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70年代德國功能主義目的論對傳統(tǒng)翻譯理論進行了重大突破,為翻譯實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支持。目的論的基本觀點認為,翻譯的方法和策略由譯文預期的目的和功能決定。正是由于這點,近年來功能主義目的論越來越多地用來指導旅游文本、電影字幕、廣告語等實用文本的翻譯。本文以目的論為依據(jù),通過對加里·斯奈德翻譯的寒山詩進行分析,來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用翻譯方法的目的性,進而得到結論—作為詩歌翻譯的一種解讀視角,目的論也是可行的。
關鍵詞:目的論 寒山詩 加里·斯奈德 翻譯方法
一、目的論概述
目的論由德國的漢斯·費米爾在1978年出版的《普遍翻譯理論框架》中首次提出,該理論是在功能派翻譯理論創(chuàng)始人凱瑟琳娜·賴斯的研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1971年賴斯提出理想的譯文應該與原文在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和交際功能上對等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她的學生費米爾擺脫了以追求與原文對等為目標的翻譯理論的束縛,提出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論—目的論。
目的論的主要觀點包括:①翻譯是一種基于原語文本的有意圖的、人際間的、部分通過語言媒介實施的跨文化互動行為。作為一種有目的的互動行為,翻譯有意圖性。②“翻譯時譯者應根據(jù)客戶和委托人的要求,結合翻譯目的和譯文讀者的情況,從原文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進行選擇性翻譯”,即“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手段。”③目的論指出翻譯應遵循的三個法則: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其中目的法則是首要法則。目的法則指出翻譯行為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
翻譯理論中的“目的”有三種解釋:一般意義上的目的,即翻譯過程中譯者的目的;在譯文語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某種翻譯策略或翻譯步驟的目的。通常情況下目的指譯文的交際目的。
二、加里·斯奈德及寒山詩簡介
1、寒山詩簡介
寒山詩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獨具異彩的明珠。據(jù)學者考證,寒山詩流傳下來的有314首。這些詩在思想上熔鑄佛、道、釋,飽含哲理。但因其多用口語、俗語,甚至有時以難登大雅之堂的粗語、俚語入詩,不注重韻律節(jié)奏,不符合當時正統(tǒng)詩歌規(guī)范,因此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寒山未能取得傳統(tǒng)文人士子的認同和青睞,被正統(tǒng)的文學忽視以致排斥。然而隨著其傳人日韓之后在20世紀50年代傳入美國而聲名鵲起,其詩歌更是在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譯下成為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在當時美國年輕人中得到普及,成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食糧。
2、加里·斯奈德簡介
加里·斯奈德,20世紀美國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和生態(tài)主義保護者,“垮掉派”詩歌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攻讀東方語言文學期間,斯奈德在漢學家陳世驤的指導下開始翻譯寒山詩,后來東渡日本學習禪宗,1969年回到美國后定居于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山區(qū),過著簡樸的生活,同時繼續(xù)廣泛游歷、閱讀和講學,并致力于環(huán)境保護,成為美國環(huán)保運動的代言人。1958年他在《常青藤》雜志上發(fā)表了24首寒山譯詩。1965年將其并入新集子《砌石與寒山》出版,由此寒山詩在美國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三、目的論在斯奈德翻譯的寒山詩中的體現(xiàn)
1、確定目的
目的論基本觀點認為,翻譯方法和策略由譯文預期目的決定。因此在分析斯奈德翻譯的寒山詩之前,必須清楚他的翻譯目的及其譯文目的,而要確定這些目的,了解當時美國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是必要的。
寒山詩在20世紀50年代傳入美國,當時的美國正處于一個特殊時期—經濟大蕭條、越南戰(zhàn)爭失敗、刻板枯燥的高度工業(yè)化社會。生活在這個時期的美國人尤其是青年人對美國的社會制度、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產生懷疑。他們對現(xiàn)實極端不滿,但又看不到出路;他們憤世嫉俗,不修邊幅,放浪形骸,追求刺激,酗酒吸毒,其中有些長期浪跡于社會底層,形成獨特的社會圈子和處世哲學,這就是“垮掉的一代”。
由此可以看出,斯奈德在這個時期從三百余首寒山詩中選擇其中的24首禪理詩進行翻譯,其目的與其譯文目的應該是一致的,即獲得當時美國讀者的審美認同,傳播他們急需的精神需要,滿足其精神追求,激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引導他們從寒山及其詩歌中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生活境界。
2、體現(xiàn)目的
首先,體現(xiàn)在直譯的翻譯方法上。如在第5首譯詩中“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斯奈德直接將“黃老”譯成“Huang and Lao”。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黃老”用來指道家學說,而這對中國文化知之不多的美國人來說也許是陌生的;第10首詩中“昨來訪親友,太半入黃泉”斯奈德將“黃泉”譯做“the Yellow Springs”。在中國文化中“黃泉”是人死后的去處,在英語中“Acheron”一詞可以算作“黃泉”的對等詞。但斯奈德卻選擇了“the Yellow Springs”。如此直白地翻譯這些漢語中的特有詞匯想必會對外國讀者帶來一定的理解困難,斯奈德在采用直譯的方法時不會想不到這一點。但結合他的翻譯背景和翻譯目的就不難理解這種操作。既然當時的美國文化正處于危機時期,而寒山詩中所流漏出來的充滿禪機和人生哲學的處世方式又正好符合當時美國青年反對正統(tǒng)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思想,斯奈德大量使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就起到了迎合當時的美國青年,傳播他們所需要的異國情調和異質文化,從而也把圓石的禪宗文化介紹到譯入語之中,豐富了譯入語文化。
其次,體現(xiàn)在意譯的方法方法上。如第15 首中的“一道將一德”被譯為“One the Way and one its Power”。詩中“道”和“德”應該指的是老子的《道德經》,但即便在中國文化中我們也很難對其做出準確而統(tǒng)一的翻譯,因此,斯奈德將其基于自己的理解進行了翻譯。第17 首中將“平生隨緣過”中的“緣”對譯為梵語的“羯磨”( karma) 。第20首中的“君詩無道理”的“道理”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reason or truth”,斯奈德將之被譯為 “The Basic Truth of Tao”。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斯奈德在翻譯過程中,將某些中國語匯基于自己的對禪宗的理解加以改造,向目標讀者闡釋寒山詩的禪境和禪意。他這樣做的目的應該是想把寒山塑造成一位頓悟了的、睿智的“精神領袖”的形象,從而使他在目標讀者的期待視野中顯得更為豐滿。
再者,體現(xiàn)在改寫的翻譯方法上。Lefevere曾指出翻譯是對原文的一種改寫,可以引入新概念,新文類,新模式。[1]在目的論中,費米爾認為在翻譯中原文并非衡量一切的標準,原文只是為目標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來源,忠實于原文是次要的,而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對比寒山詩原文和斯奈德的譯詩,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改寫之處。如第12首中的“煉藥空求仙”一句被譯成了“Tried drugs,but couldn't make Immortal.”所謂“煉藥”指的是煉長生不老的藥,這種藥英文里面有個專門的詞叫“elixir”,但斯奈德故意譯成“嗑藥”( Tried drugs), 似乎是為了引起當時美國年輕人的共鳴,仿佛寒山也像“垮掉的一代”一樣,想從吸毒中尋求解脫,卻找不到通往永恒不朽的精神家園的道路。[2]又如第21首,原詩共八句,但斯奈德故意略去中間的四句不譯,只譯了目標讀者最感興趣的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句。這種改寫在某些譯者或讀者看來似乎是萬萬不可的,但斯奈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迎合目的讀者的審美期待,因為當時“垮掉的一代”憤世嫉俗,只想到山林曠野去尋找自然的樂趣,“寒山久住,吟歌無憂”自然令他們神往;酗酒吸毒,麻醉自我的年輕人似乎又在“饑餐一粒伽陀藥,心地調和倚石頭”中得到了無窮的安慰。[3]由此可以看出,改寫不是任意的,需要一定的背景來支撐,需要一定的目的來解釋。
總結:
本文通過對斯奈德在翻譯寒山詩中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譯方法的分析,為我們說明了譯者的翻譯目的是如何影響其翻譯策略的選擇,所選擇的策略又是如何影響了譯文效果從而實現(xiàn)譯文預期目的的。同時,也使我們看到目的論以譯文讀者為出發(fā)點,以目的法則為首要法則,試圖把翻譯從原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譯入者的新視角來詮釋翻譯活動,從而突破了對等翻譯論的限制,修正了傳統(tǒng)的“忠實”標準,彌補了傳統(tǒng)翻譯研究的不足,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王璽.從Lefevere的改寫理論看斯奈德的寒山詩英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 胡安江.文本旅行與翻譯變異?——論加里·斯奈德對寒山詩的創(chuàng)造性“誤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63-68.
[3] 王海燕. A Study on Gary Snyder’s Translation of Han Shan’sPoe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D], Shandong University, 2010.
作者簡介:賈翠彥(1984—),女,河北省石家莊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2010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