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戎先生的“長篇小說”《狼圖騰》自出版發(fā)行以來,在國內迅即成為“暢銷書”。筆者認為,《狼圖騰》中的“理性探掘”作為理論著述,其所表述的文化觀點,諸如,性格論﹑輸血論﹑主動選擇論﹑感謝論﹑狼性格﹑羊性格等等,都是反理性的,反文化的。
關鍵詞:《狼圖騰》;理論著述;反理性;反文化
作者簡介:盧青,河北省邢臺市人,1986年出生,邢臺醫(yī)學高等??茖W校助教,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8-0007-01
筆者認為,《狼圖騰》中的“理性探掘”作為理論著述,其所表述的文化觀點,諸如,性格論﹑輸血論﹑主動選擇論﹑感謝論﹑狼性格﹑羊性格等等。卻都是反理性的,反文化的,充滿了唯心主義的謊言,危害甚大,應當引起我們的極大注意,不能聽之任之。
一、解讀《狼圖騰》之‘性格論’
書中所謂的‘性格論’認為:“農耕必定軟化農耕民族的性格,而草原游牧必定強化游牧民族的性格,對于民族來說,民族性格則更是一個決定民族命運的生死攸關的國家大事。民族性格屬于民族脊梁問題。民族性格軟弱是一個民族最致命的缺陷?!?/p>
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民族特性的探討都只有將其置身于屬于它的那個歷史時期才有意義。作者簡單地將農耕定義為‘唯一不需要競爭,交換和雜交’的民族存在。然后武斷地得出一個凡是農耕民族都軟弱的,缺乏戰(zhàn)斗力和生命力這樣荒謬而可笑的結論。我們也覺得民族性格的確不容忽視,可是作者始終回避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農耕如何使民族性格軟弱化”。在對這一問題的內在邏輯沒有得到準確的文化結論以前,作者只是簡單的用了幾個“必定”,將其同樣視作一種文化,就是在文明界推崇“達爾文論”,使文明失去先進性,單純強調其強大性。而文明的強大性很大程度又依賴民族國家的軍事力量,這就使文明極端化,使其具有依附性,而不再作為獨立于歷史和其他上層建筑而存在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作為國家力量的附屬概念,這種思想意識本身具有片面性。
我們可以不否定“性格論”,但將某種生產方式與民族性格聯(lián)系,并偷偷將其轉嫁給某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筑(國家力量),使其作為決定性力量,這是需要糾正的。
二、解讀《狼圖騰》之‘輸血論’
書中所謂的‘輸血論’認為:“我們漢人實際上都是西北游牧民族的后代。一次一次灌輸強悍進取的狼性血液,讓華夏族一次一次地重新振奮起來?!?/p>
“輸血”是在文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作者將民族間的互相融合、交流、稱之“輸血”,將蒙古人對漢民族的血腥屠殺鼓吹為“輸血”我們先不談“輸血”的說法正確與否,就說輸血之后結果吧。中國是富強了,還是衰落了?是前進了,還是退步了?歷史用事實明白的告訴我們,游牧民族一次次入侵破壞使中華文明倒退。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說:“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對于偉大的中華帝國的沉重打擊,這個帝國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華文明在許多方面都處于它的輝煌頂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卻在其歷史中經受著徹底的破壞?!钡图壴济褡迕晒湃说娜肭郑怪袊幌伦佑煞饨ㄎ拿鞯捻敺宓淖杂傻馁Y本商業(yè)經濟社會,倒退到半封建半奴隸社會。再退一步講也沒有兄民族,通過掠奪財物屠殺生靈的方式來激勵弟民族強韌起來的,這是違背倫理觀的。我們不會感謝他們的侵略,更不會去同意作者的感謝論。
三、解讀《狼圖騰》之‘主動選擇論’
作者所謂的‘主動選擇論’認為:“游牧民族被漢文化征服的觀點的片面性,又在于否定了漢文化中的游牧成分,否定了漢文化中的游牧民族的部分所有權。而且,實際上游牧民族也不是被動地被漢文化征服,而是游牧民族主動地選擇了漢文化,而這種主動選擇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漢文化中有游牧成分?!?/p>
“主動選擇論”其內在含義是征服者被征服。從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和內在本質來看,其外在表現(xiàn)即人類社會和民族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全部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事實上游牧民族在武力上征服了漢民族,但是也只局限在武力上。一種文明的形成與國家的形成密切相關,一般是歷史上建立過國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過國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獨立文明。游牧民族的文明不能架構在農耕民族的文明之上。想要維持現(xiàn)狀,游牧民族必須去接受我們漢民族的文化,接受漢民族文化的改造。
四、解讀《狼圖騰》之‘感謝論’
作者所謂‘感謝論’認為:“中國儒家正統(tǒng)思想和史家文化里有一個最可惡的東西,就是全盤抹殺游牧民族對中華民族和文明的救命性貢獻。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堅持到近代,是不能離開游牧民族長期不斷輸血的。否認游牧民族的救命性輸血貢獻,就是‘貪天之功,據為己有’這種觀點不僅大大削弱對保守腐朽的小農意識和正統(tǒng)儒學的批判力度,使其得以殘存,繼續(xù)弱化和束縛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精神,而且也會對中國病發(fā)生嚴重誤診?!?/p>
對于外民族的入侵,要具有感謝的精神,這是強人所難,更加讓人難以接受的。如果這樣的侵略,我們都可以有一個感謝的心的話,那只能說明漢民族人民不分善惡,不辨忠奸。日本帝國主義把對中國的侵略說成是進入,難道我們中國人自己也這樣認為嗎?有點兒歷史知識的人都不會茍同作者的看法的。歷史上蒙古統(tǒng)治對于中國最大的損害并不在于經濟的破壞,而在于對于文明價值的摧殘。文化的發(fā)展需要文明秩序的確立,但是如果認為損害他人利益理所當然。認為蒙古的大屠殺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在這樣的價值觀念下文明發(fā)展又如何前進。很多很多的歷史,才能產生一點的文化,而這一點文化又被作者拿來如此的糟蹋,讓所有的漢人為之寒心。
綜上所述, 作者以崇尚戰(zhàn)爭與文化破壞的角度對精神的過度盲目擴張,給人以新鮮立論的感覺,但是深層追究起來畢竟還是漏洞百出。巴爾扎克曾經這樣評價蒙古帝國的軍隊:蒙古軍隊留給地球的,只有馬糞。這也反映了人類在對待自己文化及其保護存留的問題上,有著相同的觀點:對文化的戰(zhàn)爭破壞,永遠不能打著“新文化輸入”的旗號。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無論農耕還是游牧,嗜血與殺戮都是野蠻而不是文明,這樣的行為給人類帶來的都是退化而不可能是進化,真正的文明應是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尊重所有生命的生存權,尊重所有民族的生活習慣,保護和珍惜生存環(huán)境,善待生命。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構成了中國燦爛的文明而悠久的歷史。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參考文獻:
[1]、張仁忠 《中國古代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司馬遷 《史記》中國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