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民族樂器品種繁多,類型廣泛,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流芳百世的作品。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有了很多種類的樂器,這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無限智慧和超凡的創(chuàng)造力。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文化的全球化,中華民族固有的樂器和民族樂器固有的形式都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因此,我們必須提高對中國民族樂器作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民族樂器順利地被傳承下去。
關鍵詞:民族樂器;歷史;現狀
[中圖分類號]:J619.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112-01
我國的民族樂器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重要組成,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創(chuàng)作形式。我國的民族樂器歷史悠悠,早在河姆渡時期,也就是7000多年前,就有了骨哨,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半坡村就有了笛子和管等氣鳴樂器。在新時期時代,更是有了鐘、罄、鈴等樂器,商周時代出現了蕭、古琴、五弦、十弦等樂器。秦漢以后就有了角,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了箏、琵琶、阮等。要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將其時代傳承下去,我們就一定不能背棄我們的民族樂器,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樂器才不會在時代的長河中逐漸消失,我們的民族樂器才會被發(fā)揚光大。
1、中國民族樂器的歷史
1.1、我國古代民族樂器的起源
我國古代的樂器,在其產生和出現的初期,都具有各自的實用功能。除了作為一種演奏工具,它們最初都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或者生產工具。在呂氏春秋中所提到的磬,就是一種用鹿皮做成的鼓,可以用來當做一種生活器皿,也可以用來敲擊來為舞蹈伴奏。在漢書中提到的缶,就是一種喝酒時候用來盛裝酒的器皿,也可以用來當做一種敲擊的樂器,來為歌曲伴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人民逐漸發(fā)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工具可以發(fā)出好聽的聲音,于是,這就產生了最早期的樂器。
1.2、我國古代樂器的用途
中國古代的樂器不僅僅表現在樂器的生產和生活功用,也被作為一種傳遞信息的工具。鼓被作為士兵們出征時候的一種信息,金作為士兵收兵的時候的一種信息,鐘用來作為清晨起床時候信息的傳遞,鑼是開道時候的工具,口弦是我國古代一些民族用來傳遞愛情的工具。
1.3、樂器的發(fā)展與生產技術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我國古代樂器的每一步發(fā)展,都離不開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在石器時代,是不可能出現金屬的樂器,只有在生產技術相對發(fā)展的同時,才能從石器時代的石制樂器,發(fā)展到擁有冶煉技術時期的金屬樂器,當然,只有養(yǎng)蠶業(yè)出現以后,才會有絲的產生,進而出現弦樂器。
1.4、大規(guī)模古代樂器的發(fā)掘
在古代樂器的發(fā)掘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巨大的地下樂器墓穴,一共保存了多大124件的古代樂器,在制作、造型、彩繪等技術方面都彰顯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發(fā)展盛世,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樂器的輝煌歷史。
1.5、中國古代樂器的發(fā)展
在漢武帝時期,張騫下西域帶回來很多外來樂器,橫笛就是那時出現的。在漢靈帝時期,出現了豎箜篌。在東晉時期,又出現了琵琶、嗩吶、揚琴等。文獻記載中,拉弦樂器的出現是在打擊樂器和彈弦樂器之后出現的。元代以后才逐漸出現了胡琴和奚琴等拉弦樂器。
2、我國古代樂器的傳承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對古代留下的各種樂器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的古代樂器已經面臨著失傳的絕境。國家為了使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可以更加完整的留下來,采取種種方法來挽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樂器。有一些樂器已經被寫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保護起來。以下我們不能一一介紹,舉幾個具有各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的樂器做詳細描述。
2.1、我國古代樂器傳承之滿族腰鼓和腰鈴
腰鼓和腰鈴,作為我國古代滿族人民祭祀歌舞中的兩種樂器,是具有滿族特色的樂器,在現代社會,會玩兒腰鼓會耍腰鈴的滿族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會制作這兩種樂器的人也少了很多,只有一些制作世家將手藝一代代的傳下來。為了使這種民間技藝不失傳,國家已經將其寫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我國古代樂器傳承之蒙古族樂器馬頭琴
馬頭琴是內蒙草原的象征,它是從唐宋時期的拉弦樂器奚琴演變而來的,聲音婉轉低回,音量較輕,是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F代以后,人門對馬頭琴進行改良,使其音效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都照古代有了顯著的改善。已經成為一種適宜在室內和室外演奏的樂器。2006年5月,為了保護我們祖先偉大的作品。馬頭琴已經成為首批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古代樂器之一。
2.3、我國古代樂器傳承之黎族灼吧
灼吧是具有黎族特色的傳統樂器,是有著獨特文化情愫的竹樂器。灼吧是2008年6月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的第二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記錄著黎族的豐富內涵,容混了黎族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是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原生態(tài)民族樂器。灼吧是有著獨特外形,竹制的氣鳴樂器。目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會吹灼吧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只有在一些大型的黎族慶典活動中才能見到灼吧的演奏。
3、結束語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很多值得我們后人代代相傳的古代樂器。這些樂器,每一件都有著他們的文化和歷史。在西方文化逐漸侵入我國的現代社會,我們一定要把我們民族的東西傳承下去,只有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們的民族才會更加的強大。雖然一些古代樂器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但是有更多的古代樂器已經瀕臨滅絕,或者已經失傳,所以,我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去保護那些還依然存在的古代樂器,使我們的子孫后代,在未來的日子里不僅僅只見到關于這些古代樂器的文字記載。
參考文獻:
[1]、葉語,改良民族樂器的可喜成果 倍低音竹管誕生[J];樂器;2005年05期
[2]、張全義,我國民族吹打樂集錦[J];中國音樂;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