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有效教育平臺 互動課型 教學范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B-0046-01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喜歡通過問題的設置,逐步將教學引向深入。本來,精心預設問題,通過問題的引導達成教學目標本無可厚非。然而,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們幾乎都先把問題以及問題的答案預設好,然后通過問題的預設來掌控整個課堂。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歸納答案,學生抄,幾乎成了這種課堂上唯一的師生互動方式。問題解答完了,答案抄完了,教學也就完成了。
在有效教育平臺互動課型中,教師也同樣預設了問題:選取關鍵項,預設問題用以構建平臺。與傳統(tǒng)課堂預設的問題不同的是,有效教育平臺互動課型預設的問題多為開放性,有多個向度,學生在選擇問題學習時也享有較充分的自主權。有效教育平臺互動課型中的倒置性平臺的問題的向度是學生主動積極探索教師的問題后自己找出來的,它們可能與教師備課時的預設有相吻合之處,也可能比教師的預設更舒展、更精彩。倒置性平臺的成功設置,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經歷了一次“洗禮”,而構建平臺、自主探究之后各單元組內、組間充分的交互、討論,卻是解決問題、尋求答案的最有效方法?!抖Y記·學記》中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睂W生們利用思維的差異,多角度、多途徑地刺激、強化問題的關鍵點,使思維得到碰撞、交融并向深度廣度拓展,直到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當然更加系統(tǒng)、更加完整,同時也能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敏捷,關鍵知識點的強化次數(shù)不斷攀升。
但是,有效教育平臺互動課型需要教師敢于跳脫常規(guī)課堂的樊籬,實現(xiàn)傳統(tǒng)課堂中師生關系的換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一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把疑難字詞寫在微卡上。
2.同桌2人交流微卡(微卡是學生在學習時準備的小紙片,記錄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和思考的結果。)并互讀。仍不會讀的利用字典分工合作解決字詞讀音和詞義。
3.全班朗讀2遍。
4.學生默讀課文并借助注解了解課文大意。
(1)獨立完成,把疑難詞句寫在微卡上。
(2)前后桌四人小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5.組代表提交經小組討論后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請其他小組幫助解決與互相補充。
6.指名代表講述本組理解的課文大意,學生互相點評,教師精講。
7.品讀詩句,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記錄在微卡上,并說明它好在哪里。
8.四人小組組內互相品讀并整理、補充自己的學習卡。
9.小組推薦組代表呈現(xiàn)成果,教師精講。
10.思考: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子?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語句說明,并談談木蘭的形象對你有何啟示?
(1)學生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寫在微卡上。
(2)6人小組互相交換思考結果,并把結果整理在中卡上。
(3)把中卡張貼在教室周圍,要求每人最少閱讀三張中卡,并作好補充記錄。
(4)組代表匯報成果,教師適時點評。
孟照彬教授再三強調:教學就像放風箏,敢放學生才能飛得更遠,會收學生才能飛得更高。教學中主動權能否交出去,交出去多少,交出去后能否收回來,是衡量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課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標準。在教學《木蘭詩》時,教師對教學素材進行了個性化的處理,除了必要的精講點評,整個教學過程都有脫胎換骨的變化: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手中,教師僅對課堂教學實行宏觀駕馭。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問題都進行精心設計,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問題,從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或互助交流。學生能做的,放手讓他們做;學生不會的,提供平臺讓學生教會學生,讓學生從別人的思維中得到更多啟示,在交流中獲得更多知識。通過每次小組的成果展示,學生懂什么說什么,懂多少說多少,既培養(yǎng)了他們登臺展示的自信心,也讓課堂成為他們展示自我的舞臺。這樣,每個人都有事情可做,都得到重視和照顧,都有機會體驗成功和喜悅。不同的閱讀方法、不同的思維路線、不同的書面呈現(xiàn)、不同的品讀途徑、不同的個性表達,都在有效教育平臺互動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照顧和體現(xiàn)。
學生的各種才能和個性品質只有在自由開放的課堂中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和張揚,他們的思維活動才可以超越文本。如此,課堂教學也才能夠達到最高境界。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