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語是語言發(fā)展的結(jié)晶,同時包含著異常豐富的文化信息。由于中西方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英漢習語各具特色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本文從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出發(fā),采用異化、歸化、注譯法等不同的翻譯策略,以達到習語翻譯的信、達、雅。
關(guān)鍵詞:習語;文化差異;異化;歸化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151-02
一、引言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的轉(zhuǎn)移。然而面對包含豐富文化信息的習語,如何將源語言轉(zhuǎn)化為目標語言是很有難度的。為了更充分的理解原文,達到翻譯的“信、達、雅”,我們首先要了解英漢習語各自的特點。
二、習語的文化差異
漢語語言和英語語言中有豐富多彩的習語,反映了多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的多樣性,它是從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具有民族性的。所以,習語和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經(jīng)濟生活、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心理狀態(tài)等是密切相連的。
(一)地理條件差異
文化離不開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每種文化都因其地域、氣候、環(huán)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國作為一個島國,航海業(yè)、捕魚業(yè)等生產(chǎn)活動對習語影響較大。例如: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臉皮的人);dull fish(枯燥無味的人)。
中國幅員遼闊,耕地面積廣大,以農(nóng)業(yè)耕作作為主要生產(chǎn)生活方式。而且,農(nóng)業(yè)耕種與歲時節(jié)令關(guān)系密切,因此中國的大多數(shù)習語都與歲時節(jié)令和農(nóng)業(yè)耕種有關(guān)。例如:風調(diào)雨順;不違農(nóng)時;清明秧子谷雨豆。
(二)風俗習慣差異
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人、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 de Saussure)說:“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gòu)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盵[]]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體現(xiàn)在寵物習俗上。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例如:lucky dog幸運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
中國與狗有關(guān)的習語多是貶義的,比如:狗仗人勢;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雞飛狗跳;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
(三)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習語與文化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對語言的影響。英美國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因此英語習語中有很多習語與基督教和《圣經(jīng)》有關(guān),例如:as poor as church mouse(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樣窮);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國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影響,其中佛教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為深刻。因此,漢語里有許多習語來自《佛經(jīng)》,例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脫胎換骨;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
(四)歷史文化差異
英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而中國更是為其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而自豪。因此,英漢習語深受其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英國先后受古羅馬、古希臘文化,北歐文化和法國文化的影響。英語習語中有很多來源于希臘羅馬神話和伊索寓言,例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點、薄弱環(huán)節(jié));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或禍根的根源);to eat crow(吃下烏鴉,忍受侮辱)。許多漢語習語都來源于古漢語,如:望梅止渴;完璧歸趙;請君入甕;四面楚歌等。
三、習語的翻譯策略
(一)異化
“異化”是指,在一定限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故意打破目標語言常規(guī)的翻譯的策略。Venuti為異化的代表人物,他主張翻譯過程中,要刻意在目的語的文本中,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異”。在習語的翻譯中,采用異化的主要方式是直譯,即保留原文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如:Easy come , easy go與漢諺“來得容易, 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與“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 與“滄海一粟” ; to be out at elbows 與“捉襟見肘”。
例:男男女女都七嘴八舌地說出他們的惦記和盼念。(周立波:《暴風驟雨》)
With seven months and eight tongues, all were talking together. They tried to tell Hsiao how they had missed him.
“七嘴八舌”被直譯為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新鮮可喜,頗有修辭效果。
(二)歸化
“歸化”是指,在翻譯中采取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Nina為歸化翻譯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貼近的自然對等”。他將目的語的讀者放于首位,盡可能地將源語的行為模式納入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范疇。嚴格來說,歸化只是對本國、本民族文化的一種溫習, 固然它使人們領(lǐng)略到不同文化之間不謀而合的妙趣, 降低了讀者接受的難度,但另一方面它以犧牲大量文化附載信息為代價。采取歸化策略的主要方式是使用意譯法和意象轉(zhuǎn)換法。
1、 意譯法
當習語中所含的文化內(nèi)涵有缺失,造成理解困難時,我們可以采取意譯法,如:我們所熟悉的英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令讀者費解, 為什么是羅馬而不是其他地方? 其實這句話隱含著“入鄉(xiāng)隨俗”的意義, 應采取意譯。
例:你別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我是好心好意勸你,倒粘到我身上來了,這次是笑話哩。(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Don’t snap and snarl at me when I’m trying to do my best for you. I give you my advice with the best will in the world and you turn round and lay the blame on me, which is ridiculous.
歇后語“狗咬呂洞賓,不知好人心”不宜直譯,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的內(nèi)容把它譯為“Don’t snap and snarl at me when I’m trying to do my best for you.”。
2、意象轉(zhuǎn)換法
英漢習語中所包含的意象往往不同,即使相同的意象也表達不同的意義,因此需要使用意象轉(zhuǎn)換法,以達到翻譯的準確性和貼切性。例如:(1)to grow like mushrooms,漢語的“雨后春筍”形容新事物的大量涌現(xiàn)和迅速發(fā)展, 英國的氣候不宜生長竹子, 卻很適宜蘑菇的生長, 因此將:“春筍”換成“蘑菇”更為貼切。(2)They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s 譯成“他們不能做無米之炊”更加恰當。(3)漢語的成語“笑掉大牙”得譯成laugh off one’s head。
(三)異化與歸化相結(jié)合
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不可能只遵循一種原則或采用一種的方法。在習語的翻譯中,亦是如此。采用異化策略,雖然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卻使譯文晦澀難懂。采用歸化策略,雖然可以使譯文通俗易懂,卻使讀者失去了了解異域文化的機會,甚至造成“文化失真”。 因此,在習語翻譯中,適當?shù)匕褮w化和異化結(jié)合起來,不僅可以生動形象地傳達譯文的含意及神韻, 而且可以讓讀者接受并理解。采用這種翻譯策略,主要使用的翻譯方法是注譯法。例如:
(1)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運煤到紐卡斯爾——多此一舉,因為“Newcastle”是英國著名的煤都,但對于廣大的中國讀者來說可能是很陌生的。
(2)你說這話,意思是要領(lǐng)導三請諸葛亮?(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
What you say implies that the leadership should ask you three times, like Zhuge Liang, doesn’t it?
“三請諸葛亮”直譯成ask you three times, like Zhuge Liang,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可以加注說明諸葛亮其人其事:Zhuge Liang was a hero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 had to be asked three times before he would grant an interview to Liu Bei, whom he afterwards served, and helped to become an emperor.
四、結(jié)束語
習語是語言中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是語言中的特殊成分以及民族形式和各種修辭手段的集中表現(xiàn),因此習語的處理在翻譯中是非常重要的。習語的翻譯有時雖比較困難,但它的可譯性仍然是肯定的。對于翻譯策略的選擇,不可拘泥于“異化”和“歸化”,應采用多種翻譯方式,并結(jié)合具體語境以及讀者群的文化背景,既要忠實原文,還要介紹異國文化,達到中西文化的交流的目的。
注釋:
【1】費爾迪南·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43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平洪,張國揚(2000).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殷莉,韓曉玲(2007).英漢習語與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孫斐然.英漢習語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J].文學界(理論版),2011(10):59-60
[4]、鄧道駿.習語翻譯與文化意象[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3):108-109
[5]、楊艷.英漢習語的翻譯策略[J].華章,2011(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