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記》是一部以刻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女性只能以配角的身份出現(xiàn),其中記載最多、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政治女性,這些女性有的是主動參與政治而有的是被動陷于政治旋渦的;這些女性對政治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女性能走上政治舞臺也有其時代的原因,對女性題材的關注也折射出司馬遷超越前人的歷史觀、婦女觀。
關鍵字:司馬遷《史記》 政治女性 形象
《史記》是一部以刻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男性幾乎占據(jù)整個歷史舞臺,女性大都以配角身份出現(xiàn),在《史記》中提到的女性人物約二百位左右。她們性格迥異、形象豐富多彩。其中記載最多、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政治女性,司馬遷很看重她們在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有著超越前人的歷史觀、婦女觀。
一、政治女性形象分類
(一)主動參與政治的女性
這類女性,她們直接參與政治,主動選擇走上政治舞臺,她們用盡心機和手段掌握到國家政治的主動權,對帝王的政治決策或王朝的興衰有過重大影響。這類女性人物如:呂后、竇太后、王皇后等。
呂后在執(zhí)政的十幾年里,為鞏固漢朝統(tǒng)一政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統(tǒng)治期間“天下偃然”。從而奠定了她政治家的地位。竇太后精明能干,主張“黃老思想”,直接影響了文景之治,兼及武帝,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自她以后沒有一位封建統(tǒng)治者能像她一樣真正的以“黃老思想”來“無為而治”。景帝王皇后,心機深沉,力討景帝歡心,博得寵愛,生一龍三鳳,并巧妙抓住了長公主劉嫖為靠山,毀掉栗姬除去前太子劉榮,使劉徹為太子,成就了一代雄主漢武帝。這些女性對王朝的政治影響方面,功不可沒。
(二)被動陷于政治旋渦的女性
古代大多數(shù)女性是不參與政治的,而一些后宮女性實際上卻是生活在政治關系中。她們的家世、性格以及人生遭遇受到當時政治的影響,同時也和其他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影響著政治的面貌,她們屬于政治附屬品。這類女性人物如:戚夫人、長公主等,她們與政治權力中心聯(lián)系緊密,但又不是權力的執(zhí)行者,有的甚至成為可悲的政治犧牲品。戚姬貌美年輕,深得劉邦寵愛,因此成了呂后嫉恨對象。再者,由于戚夫人和如意威脅到呂后的皇后地位以及劉盈的太子之位,她便成了呂后的情敵加政敵,這些都為呂后所不能容忍,后妃之爭勢在必行。而戚夫人在宮中沒有形成自己一派的政治勢力,失敗是難免的,在劉邦死后,戚夫人受到呂后慘無人道的迫害,最終成為宮廷政治的犧牲品,可悲可嘆。
長公主劉嫖有著強烈政治權力欲望,貪寵貪貴。她幫助王夫人和劉徹,詆毀栗姬,最后成功拔除障礙,劉彘立為太子,后武帝登基,阿嬌成為皇后,可見長公主的勢力和政治手段。她不過以區(qū)區(qū)三寸之舌,卻能在從容華貴的言談歡笑中,成功打敗栗姬,讓王美人母子上位,奠定漢武盛世未來政治格局的雛形。
總之,不管是主動參與政權女性還是作為政治附屬品出現(xiàn)的女性,司馬遷都肯定了她們對社會政治的影響力,這種影響無論是消極的或是積極的,是出于主動或是被動,它都是歷史的存在。
二、漢初女性能參政的原因
中國封建社會的女性地位總體來說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在西漢前中期女性地位相對較高 ,社會對女性相對比較寬容,女性有一定的自由。
在漢代,婦女能從事各種職業(yè)的生產活動,如紡織業(yè)、農業(yè)生產、和其他職業(yè)以養(yǎng)活自己。婦女多方位的參與了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社會對他們的約束就不會太嚴格。
漢代女性在婚姻問題上也比后代社會女子更多自由和開放。她們對愛情婚姻有著一份直露的向往和追求。對再嫁女性也很寬容,如漢武帝的外祖母臧兒是前燕王臧荼的孫女,先嫁給王仲,后又再嫁田氏。著名的王皇后,是漢武帝的母親,其母臧兒貪圖富貴,將已經(jīng)嫁人的女兒送到宮里,而貴為太子的漢景帝業(yè)毫無芥蒂的接受了再婚的女子,并且對她非常寵愛,與她生兒育女,最后還封她為皇后??梢姖h代對女性再嫁比較寬容。
西漢前中期,儒家思想的束縛還不夠深刻。百家學說中,儒家學說是最歧視婦女的,生活在西漢前期的那些參政的女性來說,儒家思想的束縛還是相對甚少的。
三、司馬遷的女性觀
(一)尊重女性的社會地位
司馬遷記述女性人物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記實”。他以客觀的態(tài)度記敘女性參政的事實,對女性形象的描述和評價客觀公正,他以婦女在歷史發(fā)展中的貢獻大小為標準,而不是以血統(tǒng)、地位來衡量女性在歷史上發(fā)揮的作用。
司馬遷在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上與前人有所不同,他比較重視婦女的社會地位。他敢于舍惠帝而為呂后單獨作傳,把呂后和歷代帝王并列。這不僅顯示出司馬遷求實、紀實的治史精神,也表現(xiàn)出司馬遷男女平等的意識。在《史記 外戚世家》中,司馬遷專寫了幾位女性的生平事跡,充分體現(xiàn)了司馬遷對婦女社會地位的重視。
司馬遷的求實治史精神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其超前的男女平等意識,對婦女社會地位的尊重,也是對人格的尊重。
(二)對女性命運的觀照
任何一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控自己的命運,作為女人,無非就是向往和自己心愛的人組成和睦的家庭,相夫教子,然而這個愿望對于那些生活在封建社會皇帝后宮的女性們來說是多么的遙不可及。
在《呂后本紀》中,司馬遷通過歷史事件客觀地來描繪連呂后這樣有相當權勢的女性也必須面對她不可逆轉的悲劇命運。他不厭其煩地描述呂后參與政治斗爭以及被族滅的過程,其實是在客觀地告誡后世的皇后嬪妃們,無論多么精明能干,多么工于心計,多么兇狠強悍,多么政績卓著,她們的生命根基是女人,在中國這個男權社會里同男人做政治上的角逐,她們的結局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人的命運的悲劇在于不可自己控制,那么這些后宮女性的命運究竟是誰在控制呢?司馬遷認為,有些人的命運是上天注定的,有些是由別人來掌控的,而有的又是由自身性格來決定的。
在后宮之中,能否得到君王的寵愛也是影響其命運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君王的寵愛往往是主觀的、隨意的;還有有德無德,有子無子都是影響她們命運的關鍵性因素。總之人的命運本來就難以控制,加之在封建社會的后宮女性的命運就顯得更為復雜,可謂如履薄冰、步步驚心!
參考文獻:
[1]司馬遷著,韓兆琦評注.評注本[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孫佰玲. 女性生命悲劇的形象展示[J]. 汕頭大學學報,2004(5).
[3]馮美霞.兩漢史傳文學中的漢代女性形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鄧燕(1984.2—),女,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古代文學專業(yè),先秦兩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