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史料的運用與掌握,是史學工作者的基本功,是否能夠規(guī)范的運用史料,也是史學研究者是否稱職的體現(xiàn)。中學歷史教學雖不是史學研究,但能否運用“信史”進行教學,也是歷史老師的基本素質(zhì)之一。本文從實踐教學中的問題出發(fā),簡要論述了“信史”即“規(guī)范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如何在備課及教學活動中,正確掌握,合理使用“信史”教學。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史料運用;教師素質(zhì);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041-02
史料作為歷史研究的基礎,對其運用與掌握是史學工作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質(zhì)。能否正確使用史料也是一篇文章所述問題正確與否的評判標準。中學歷史教學雖然不是史學研究,如何運用史料,使用“信史”教學也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求。因為“歷史文獻、史籍是對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的原始記載,是歷史研究和教授的基本材料。它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教材中史料的來源,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并有利于歷史教師提高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辨別歷史史料的真?zhèn)蔚哪芰??!盵1]P332中學歷史教師都是受到過系統(tǒng)歷史學培養(yǎng)與教學實踐訓練的教育工作者,規(guī)范使用史料的重要性必然深知。然而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運用不規(guī)范史料的現(xiàn)象。這使得中學歷史教學不夠嚴謹,同樣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知識的技能及務實求學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產(chǎn)生在教學活動中運用不規(guī)范史料這一現(xiàn)象,我認為應從當代中學生對歷史教學中的興趣點中尋找答案。
一、 中學生對歷史教學的興趣點
現(xiàn)代中學生作為21世紀的第一批中學生,有著不同于以往的自身特點,這也就使得中學課堂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對新興事物接受和應用都非常迅速的一代中學生,其課堂生的思維活躍程度可想而知。同時,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今社會,老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占有者。學生獲得知識的媒介也從單一的課本、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現(xiàn)代中學課堂教學有著很多新的特點,歷史教學的課堂也不例外。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認為中學生對歷史教學中的興趣點有以下三個:第一,中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多于對歷史事件的考慮。第二,中學生對軼聞趣事的關注多于對歷史意義的反思。第三,在中學歷史課堂中,中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不僅僅局限于課本,更多的時候來自于其他媒介。下面我根據(jù)這些特點并結合具體中學課程予以闡述和說明。
(一)對歷史人物更感興趣
在中學歷史課堂中,中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多于對歷史事件的考慮。以《收復新疆》[2]P12一課為例,人教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3]中指出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基本史事,也就是對左宗棠收復新疆這一事件的總體把握。然而,據(jù)我課后了解,中學生課后討論的主要內(nèi)容并不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zhàn)略,收復伊犁的策略以及維護主權的重要性這些相關問題。更多關注的則是作為收復新疆軍事統(tǒng)帥左宗棠的一些其他逸聞趣事。同時也有學生課后表演左宗棠征戰(zhàn)的場景,表達了自己想要成為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愿望。教師的課堂上的講授重點并沒有錯誤,可是學生們的想法卻與教師想要達到的預期并不一致。這就說明,現(xiàn)代的中學生對于歷史人物的英勇事跡更加感興趣,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得到自身假象的榮譽感。
針對學生的興趣點,就要求中學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掌握的知識,以歷史人物為主線,對歷史事件進行講述。對教材進行豐富,掌握關于歷史人物的大量的翔實的史料,使得課堂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與效果。否則,對歷史事件進行枯燥的講述和對歷史人物簡單的輕描淡寫,就無法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同樣也不利于學生對歷史連貫,整體的把握。在實踐教學中,曾有老師講述《洋務運動》[2]P28一課時,通過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為主線,結合后人對李鴻章評價的史料,如《李鴻章傳》,和當時興辦洋務企業(yè)的公文,奏折等史料進行講述。不僅使學生提高了認識史料、理解史料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而不單單是膚淺的認為歷史人物只有好和壞這兩面。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計劃。
(二)對軼聞趣事更感興趣
在中學歷史教學課堂中,中學生對軼聞趣事的關注多于對歷史意義的反思。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2]P16一課為例,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講述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體會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斗爭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簡述《馬關條約》主要內(nèi)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3]這也就說明本課的重點為體現(xiàn)斗爭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的教育,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及其危害性。在老師講授重點明確,沒有偏差的情況下,我進行了課后了解。學生更加關心的是中日甲午海戰(zhàn)的具體過程,熱衷于對中日兩國艦船的比較分析。更關心的是簽訂《馬關條約》的具體過程,以及李鴻章在日本簽約過程中所發(fā)生具體事件。甚至課下學生還曾具體詢問過老師關于李鴻章在日本遇刺的具體情況,以及日本春帆樓的現(xiàn)狀。這使我更加強烈地感覺到中學生對《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思考不夠,而對趣聞軼事則反復挖掘且更感興趣。雖然這樣具體的史事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的樂趣,但是教學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在之后進行的測試中,大部分同學對《馬關條約》具體簽訂的時間無法做出正確的解答。這一考點的記憶問題沒有落實,體現(xiàn)了學生基礎不牢固的現(xiàn)象。
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認為講授過程中內(nèi)容詳略的安排尤為重要,運用的具體史料故事應當側重于甲午海戰(zhàn)時戰(zhàn)士們的具體行動,體現(xiàn)愛國教育這一重點課標要求。同時也應側重于收集關于《馬關條約》簽訂之后,中國國內(nèi)各個階層的不同反應的材料。以此說明、強調(diào)《馬關條約》的危害。是學生能夠重點的理解難點,雖然學生對細節(jié)、趣聞的要求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不應一味迎合學生的這種心理來達到提高學生興趣的目的。教師的重點應放在課標的要求上,同時也要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考點。重點詳略得當?shù)氖妨喜艜_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課堂內(nèi)容也就不至于干癟空泛。
(三)對課外獲取的史學知識更感興趣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中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不僅僅局限于課本,更多來自于其他媒介多數(shù)中學生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的歷史知識多數(shù)來自于文學和影視作品。同時網(wǎng)絡作為現(xiàn)代中學生課外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從中獲得的戲說是其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和學生交流時就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會問類似于“這個問題電視劇《康熙王朝》上是這么說的,這個問題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上是這么講的,這個問題論壇上是這么介紹的,老師你說這和書上說的哪個對?”等問題,這就說明學生更傾向于在其他媒介上獲取知識,而不是單單從課本和老師的講述上。然而這些歷史故事多數(shù)是沒有根據(jù)的,或者根本就是虛構杜撰的文學作品。這樣的歷史知識并不利于學生歷史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科學知識體系的構建。這就更加要求我們中學教學工作者在課堂上要使用準確的史料,對學生形成的錯誤教學觀點予以糾正和批駁。只有這樣才能是并沒有很高辨別能力,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中學生能夠健康的成長。不會受到當今社會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我想這一點是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歷史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同時,由于知識大爆炸這一時代特點,每個都可能掌握到我們知識盲點中所存在的問題。中學生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教學。不斷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掌握大量史料來滿足中學生對知識的渴望。
以上,是現(xiàn)代中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的一些興趣點?;诖?,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大量應用歷史趣聞、歷史故事,并且將這正規(guī)史料進行了生動的口語化表述處理。這樣固然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使歷史課堂活躍,但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例如,其運用的大量趣聞軼事缺乏根據(jù),并不利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史實。大量的口語表述在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時也影響了學生的規(guī)范歷史思維,對測試時規(guī)范語言的應用產(chǎn)生負面作用。例如《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2]P 20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有教師大量運用義和團運動中的野史,講述了大量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故事,雖然生動有趣,但并不利于“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4]P172。使許多學生在課后產(chǎn)生了模仿的行為。再者,教師大量的口語化表述,對學生使用語言規(guī)范的也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致使學生在之后的測試中,將材料題“文中隆裕皇太后指誰”就回答成了“老佛爺”或“慈禧老佛爺”。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求教師必須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這樣才能引導學生也養(yǎng)成歷史意識的規(guī)范性。
二、如何使用“信史”同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通過以上對中學歷史課堂特點的分析,可以看出規(guī)范運用史料的重要性。但是運用“信史”進行教學,并不意味著對史料進行枯燥的解讀,甚至照本宣科,同樣也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并且口語化的講述并不意味著不規(guī)范的表達,如何正確運用“講述法”[4]P87-88,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述過程中做到表達的準確到位。這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對語言反復琢磨、錘煉。那么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正規(guī)運用史料,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尋找素材
教師在備課中應為所用史料尋找依據(jù),反復印證,在教學活動中要對史料正規(guī)運用,規(guī)范表達。這就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不僅要做到“鞏固自身的史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1]P331。而且還要“認識到繼續(xù)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參加繼續(xù)教育活動”[1]P342。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文學水平?!盵1]P334進而做到表達簡潔規(guī)范,符合現(xiàn)代漢語正規(guī)表述要求。更重要的是,端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待史料的態(tài)度,以認真、嚴謹作為基本要求。而具備“無三不立,無五不駁”的嚴謹務實的態(tài)度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不會由于教師自身的失誤,而影響學生對于歷史問題的認識,對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減少口頭傳說的運用
教師對于長期以來流傳于口頭并無實確鑿依據(jù)的歷史故事、傳說應當盡量少用。作為無法找到依據(jù)的口頭傳說應用于教學,有失于歷史的嚴謹性和教學的嚴肅性。例如,我們常常用于誠信教育,耳熟能詳?shù)摹叭A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沒有任何依據(jù)的杜撰的故事。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熟知的東西并不具有教學可用性。這也是作為中學歷史教師要有嚴謹態(tài)度的又一證明。所以,對待這種貌似很正確,看起來理所應當?shù)目陬^故事,應用于歷史課堂要格外小心。或者因為出處不明而直接摒棄不用。
(三)及時更正過時史料
課本上過時的史料、史實教師應予以及時的更正。這一點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也應當前得史學動態(tài),而不僅僅是將眼光放在課本、教參。例如,今年史學界已經(jīng)將“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中學歷史教師也應及時將這一知識點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能及時獲得最新的、最正確的歷史知識。這樣的學術動態(tài)或考古發(fā)現(xiàn),由于課本編寫時間的限制需要,就要求教師在證實后予以補充或更正。作為一名歷史老師,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好自己的課,這一簡單的想法。我認為,中學老師更不應該放棄對史學動態(tài)的關注以及自身對歷史的研究??梢院侠砝眉倨跁r間適當展開調(diào)研,這既是對一名歷史學人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中學歷史老師的職業(yè)特點所決定的。
(四)為教學服務
在史學界存在重大爭議的、尚無定論的史料,并不適于向中學生傳輸,因此,應該盡量避免使用。此類史學問題,中學教師應以學術前沿動態(tài)的方式,向?qū)W生簡要介紹,而不宜有傾向性的表述,以學生了解為目的即可。同時,這樣的歷史事件也不應該作為事例進行比較分析??紤]到中學生的價值觀尚在形成之中,對于一些事物的辨別能力還很低,很容易形成錯誤的認識。所以,教師在材料的選用方面應當慎重適度,不適宜出現(xiàn)在中學課堂的負面事件,堅決不要帶入象牙塔。
以上,針對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史料運用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也提出來如何規(guī)范運用史料的方法,希望這些見解對中學歷史教學能夠有一定的幫助。
綜上所述,“信史”的運用對于學生構建合理的歷史結構,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學歷史教師應當正確掌握使用方法,在教學中不斷探索與完善。同時,使用正規(guī)的史料對于學生嚴謹求實態(tài)度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中學歷史教師,應收集大量可靠的史料,將“信史”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當中去,在不斷提高完善自我的同時,也培養(yǎng)出嚴謹、求實的新世紀中學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趙秀玲主編:歷史教育學[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中國歷史[M](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3]、張保華主編:中學歷史教學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