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九十年代的一本典型雜志《美文》、一個代表作家余秋雨,探究九十年代散文熱的深層原因,并由此揭露出隱藏于這股散文熱背后的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對話與博弈。
關鍵詞:九十年代 散文熱 大眾與精英
九十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壇一個奇特的年代。經(jīng)歷了訴說疼痛的八十年代,中國當代文學已漸漸從文革的陣痛中走了出來,作家已不再將目光僅限于對革命敘述等宏大主題,而是逐漸將話語轉(zhuǎn)向普通大眾的生活。促成這場聲勢浩大的轉(zhuǎn)型的根本原因則是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當市場經(jīng)濟開始以蓬勃的姿態(tài)向前猛沖時,舊有的價值觀念也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變化。
在文化方面,1919年新文化運動開始,西方思潮就如同滾滾潮水涌入中國。到了改革開放之后,西方的文化更是洶涌澎湃地涌向中國,中國人的傳統(tǒng)生活由此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90年以后,涌進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的,就已不再僅僅是對中國的發(fā)展有利的那一面,西方文化的糟粕也同他們的精華一起注入了中國人的生活。
文學,作為表現(xiàn)人的精神生活,描述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之一,也隨之產(chǎn)生了一系列變化。首先,媒體和文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近。大眾媒體已變成人們接受文學的主要方式,媒體的宣傳對文學作品的普及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一、九十年代——散文的盛宴
縱觀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發(fā)展史,五四時期,思想空前大解放,作為五四運動的產(chǎn)物,當時的文壇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為壯觀的散文的豐收。如果說五四時期的散文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還肩負起文以載道的重大歷史使命,那么九十年代的散文的豐收則是九十年代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九十年代的散文熱,首先表現(xiàn)在從事散文寫作的作家的增多。
在這些作家中,除了專門從事散文寫作的之外,九十年代還有另外一大批數(shù)量龐大的散文家群體。他們有的是從詩歌等其他領域轉(zhuǎn)型過來的,如舒婷等在八十年代專注于朦朧詩的詩人。很多老作家也在九十年代獲得出版市場的青睞,他們的作品被重新出版。如林語堂、周作人、張愛玲等。
除了從事散文寫作的作家增多之外,散文的類別也被大大地擴展了。各種流派的散文如雨后春筍,迅速涌進散文市場,并占領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以汪曾祺、張中行、谷林、桂苓、止庵為代表的性靈小品散文的寫作;以余秋雨、李存葆、王小波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以張承志、周濤為代表的宏大散文;以季羨林、金克木、黃裳、等為代表的學者散文;以海男、韓小蕙、翟永明、鐵凝、陳染、林白、等為代表的女性寫作等等。創(chuàng)作主體和散文文體的擴大都是九十年代散文熱的表現(xiàn)。越來越多的作家甚至普通文學青年選擇用散文的方式書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與此同時,大眾曾經(jīng)作為單純的讀者也加入的散文的寫作群體中。
二、一個作家、一本雜志
1.九十年代散文代表作家——余秋雨
提起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就是余秋雨現(xiàn)象。不管如果評價余秋雨所提倡的文化散文和他本人的作品,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確為當時的散文注入了一股新風,引起了一場散文界的變革。
散文在經(jīng)歷了文革的革命文學寫作模式后,已經(jīng)變得疲憊不堪,它背負了太多意識形態(tài)的重荷,歌功頌德的宏大主題已經(jīng)成為散文的內(nèi)容。文革之后,散文還沒有完全從文革的革命寫作中走出來,它正在等待著一場革新,一場由內(nèi)到外解放散文文體、擴大散文內(nèi)容的革新。七八十年代,隨著解放思想運動的展開,許多作家紛紛把筆觸伸向了更廣泛的對象。
2.一本代表雜志——《美文》
在中國當代文壇上,陜西無疑是收獲最大的省份。除了日漸崛起的陜西作家群及其高水準的作品外,各種文藝類報紙雜志的數(shù)目也是驚人的。除了賈玉萍、陳忠實、路遙等名家外,還有一批居于二線的作家也始終筆根不輟地書寫著他們的故事,如冷夢、劉成章、葉廣芩、紅柯等,他們的作品也相繼獲得魯迅文學獎等國家性的大獎。在這種濃烈的文化氛圍下,文藝類的書籍雜志也就有了發(fā)展的肥沃土壤。由西安市文聯(lián)主辦的《美文》雜志便是其中的一種。
《美文》自創(chuàng)刊之日起,便稱自己為“大散文”月刊,其主編賈平凹本身就是活躍于當代文壇的重要作家。賈平凹提出的“大散文”口號,正是為九十年代的散文熱刮了一場勢頭強勁的東風。
首先,他們提出的“大散文”概念旨在提倡一種有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氣魄的散文,這里的大境界、大氣魄和大格局并不是指宏大敘述的主流傳統(tǒng),《美文》所關注的更多是貼近日常生活、貼近心靈的作品。這些作品似乎看起來漫不經(jīng)心,沒有驚心動魄的大場面或是主流寫作需要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但卻更加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靈。《美文》倡導的“大散文”其實就是貼著生活的作品,真正的生活是在一點一滴的小事里,而只有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才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另一個層面上說,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作品也才稱得上是真正有境界的。
其次,《美文》雜志的作者群體的龐大也是它成功的不可小覷原因。正如主編賈平凹所言:“不要以為文章都是文人寫的,什么人都可以寫,什么領域都有美文,大雅者大俗,大俗者大雅,如此而已。”(注:賈平凹《讀稿人語》,《美文》1992年創(chuàng)刊2號。)“我們這份雜志,將盡力克服我們編輯的狹隘的散文意識,大開散文的門戶,任何作家、老作家、中年作家、青年作家、專業(yè)作家、業(yè)余作家、未來作家、詩人、小說家、批評家、理論家,以及并未列入過作家隊伍,但文章寫得很好的科學家、哲學家、學者、藝術家等等,只要是好的文章,我們都提供版面。”由此看以看出,《美文》并不是以往傳統(tǒng)中只有文人學者寫作的刊物,它的作家群很廣,無論是老一輩的學者散文家還是普通文學愛好者,甚至是中學生,只要是能夠打動讀者心靈的文章,《美文》都不會拒之門外。也正因此,《美文》所表現(xiàn)的文學世界就更加的廣大了。
除此之外,《美文》刊登了很多外國華裔的優(yōu)秀散文作品。這對現(xiàn)有的散文無疑也是一種很好的推動。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對生活的表達也是各有各的特點,這種溝通也是一種相互借鑒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高楠,王純菲主編.中國文學跨世紀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3]王瑤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介紹:楊蕊(1987.8—)女,甘肅蘭州人,蘭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