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五四時的以啟蒙為己任。但在建國以后,知識分子群體多次受到打擊,如思想改造、五七年的反右斗爭、文革中的批斗;社會價值又屢遭質(zhì)疑,如新民歌運動是讓工農(nóng)兵占領文藝陣地,多年來企事業(yè)單位的選拔干部慣例:工人、軍人轉(zhuǎn)干掌權。到了1980年代這一全體的社會處境已經(jīng)相當微妙,而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經(jīng)濟的漲潮,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橫掃整個社會,對知識分子造成了又一次重創(chuàng),傳統(tǒng)的價值觀開始發(fā)生動搖,千百年來樹立起的自尊心與優(yōu)越感幾乎喪失殆盡,而“新寫實小說”恰恰揭發(fā)了這次思想變革。
首先,揭示知識分子對“下?!苯?jīng)商者一夜暴富的不滿和企慕。不滿者如《風景》中五哥、六哥盡管在下海以后腰包鼓鼓,但七哥依然對其不屑一顧。企慕者如《一地雞毛》中小林由羨慕賣板鴨的“小李白”到入伙為其打工。這些都體現(xiàn)出正在發(fā)生變化的價值取向。
其次,揭示知識分子對“特權階層”的向往。這種向往的原因并非從前的“兼濟天下”或“憂國憂民”,而是純物質(zhì)上的欲求。因為官職可以帶來不可思議的物質(zhì)上的差異,《單位》中小林想當主任科員是為了分到獨門獨戶的房子,《白云蒼狗謠》中流行病室主任黃頭想當所長也是為了分到二室一廳的房子。另外,權力的可交換性更是魅惑人心。《官場》中幾個縣委書記利用職權低價買地建筑材料蓋房;《單位》中老張利用權力引誘女干部老喬;就連《一地雞毛》中的都會小林利用小得可憐的權力換取一臺微波爐。
三、體制與道德的沖突
社會體制即社會管理體制,在特定的國家或地區(qū)內(nèi)以明確的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職能,清晰的中央、地方各級政府之間事權、財權責任進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解決社會糾紛的一組機制與制度。社會體制的特征直接決定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
許多新寫實小說都呈現(xiàn)出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文本中不約而同地表現(xiàn)出是非觀念的模糊與道德的淪喪。小林收受微波爐沒有受到別人的批評;癭袋盡管偷盜生產(chǎn)隊的糧食,但絲毫無損于她與貧困抗爭的“可敬的勞動婦女”形象【3】;天青與菊豆的愛情雖然有悖天理人倫,但仍讓我們感動。那么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是什么?表層是“貧困”,為了生存,為了擺脫“貧困”,一切都顯得天經(jīng)地義,深層次原因呢?分配的不平衡導致貧富差距加大,而這種差距緣于“合法掠奪”式的社會體制,平民百姓對這一體制相當反感?!讹L景》中的母親一語道破天機:“他們那種人不就是靠我們工人養(yǎng)活的嗎?他們是吸我們的血才肥起來的。”這句話說得莽撞,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社會分配的不公平性,這種不公平是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造成的?!缎聲r期小說主潮》認為:“發(fā)展主義的現(xiàn)代設計需要制造貧富差距來刺激整個社會的生產(chǎn)和消費,市場經(jīng)濟更需要大規(guī)模的資產(chǎn)重組來更為迅速地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這種設計本身就不會考慮社會公平內(nèi)容以及起碼的人道原則?!薄?】官員腐敗的來源是手下員工或轄區(qū)民眾的血汗,商人暴富的依據(jù)是以權力尋租完成的國有資產(chǎn)瓜分這種貧富差距的打造方式本就毫無道德、人性甚至合法性可言,那么處于弱勢的貧民階層要生存與脫貧,做下一點偽心的勾當人們在感情上還是能夠接受的。
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讓富起來的部分人幫助另一部分人富起來。設想是好的,但操作起來還存在問題。窮人沒有創(chuàng)業(yè)的資產(chǎn),各項條件都是空白,而且現(xiàn)金社會想要白手起家無異幻想;有錢人則相反,一切條件都已成熟已久,經(jīng)營得當自然是越來越富。對于這個惡性循環(huán),新寫實作家顯然通過作品表現(xiàn)了自己的思考。
四、作為終極價值觀的“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不是一個嚴格的科學概念而是通俗的說法,最早出現(xiàn)于 20 世紀 80 年代。這種說法起源于經(jīng)濟學上的一個專用名詞——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以黃金為單一的價值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由此看來,在最初提出這個名詞時,官本位至少有這樣一層意思:把是否為官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含義漸豐,不僅限于此。
縱觀歷史和現(xiàn)實,官本位至少包括了這 四點內(nèi)涵 :公共權力的運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嚴格的上下層級制度,下級對上級唯首是瞻,上級對下級擁有絕對的權力;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標尺,或參照官階級別來衡量人們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的社會心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會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在多個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它包含了官本位意識 , 官本位思維、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機制、官本位現(xiàn)象、官本位行為等多方面的意思。在本文中,它具有特定的涵義,指的是一種政治文化。
《白渦》是一部極具典型意義的小說,細讀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主線是周兆路與華乃倩的性愛描寫,但其中有多處穿插了對周為人處事的評論,他以恰到好處的謙遜和近似自卑的表情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擁護者,從中我們能夠看出他的圓滑和老于世故。如果單單將小說的主題定位在一般的戀情小說這一層面上,那么對周的這些描述無疑就成了敗筆。但如果我們認識到,這是一篇探求當代知識分子文化性格的作品,因此我們就必須對這條線索進行深入分析。雖然周的身份是一位著名學者,但他的某些行為與知識分子身份大有出入,主要在為人處事方面:無視俗禮、不拘小節(jié)。如他出差時處心積慮選擇帶給同事的紀念品;以論文獲獎為由請同事吃飯來籠絡人心等等,這些證明什么,聯(lián)系他對導師錢通奎老先生的態(tài)度:并非求知、尊重,而是尋求支持,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周兆路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升官。在小說結(jié)尾處,周費盡心機最后在副院長的競選中一舉獲勝,以及獲勝后輕松喜悅的心情都表現(xiàn)出他對權力的熱衷與貪戀。可見,在周身上我們還能看到當代知識分子的另一個性格特征——非學術化性格。學富五車或成名成家并非他們的終極追求,而“官本位”才是他們的價值取向。隱藏在學者面具背后的是一雙渴望榮華富貴的眼睛,這正是作家劉恒通過周兆路這一人物形象傳遞給讀者的當代知識分子文化性格中的最大秘密。
注釋:
【1】【2】方方.行云流水[M].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146.
【3】張景超.新編中國當代文學[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324.
【4】丁帆,許志英.新時期小說主潮[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