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語文是一門以人文性為核心,同時發(fā)揮工具性與審美性的公共基礎課程。作為高等院校的藝術生,培養(yǎng)他們樹立語言規(guī)范意識,提升理解、鑒賞、審美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之更適應社會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當下大學語文被嚴重的邊緣化,深入剖析了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出路,使大學語文的教育功能得以全面發(fā)揮。
關鍵詞:藝術專業(yè)大學 語文 反思與探索
提高藝術系大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能力及審美能力,培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是開設藝術系的大學語文課程的宗旨。大學生,尤其是高校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的學習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他們對大學語文課程學習興趣的淡泊以及漠視學習大學語文的重要性,產(chǎn)生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盲目閱讀、功利閱讀的教與學
大學語文教學是大學語文教與學中師生的立身之本,不懂閱讀的語文教師是不稱職的,而藝術生普遍不喜歡閱讀,他們在視野拓展和分析問題上也會局限很多。有些語文教師的閱讀僅僅是奉教參的閱讀為神明,求備課的方便機械的復制閱讀教學,最后導致教學效果是課堂成為千篇一律的模式。也有些大學語文教師從教材的機械閱讀走向另一個極端,只是關注自我對文本的理解,忽略了師與生各自的個體體驗的差異。在這樣的老師帶領之下的藝術生自然也是不會重視閱讀的,更談不上對閱讀內(nèi)容的感悟和獨特體驗。心靈的對話和溝通都無法在師生之間進行,自然導致藝術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冷淡態(tài)度。
二、主觀臆想理解文本的教與學
一些大學語文教師會把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分解開教學。偏挖掘一些作者根本沒有意識到或不是這么考慮的問題,不能還原當時的時代的寫作意圖,給文章貼上時代或政治標簽,主觀地臆想出一個個貌似有深度的問題,引導藝術生往自己預定好的問題里鉆,曲解了文意,這樣的做法使得本就對語言文學不敏感的藝術生更困惑。藝術生本身基礎知識薄弱,加之錯誤的誘導,就更加不知道大學語文文本的內(nèi)涵是什么了,造成藝術生對語言的感受呈現(xiàn)孤立和靜態(tài)的錯覺,注重對一個詞、一句話乃至一段話的孤立理解,陷入斷章取義的尷尬境地,他們會有不知所云的困惑。
三、缺乏個性文本的教與學
每一篇文章都凝結著作者的個性和感情。文學作品的題材選擇,體裁運用、主旨提煉都是獨具匠心的,思考生活的角度、表達感情的方式、審美風格和語言特色,都顯示出各自的特色。個性的差異,表現(xiàn)為陶淵明的率真任自然的天性,李白的豪放飄逸的文風,杜甫的沉郁頓挫的風格,魯迅的犀利幽默的語言等。有差異,我們才能感受到這些文章的光彩照人之處,或表現(xiàn)理性,或抒發(fā)情感,都各具特色。但不少大學語文教師經(jīng)常把文中的知識點羅列出來,過分關注文章的工具性,而忽視文章的人文性,這樣的教學就會造成對個性光輝的漠視。從藝術生個性的角度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認知,他們是多么的不同,只有不同的思想與思想的碰撞交流才能激發(fā)出更多的智慧的火花,才能提高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和閱讀鑒賞能力。
大學語文教師對藝術專業(yè)的學生采用填鴨式的,既定的教學模式,顯然是不可取的。他們認為對教材中的那些文章早已胸有成竹,然而時代是動態(tài)的,作為學習主體的藝術生是活潑的,思想豐富甚至復雜的。教師解讀文本缺乏對文本本身的個性認識和傳授的主體性激情,藝術類學生接受文本也是被動的,沒有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的教與學自然是失敗的,無法引起藝術生的興趣。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藝術類學生對大學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很多因素在干擾著學生們的主動性學習。面對這些困擾,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反思和改革藝術系的大學語文教學:
一、共同閱讀,及時交流
和諧效應是大學語文教師閱讀與藝術類學生閱讀之間應有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教學效果。要做到這一點,至少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學語文教師要拓寬閱讀面,加強知識儲備,經(jīng)典作品和現(xiàn)當代作品都要盡收眼底。
二、回歸文本,摸清思路
無論教與學都要緊緊抓住文本這個核心。研究文本是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針對這個問題,葉圣陶老先生早有論述:“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匆黄恼?,要看它怎樣開頭的,怎樣走下去的,跟著它走,并且要理解它為什么這樣走”,葉圣陶先生的話,我們應該奉為對藝術系學生的大學語文教學的圭臬。理解了文章為什么這樣行文,就了解了作者的思想脈絡和寫作手法。摸清楚一篇文章的思路是學習和教授文本的正途。葉圣陶的話就是提醒大學語文教師和藝術生們學習大學語文離不開對文本的研究和學習。
學生掌握了這一技巧,才能建立起閱讀的興趣,自主地選擇一些古今中外的著作來積淀人文底蘊,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信息吸收量,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三、創(chuàng)設情境,彰顯個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適量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更要傾聽學生對問題的表達和見解,激勵引導藝術生,在極其放松的狀態(tài)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大學語文教師應將大學語文教材與各藝術類專業(yè)充分結合起來,使大學語文的人文性、趣味性、審美性及工具性的特點充分彰顯。讓學生聯(lián)系他們所有的已有經(jīng)驗感知文學藝術給他們帶來的美好享受,還可以用藝術生特有的專長來營造全新的教學形式來活躍課堂的氣氛,如講唐詩可以讓他們根據(jù)詩中的意象,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作畫卷,講宋詞可以讓他們以唱的形式感悟詞的抒情性,這樣做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而不是一味的被灌輸知識,也改變了課堂師生關系緊張有距離的狀況,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得師生交流順暢。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成立會上的講話[Z].北大中文論壇,2007(7).
[2]劉林新.立足實際,轉(zhuǎn)變閱讀的觀念[J].語文教學之友.2008(8).
[3]陳子祥.擺脫依賴回歸本真[J].語文教學之友,2007(8).
[4]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王莫楠(1984.2—)女,漢族,黑龍江省密山市人,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廣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