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王弗去逝十年后所做的一首悼亡詞,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被古今詞評家譽為千古第一悼亡詞,其深摯悲愴的感情,哀婉凄涼的境界,千年以來一直深深的打動著讀者。
關(guān)鍵詞:蘇軾 江城子 王弗
一、寫作背景
蘇軾《亡妻王氏墓志銘》中說:軾與客言于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盵1]已而果然。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對王弗的依賴,以及王弗是一個多么聰明的女子、對蘇軾的幫助很大。
蘇軾自然真率,略無外飾。如他自己所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2]不論親疏,都吐以肺腑之言,快快活活,無憂無俱。所以他作為詩人的蘇軾是成功的,但是作為政客的蘇軾無疑是恨失敗的,但是幸好王弗是個很細膩和理智的女子,他們兩人的性格恰好互相彌補了各自的不足,所以才能共同抵抗人生的風(fēng)雨。
這篇墓志銘短短四百來字,但是卻詳細記了生活中得這點小事,不難看出,蘇軾對王弗的依賴和愛戀。
王弗跟蘇軾共同生活了近十一年,生有一個兒子,名叫蘇邁。都說紅顏薄命,古往今來似乎總是如此!美麗精明的女人更容易被上天妒忌,所謂天妒紅顏,古今略同!王弗正是如此。宋英宗治平二年的五月,即公元1065年5月,正值芳華年齡的王弗不幸病逝,年僅27歲。
這首詞作于公元1075年,當(dāng)時王弗已經(jīng)病逝十年了,而十年之中,蘇軾卻沒有為王弗寫任何悼念的詩和詞,這不禁讓人懷疑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是不是真如想像中得那么和睦??墒菗?jù)記載:舊制召試館職,詩、賦各一篇。治平中東坡被召,自言久去場屋,不能為詩賦,乃特詔試論二篇。記載的是六月舉行的一次制科考試,制科考試的程序比科舉考試要繁瑣。參加制科考試的人員由朝廷中的大臣進行推薦,然后參加一次預(yù)試。最后,由皇帝親自出考題。制科考試的選拔非常嚴格。據(jù)說宋朝總共三百多年的歷史,科舉考試選了4萬多進士,而制科考試只進行過22次,成功通過的人只有41人。但是就是在這樣的考試中,蘇軾卻說“久去場屋,不能為詩賦”[3],不但這次御前考試沒寫詩,而且此后三年多,從英宗治平二年(1065)六月到神宗熙寧元年(1068)秋天,蘇軾一首詩都沒寫,三年沉默。等到重新吟詠的時候,“衰”、“病”、“老”、“華發(fā)”這一類的詞語,開始越來越多地踴入他的詩行,與之前“故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涪州得山胡》的意氣風(fēng)發(f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時候蘇軾才33歲?!独献印酚性疲骸按笙鬅o形,大音希聲”,像蘇軾這樣平日以詩文為言辭的人,出口成章,詩如泉涌,到了這個時候反而無聲了,這叫作“此時無聲勝有聲”。魯迅說過,長歌當(dāng)哭,是須在痛定之后的,蘇軾的喪妻之痛,在他的心里整整埋了十年,苦苦積郁了十年。
二、題旨探究
這首詞題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在蘇軾的詩詞里,有“夢”出現(xiàn)的字眼有很多,但是每一處都沒有標題注明,唯獨這首詞卻注明了是“正月二十日”,“正月二十”是不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呢?有人說過這一天是王弗的祭日,這個說法不正確,因為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中明確的說: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卒于京師。王弗的祭日應(yīng)該在五月二十八日。
“正月二十日”這一天應(yīng)該是很特殊,蘇軾的詩集里收錄了這樣幾首詩:
1、元豐三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
2、元豐四年:《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3、元豐六年:《六年正月二十日復(fù)出東門仍用前韻》[4]
這是三首七律,看題目就知道都是這一天寫的,并且還都是用同一個韻,蘇軾一生寫了很多首詩,也有很多首也注明了時間,像“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fēng)亭花盛開”“ 正月二十六日,偶與數(shù)客野步嘉佑僧舍東南野人家,雜花盛開,扣門求觀?!钡窍瘛罢露铡边@樣明確的三年且連用一個韻的只有這三首。
且看這三首七律:《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數(shù)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去年今日關(guān)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這首詩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去岐亭訪好友陳季常、潘丙、古耕道、郭遘,途中所寫。詩中最后一句“去年今日關(guān)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則又點明了去年的今天,蘇軾在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訪陳季常,作《梅花二首》,所以說“細雨梅花正斷魂”。
第二是是《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東風(fēng)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這首詩寫于1082年(元豐五年),時年蘇軾四十七歲。他于這一年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人出城尋春,憶起去年正月二十日時訪友,于是寫下和詩。
第三首《六年正月二十日復(fù)出東門仍用前韻》:“亂山環(huán)合水侵門,身在淮南盡處村。 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 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 長與東風(fēng)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這首詩是元豐六年正月二十日出門尋春,寫下得和詩。
寫第二首詩時,蘇軾已經(jīng)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整整一年,東門指他在黃州住的地方,“東風(fēng)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去歲村”指女王城東禪莊院,這是他在被貶去黃州的路上往岐亭郡走的時候,正月二十日臨時住的地方,有三個朋友送他到這兒的。 “江城白酒三杯釅”,擺上三杯酒,按照古例來說便是祭奠。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這句和第一首詩里的“斷魂”和第三首詩的“玉梅魂”遙相呼應(yīng),不應(yīng)該是踏春訪友所寫的郊游詩,更應(yīng)該是一首“含悲帶淚,字字真情”的悼亡詩?!耙鸭s年年為此會”很明顯,就是正月二十日,所約的地點就在那一晚他住的女王城東禪莊院。在第一首詩里有一句 “半瓶濁酒待君溫”,蘇軾在等誰?筆者認為就是王弗,而不是大家通常認為的他一起游春的朋友。在第三首詩里“長與東風(fēng)約今日”更是第二首“已約年年為此會”的深入,可以看出“正月二十日”這一天,不只是訪友踏春那么簡單,它應(yīng)該有更深的意義。
蘇軾在《祭王君錫丈人文》中描寫王弗的生活環(huán)境:“少相弟長,老相慈誨,肅雍無間”[5],她對這一點了解甚透;所以“蘇東坡在和夫人王弗結(jié)合以前,當(dāng)有過直接接觸”,“東坡和王弗的結(jié)合,自主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認為正月二十日這一天是他們私定終身的日子。
其次還有,很多學(xué)者都認為“短松岡”是王弗的墓地,其實不是,按照《亡妻王氏墓志銘》中所寫“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卒于京師。六月甲午殯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zhèn)鄉(xiāng)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盵6]如果“短松岡”真是王弗的埋骨之地,那么蘇家的祖墳也應(yīng)該在此了,可是蘇家一門三蘇,當(dāng)之無愧的文壇領(lǐng)袖,祖墳怎么可能只是“短松岡“呢,況且蘇洵在《老翁井銘》中描寫:
丁酉歲,余卜葬亡妻,得武陽安鎮(zhèn)之山。山之所從來甚高大壯偉,其末分而為兩股,回轉(zhuǎn)環(huán)抱,有泉坌然出于兩山之間,而北附右股之下,畜為大井,可以日飲百余家。[7]
這段描寫根本看不出“短松岡”的痕跡,很明顯“短松岡”不是蘇軾母親的墓地,亦不是王弗的墓地。
東方龍吟先生也曾考證:青神確實有個王家莊,在王家莊通往中巖山的途中,確實有個山岡,上面全是亂石,松樹只能在石縫中生存,自古迄今,這些樹一直只有數(shù)尺高,是個名符其實的“短松岡”。
所以短松岡不是王弗的墓地,而是他們二人在婚前經(jīng)常幽會之地,更是定情之地,正因為這“短松岡”承載了蘇軾少年太多的快樂,所以十年夢回,印象中仍是那凄涼松崗。
劉乃昌認為:“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chuàng),于此可見作者擴大詞境的開拓精神?!迸c上述觀點相似的還有王保珍:“蘇軾這首詞是詞史上的第一首悼亡詞。因選用悼亡題材入詞而使詞境擴大,這是蘇軾詞擴大詞境的實例之一?!盵8]朱靖華也認為:“這首詞雖屬婉約,但卻被蘇軾創(chuàng)制成一首‘悼亡詞’?!迷~來悼念亡妻,卻是蘇軾的首創(chuàng),也是詞史上前無古人的第一次?!盵9]所以蘇軾這首詞以其獨特的意義,被譽為“千古第一悼亡詞”。
注釋:
[1]蘇軾.《蘇軾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版.第472頁
[2]王水照.《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第35頁
[3]延慶.徐度.《退齋筆錄.卻掃編》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第一六九頁。
[4]蘇軾.《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077,1105,1054頁
[5]蘇軾.《蘇軾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版.第1941頁
[6]蘇軾.《蘇軾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版.第472頁
[7]蘇洵.《嘉佑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406頁
[8]李增坡:《蘇軾在密州》.濟南:齊魯書店, 1995版.第343頁
[9]朱靖華:《曠世英才在密州》. 蘇軾學(xué)會主編《全國第八次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 1996
參考文獻:
[1] [5] [6]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王水照.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候延慶,徐度.退齋筆錄.卻掃編[M] .上海: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4]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M] .北京:中華書局, 1982.
[7]蘇洵.嘉佑集箋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沉雄.古今詞話八卷[M] .清康熙二十八年澄輝堂刻本
[9]王夫之.謝榛.四溟詩話 姜齋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
作者簡介:常會彬,男,河南省商丘市,河南大學(xué)2010級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代文學(xué)唐宋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