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語言總是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詞匯。動物與人類社會的緊密關(guān)系,不可避免地被人類賦予一定的聯(lián)想意義。不同文化背景下,動物詞匯的文化意義也不盡相同。因而對動物詞匯的理解也要建立在對所屬文化的認知基礎上。對中西文化中狐貍的不同象征意義的了解,對正確理解、恰當運用有關(guān)詞匯大有益處。
關(guān)鍵詞:狐貍;中西文化;象征意義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144-0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Palmer在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中寫道:語言的歷史和文化是相輔而行的,他們可以互相協(xié)助和啟發(fā)。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而另一方面,語言也反映文化。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語言猶如一座高樓大廈,語音是它的地基;語法是它的設計圖紙,即結(jié)構(gòu);詞匯則是它的全部建筑材料。如果沒有建筑材料,這座大廈也只能是一張圖紙。動物詞匯是詞匯中重要的部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群,對其有不同的認知經(jīng)歷,故而賦予其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本文以狐貍為例,對比其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英漢兩種語言對狐貍的認知表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文化色彩。漢語中狐貍多用來指魅惑的人,如狐媚、狐貍精。《紅樓夢》第七十七回中,王夫人說道“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是狐貍精了!”而英語中狐貍多用來指機智、敏銳。
一、中國文化中的狐貍
“狐,哺乳動物,形狀略似狼,尾巴比軀干長,毛赤褐色、黃褐色或灰褐色。性狡猾多疑,遇敵時能放出臭氣,乘機逃跑。多棲于樹洞或土穴中,晝伏夜出,捕食鼠類,鳥類、昆蟲或野果類。通稱狐貍?!?古人在捕獵狐貍的過程中,通過對狐貍的生活習性的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狐貍有狡猾、多疑、晝伏夜出等習性,因而狐貍在漢語中的文化形象也與其生活習性相關(guān)。(一)狐貍比喻狡猾之人。所以漢語成語中有“豺狐之心”用來指那些像豺狼一樣兇殘,狐貍一樣狡猾的人。(二)狐貍比喻多疑之人。狐貍生性多疑,漢語中有“滿腹狐疑、狐疑不定?!保ㄈ┖偙扔餍雄櫣硭钪?。狐貍晝伏夜出的這個習性,很自然就讓人想到鬼鬼祟祟的人。所以漢語中有“鼠跡狐蹤”來說明項老鼠狐貍一樣行蹤鬼鬼祟祟。(四)狐貍比喻風騷之人。狐貍遇到敵人時,放出臭氣,乘機逃走。狐貍身上的這種臊氣與女人的風騷被同音看待,因而“狐貍精”成為風騷女人的代名詞。同時,狐皮作為古代制作裘衣的珍貴原材料,實用價值很高,有“千毛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的說法。這些文化內(nèi)涵都是由狐貍的生活習性和外部形態(tài)直接聯(lián)想形成的,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隨著文化的發(fā)展,這些具有貶義的文化內(nèi)涵進一步聯(lián)想產(chǎn)生了貶義色彩更濃的“惡人”“壞人”“小人”等文化內(nèi)涵。如狐鳴狗盜、狐朋狗友、狐貍尾巴等。
二、西方文化中的狐貍
英語《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增補本)的fox描述為 (1)a kind of wild animal of the dog family, with reddish brown fur, a pointed face and a bushy tail (2)a person who is clever and able to get what he wants by deceiving or manipulating others
在英語中,狐貍多指聰明的人,能夠通過自己的手段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西方文化中對狐貍的這種認知可追溯到《伊索寓言》中烏鴉和狐貍的故事:烏鴉落在樹梢上,嘴里叼了塊肉。路過的狐貍看見后,口水直流,很想把肉弄到手。便站在樹下,對著烏鴉說:烏鴉大哥,你的羽毛真漂亮,要是你的歌聲和羽毛一樣迷人,你就是林中的鳳凰。聽了這話,烏鴉高興極了。為了一展歌喉,嘴里的肉掉下來了,狐貍跑上去,搶到了那塊肉。在這一故事中,狐貍通過自己的智慧實現(xiàn)了自己目的,這也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中鼓勵敢想敢做,勇于實踐,勇于嘗試的獨創(chuàng)精神。所以英語中有這樣的句子: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ome.(狐貍覓食,遠離洞門);Fox is not taken twice in the same snare.(聰明人不上兩次當);The fox is known for its cleverness and cunning.(狐貍的機敏和狡猾是人所共知的)但是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西方文化中的狐貍有和中國文化趨同的趨勢,如a fox may turn gray, but never kind(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又如: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引狼入室)狡猾的狐貍是專門要偷吃鵝的,倘若把鵝交給狐貍?cè)タ垂埽M不是送羊入虎口,自找禍患。
由此可見,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會因環(huán)境的不同有一定的個性,同時又有一定的共性。英漢兩種語言中狐貍的象征意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對客觀事物簡單指稱的作用,展現(xiàn)兩種不同的文化底蘊。只有深入了解了兩種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正確運用兩種語言,減少語用過程中的交際障礙。狐貍的象征意義的形成機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本文作以上對比并不是要試圖對這種語言現(xiàn)象進行全面總結(jié),而是希望通過這種對比為準確理解和運用這兩種語言提供方便。
參考文獻:
[1]、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
[2]、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20-225
[3]、寧佐.漢語成語中“狐貍”文化義生成機制淺析[J].湖南:邵陽學院學報,2001,(8)
[4]、陳希潔. 漢英語言中動物文化內(nèi)涵的跨文化解讀[J].河北:燕山大學學報,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