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年代中國當代繪畫的青春世像90年代中國當代繪畫的青春世像,因為它雖然不能涵蓋整個90年代的中國繪畫風格,但它確實代表了一種處于中心和邊緣之間的主流風格,而且他們是最先適應社會轉變的一代人,于是巨大的生存觀照和個體表現之潮很快涌向世紀之交的當代藝術的疆域。這種特有的青春狀態(tài)扮演著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角色,在世界藝壇上讓人們無法回避,也給予了正視。
關鍵詞:青春繪畫;新生代;青春殘酷
[中圖分類號]:J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094-01
一、青春藝術興起
1、定義
在20世紀90年代,一波生于60、70年代的人開始產生一種真正意義的與全球性青春文化相呼應的青春藝術現象。將這個“青春藝術”現象放入到整個90年代文化背景來看,它是和這兩代人在90年代出現的青春文化思潮和創(chuàng)作背景相呼應的。這個背景包括第六代電影中路學長的《長大成人》,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當然,這種青春藝術現象不僅在電影小說里出現,在90年代的當代繪畫領域,這種現象也悄悄盛行開來。在一波被冠名為新生代的畫家的圖像世界里,任何人好像都是我自傳中的配角。實際上,新生代的“歷史”就是“日常生活”。而70年代生的一批藝術家也就是所謂的后革命一代,他們的青春藝術與過去的青春藝術和文化相比,具有90年代后期更多混雜的特征,他們的藝術在視覺風格上帶有流行文化和全球化影響的酷感,情感上具有細膩的大都會的感傷色彩,思想性上不再像新生代那樣采用一種歷史感,現代性和批判現實的青年知識精英的道德姿態(tài),通常表現的只是一種自我矛盾的道德集點一種現代社會下的狀態(tài),但對道義表態(tài)表現出一種難以確認對錯的擱置態(tài)度。當然,不管他們如此不同,他們都代表著90年代青春繪畫,雖然它不能涵蓋整個90年代的中國繪畫風格,但是烏托邦解體之后,在90年代前后兩個時期實質上從思潮和現象的角度形成了90年代前衛(wèi)藝術的基本面貌和主流線索。
2、起源
回顧建國以來的中國美術現狀,從建國初期的“英雄頌歌”式的美術創(chuàng)作浪潮,到質疑這種單一的“紅、光、亮”創(chuàng)作,從而向現實主義回歸,再到多元格局的形成,那些美術家都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地體驗時代變化的歷史。
一個偉大的歷史運動,總有一個醞釀和準備額過程,運動的主體總是在具備了相應的社會歷史條件之后才顯現出來。80年代中期,正是在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的深入發(fā)展這種背景下,那些青年藝術家積極突破傳統(tǒng)壁壘,引進先進觀念,這些現代藝術家運動的主體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破土而出,他們以新生的銳氣,巨大的活力猛烈沖擊著藝壇,形成一股青年運動的藝術浪潮。
在這種文化態(tài)勢之下,中國的現代藝術駛入了一個完全背離1980的后八九航道。這個現象是由一波出生于1960年代的“新生代”畫家?guī)悠饋?,后經過藝評家栗憲庭策劃的“后八九中國現代藝術展”的文化界定,及“新生代”藝術展的推波助瀾,由此開啟了90年代的青春藝術現象。
二、青春藝術的特征
1、新生代出現
這波藝術家他們的心態(tài)特征與80年代的當代畫家全然不同,這種具有90年代的青春特征,被評論家尹吉男慨括為“近距離”,其內涵所指是說他們群體意識淡薄,注重個體生命狀態(tài)的表達,尤其是自己和身邊的人物、瑣事總是他們津津樂于敘述的青春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與80年代的傷痕美術、現代藝術相比起來,完全是一種不受政治傷害,不承受大文化之重的輕松生命個體。他們的很多文化,人生態(tài)度都藏在這些具體的真實的青春表象背后,這一點拉開與1980年代的傷痕美術和樂于文化觀念表達的新潮美術距離。這個藝術現象的代表人物劉曉東、方力鈞、喻紅、韋蓉等。
2、青春殘酷
“青春殘酷”幾乎是70年代出生人的集體處境,這種處境表現為一種青春敏感,受傷,物質生活和都市酷文化混合構成的新青春模式。這種模式具有90年代后期的世界性特征,和有中國特有的混合經濟和文化模式的特征,這種環(huán)境實質上是90年代后期的中國社會構成了更具有多元文化的異質性,更具有都市生活的殘酷以及混扎迷亂的快熟文化變動中的情感。這都使70年代出生一代人所體驗的“青春殘酷”具有一種明顯的自我形態(tài)和國際風格。
3、新人類
在青春殘酷過后,畫壇開始出現了另一波年紀更輕的青春生命,文化界統(tǒng)稱他們?yōu)椤靶氯祟悺?。他們?chuàng)造了一群快速消費文化的全新圖像,其中卡通、艷俗、時尚等流行文化的元素,大大強化了這群青春世相的時代親和力,從圖像層面上標顯了一個新時代的文化特征。他們一本正經地甘于流俗、時尚,注重現實世界的享樂經驗和落筆前的市場前景。這是沉迷與消費的一代的集體意識,也許反而顯得平和健康。
三、定義清純消費
一種真正唯我的青春繪畫浮出水面,它的基本母題就是唯我的青春消費。“青春消費”的繪畫狀態(tài)指認為“在路上”,而“在路上”則因其特有的行走性而暗合了一個世界性的藝術母題——流浪。痞子的無所事事,英雄的鄭重其事以及邊緣人特有的如無其事,都成了消費型青春繪畫的敘事原型。有了這種游走性的敘事原型的存在,消費型的青春繪畫更多地關注自己身體以及這個身體的感受,這是否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藝術新時代。由藝術的心理學時代進入藝術的生理學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由于其在路上的基本狀態(tài)以及每個人的不同感覺,無論是藝術本體,還是藝術家本人的個人風格都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中,這樣一種狀態(tài)既可導引出“勇于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也可誘引出變賣自身的自甘墮落。
四、結語
青春這個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面臨和經歷的,而每個人又都會與眾不同,思考方向的不同,行為的不同。而這些個體又處在一個大的共體之中,這些共體在不同時期所呈現出來的面貌是不一樣的,能在很大層面上標顯一個新時代的文化特征。而它既能反映時代的面貌,又能針對當代人群 提出問題,進行思考,那它就是最好的當代藝術問題。
90年代以來的新生代和后革命一代人在烏托邦解體之后,在90年前后兩個時期實質上從思潮和現象的角度形成了90年代前衛(wèi)藝術的基本面貌和主流線索,這個框架有助于從更內在的意識形態(tài)的視覺癥候角度進行分析,這些90年代中國青春當代繪畫是絕對扮演著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角色,無法回避。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2003年第2期。
[2]、《中國藝術》2003年第4期。
[3]、《新藝術家》,劉新,河北教育出版社。
[4]、《現代藝術》,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