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師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B-0018-02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反思”,可見反思在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
筆者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注重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堅持多次反思。初中歷史課每周2課時,初中歷史教師上6個班總共12節(jié)才算滿課時。我堅持每上完一節(jié)課都要進行反思。也就是說,同一節(jié)課的內容至少要反思6次。第二,即時反思與課后反思相結合。即時反思是在教學結束后立即根據同伴的提醒或是自己的觀察進行反思;課后反思是在教學結束一個月后、半年后甚至更長的時間之后進行。之所以在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后再進行課后反思,是因為時過境遷,我可能會產生新的認識和感觸。這時,我就會從另一個角度或高度,再次對原來的教學進行審視和反思,重新做出判斷。第三,使反思的內容更具體,并有策略地改進。例如,我如果覺得某節(jié)課“課堂氣氛不活躍”,那么我會用文字進行反思:課堂氣氛不活躍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其實質是什么?下節(jié)課我會怎么做?我按照反思后的改進策略去做會有什么效果?這樣進行反思,使我的教學不斷得到重組建構,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現(xiàn)在,我通過一個反思案例來說明自己平時是如何進行教學反思的。以下是我針對自己于2012年2月27日在七年級(二)班上的一節(jié)政史地教研組公開課(第3課“開元盛世”)所進行的教學反思。
一、明白一個事實:恰當使用多媒體可以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直觀、更有效
之前我一般不用多媒體上課,原因之一是認為課本上的文字描述非常清楚,還配有大量的圖片等材料,沒有必要采用多媒體。再則是因為自身的懶惰,我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制作課件。而這一節(jié)公開課,我為了使自己表現(xiàn)得更好,強迫自己在課前制作了課件。雖然所制作的課件還存在不少問題(如選取視頻資料沒有做到寧缺毋濫,一共用了5段視頻,總時12分鐘,占時過長,無形中減少了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思考的時間),但確確實實讓學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曲轅犁和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直觀地感受到了唐三彩的造型美觀、釉色絢麗等特點。多媒體集聲、色、音等于一體的展示功能不但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認知特點,而且能夠幫助教師解決單純通過語言表述或靜態(tài)顯示無法或難以讓學生理解的問題。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應摒棄偏見,克服惰性,根據實際需要,適時、適地、適量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認識和行動也許來得有點晚,但“浪子回頭金不換”,能夠改進總比故步自封一輩子好。這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二、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課堂氣氛有點悶
我感覺到我的課堂氣氛有點悶,有時候就像一潭死水:學生機械地看書、記筆記、寫練習,不主動回答問題,不積極發(fā)表見解,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沒有質疑、爭辯、生成……經過反思,我覺得要打造生機勃勃的課堂,必須著手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在課堂上缺乏激情
在課堂上,作為教師的我缺乏激情。如果教師本身就死氣沉沉,又怎么能奢望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有生機勃勃的表現(xiàn)呢?所以,我在課堂上應該表現(xiàn)出對生活、對生命的激情,從內到外地讓自己充滿生機:裝扮上端莊、靚麗、別致,笑容里多一些自信和樂觀,眼神中多一些溫暖和關愛;語言中有涓涓流水般的娓娓道來,也有波濤洶涌般的激情澎湃;手段上有傳統(tǒng)教學的簡潔樸素,也有現(xiàn)代教學的豐富華麗;形式上有學生的個體學習,也有小組的合作討論……激情,是春天里的暖風,吹開一樹梨花;激情,是黑夜中的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激情,是寒冬中的烈火,溫暖絕望的心;激情,是山頂上招展的旗幟,激起攀登者的登高欲望。唯有自己擁有了一腔激情,才能以此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滿懷熱情地學習。
(二)沒有用問題引導學生
學生在課堂上為什么會沉悶呢?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沒有處于活躍狀態(tài)。為什么學生的思維不活躍呢?是因為沒有激起他們的思考興趣的問題。為此,我自己首先要有問題意識,可以把課堂變成一個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第一,先在課堂上設計出一些簡單而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就在當天的第五節(jié)課,我在七年級(七)班試著這樣做了,效果不錯。這節(jié)課和上午我在七年級(二)班上的是同樣的內容。在講到絲織業(yè)的特點時,我沒有直接說出答案,而是先請一個學生來“讀”或“講”課本第14頁的“動腦筋”中的故事。我特意強調了可以“讀”也可以“講”。因為“講”不一定有人能做得到,但“讀”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這樣設計是為了防止學生對問題望而生畏,先讓他們通過簡單的努力就能嘗到參與學習的甜頭。這個班級平時極少有同學主動回答問題,這一次會有突破嗎?我望了一眼臺下的學生,看到有的在裝著閱讀故事,有的紅著臉低頭不敢看我,有的則木然地望著我等待著,可就是沒有人主動舉手。一分鐘過去了,兩分鐘過去了,我含笑注視著學生,耐心等待著,堅信一定會有學生勇敢地站出來。“誰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微笑著說。雖然沒有學生站起來,但是我看到許多學生聽到這句話笑了。“很多時候,你只要先往前邁出一步,你就會變得與眾不同。”我趁熱打鐵,并示意性地把自己的右手舉了起來。這時我已看到有學生偷偷地在拿眼瞟我,躍躍欲試了。終于,在第5分鐘的時候,第四組的羅曉婷同學舉手了!她站起來,落落大方地、聲音響亮地、帶有感情地把故事讀完了!我和同學們?yōu)樗挠赂覉笠詿崃业恼坡?。接下來,事情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想。當我緊接著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時,臺下立即有5雙手高高舉起。我請舉手速度最快的梁曉媛同學回答。她答道:“這個故事說明了唐朝絲織技術高超,絲織品薄如蟬翼。”答案的簡潔、準確、到位、生動,這太讓我震撼了。要知道,我平時告訴學生答案時一直都是用呆板的表述:“說明了唐朝絲織技術高超,質地很薄。”其實,我的課堂上缺少的不是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而是缺少教師的積極鼓勵和智慧引導。第二,設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探究題,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歷史課堂真正成為滋養(yǎng)學生心靈的沃土。
(三)沒有給予后進生足夠的關注
在介紹唐朝的手工業(yè)時,我是先點明唐朝手工業(yè)的發(fā)達主要體現(xiàn)在絲織業(yè)和陶瓷業(yè)部門的發(fā)達,然后請學生在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手工業(yè)部門發(fā)達的表現(xiàn),接著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6頁的“自由閱讀卡”中有關唐三彩制作、影響等方面的知識介紹,最后播放唐三彩駱駝俑和唐三彩馬俑的視頻。我想,經過這四個步驟的教學,學生應該能夠掌握這一子目的知識了??墒钱斠曨l播放結束時,我卻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臉上流露出茫然的神情。我走下講臺查看學生的筆記,竟然發(fā)現(xiàn)后面四排的大部分學生的課文和筆記本上沒有任何標記。這說明他們根本就沒聽懂。怎么會這樣?學生不是閱讀過課文了嗎?我不是解釋得很清楚了嗎?學生不是能夠回答出問題了嗎?看來,我雖布置學生閱讀課文,可有些學生未必能讀懂;我自認為解釋得很清楚,可我解釋的未必是學生的疑問;我提問時有學生舉手回答,可并不代表每一個學生都掌握了;我播放了視頻,可并不說明所有的學生都已經理解了。
我想,我在平時的課堂中犯了一個錯誤:我被表面的“繁榮”迷惑了。當有學生舉手搶答時,當許多學生大聲喊“知道了”時,我以為真的是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了”。其實,我應該傾聽那些學而不得法、學而無所獲的學生的聲音。他們不表達,是因為他們內心有困惑、有阻礙、有害怕。我應該多注意觀察他們,耐心幫助他們,多問問他們是不是“聽懂了,”是不是“記好了”,是不是“會做了”,讓每節(jié)課都成為后進生進步的肋推器。只有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學有所得,課堂才能夠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反思不是終點,而是更高層次的起點;反思是一種好習慣,更是一種好品質。根據歷史學科的實際和特點,注重有效反思,將是初中歷史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和有效教學的一條絕佳路徑。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