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蕭紅,一個被魯迅譽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卻是一個被家庭、愛情、社會所放逐的靈魂,在她的內心深處,深藏著難以排解的無家的悲涼感和凄楚的孤獨感。一部《呼蘭河傳》做出了諸多詮釋。
關鍵詞:蕭紅 孤獨 宿命
蕭紅,一個歷經困苦、漂泊與生命無常侵襲的女子,一個個性、犀利、不受文本束縛的女作家。作為女子,她一生承受愛情的不幸和親情的淡漠,作為女作家,她一直寫作,作為旁觀者洞察記述著別人的故事,勘探著他人的宿命。正如《呼蘭河傳》,似乎是為家鄉(xiāng)作傳,實則亦為自己作傳?!逗籼m河傳》書尾追憶寫的是幼年記憶,但其成書于蕭紅的成年,書中無不滲透著她自身的宿命,那便是一生的孤獨。
童年生活
每一篇故事定有其自身的背景,每一則背景定奠基著故事的歡快與凄涼?!逗籼m河傳》雖然并不是一則娓娓敘來的故事,他由很多的故事集合而成,但在開篇背景卻有著獨有的凄涼?!爸灰獓蓝坏?,大地就裂開口了”“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凍裂了,井被凍住了”[1],這些是蕭紅回想起自己童年時首先所想到并感受到的,浸透著無限凄冷。像單元評論的“呼蘭河的人們在這樣的自然面前,只能俯首帖耳任風霜雨雪的吹打,受得住的就活了下來,受不住的就默默地離開了人間?!盵2]
小說第一章寫當時人們對于學堂的看法時說“現在的學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萬不得上學堂的。一上了學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盵3]當時人們都要把孩子從學堂里領回來,不讓讀書了。正如蕭紅在上學時家里也是反對她繼續(xù)讀書,并且為她定好了婚事。此處正反襯出蕭紅對于這封建落后思想的無奈與反對。當然,封建思想并不只于此,蕭紅在第二章開篇就寫到“呼蘭河除了這些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4]當我們帶著好奇與歡快領略著這些所謂盛舉,似乎置身其中的熱鬧還未停止,作者隨之在第二章最后道明“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并非為人而做的。”使我們不禁啞然,這是對當時時代的揭示,也是對自己幼年生活環(huán)境的抵觸。
童年家庭
一個人的性情與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蕭紅的家庭冷暖在《呼蘭河傳》中有了多方面展現,仔細觀之,孤獨性情是必然。
小說的第四章其中四個節(jié)段都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币蚨@所院子里的人是荒涼中散發(fā)出冷漠的?!逗籼m河傳》中第三章第3節(jié)寫道“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語,和祖母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么,何況又有后花園,后花園雖然讓冰雪給封閉了,但是又發(fā)現了這儲藏室。”[5]對于蕭紅,她是真的不在乎這些,她不怕嗎?真的如她所說不算什么嗎?有了后花園就真的什么都有了嗎?顯然答案很明了,孤獨的蕭紅需要這些,可生活終究不如愿,但只能用淡漠的言語掩飾內心的渴求。
同時小說中第三章第3節(jié)講述了自己從儲藏室搬弄出一些舊玩意,祖父會說:“這是你二姑在家時用的……”“那是你三姑的花鞋……”“但我不知道誰是我的三姑,誰是我的大姑。也許我一兩歲的時候,我見過她們,可是我到四五歲時,我就不記得了?!庇纱丝梢?,女兒在出嫁后,幾年也是疏于和父母聯系,不來看望父母的。這樣的生活,何談溫存的人間親情。但第6節(jié)講到祖母死后,家里所有的親戚都來了,帶著大包小包的住下了,所來的人只是吃、喝、說、笑,人在世時無人問詢,人在終老時似乎證明感情是存在的,都來看望。終究也只是冷漠人情的無盡體現。
童年記憶
蕭紅筆下成功塑造了無數的孤獨者,尤其是靈魂游離的女性孤獨者,她們依附于男性生存,依附于封建社會所給予她們的精神枷鎖,欲極力掙脫而又無力掙脫,蕭紅以淡漠的目光睹視這些孤獨者的生存、殆盡,但她何嘗不是,她是最孤獨的。
蕭紅筆下的一切悲劇命運無不滲透著自身的悲劇命運。在《呼蘭河傳》中,其女性人物始終都沒有擺脫苦難的處境,走上光明之途,當小團圓媳婦子在遭受三次開水燙時,蕭紅希望她反抗,當王大姑娘在困苦中生活,被閑言碎語攻擊時,蕭紅亦寄希望于反抗,但她們只是屬眾多中的一員,也只能麻木的承受著被時代拋棄的孤獨,她們的孤獨被孤零零地展現在大家眼前。
《呼蘭河傳》中,蕭紅一層層展示孤獨者與那個時代的關系,像一層一層揭開傷口上的紗布,而這疼痛卻并沒有聲音,沒有嘶吼,甚至沒有一滴淚水。因其自身一生思考并迫切追求著女性獨立,反觀其一生都未能逃脫男性的束縛。蕭紅與這些筆下孤獨者一樣被封建禮教與愚昧麻木宣判了一生宿命。
至高孤獨者
蕭紅有如一部黑白片的電影,在一個個鏡頭里,世人無法識別其確切的冷暖。透過蕭紅如火炬的瞳孔,最初只能看到平靜——有些漠然,有些無奈,有些寂寞,也有掩不住的惻隱之心,而漸漸地便會讀出她的愛與恨。身為作家,蕭紅的寫作似乎不是為了寫作,只為樸素地記錄下自己在世間行走的每一處風景。她已然退到了文字背后,就想躲在幕布背后,任舞臺上各個角色熱鬧地表演著,而她只在一旁獨自飲著孤寂與疼痛。在蕭紅一生近百萬字的作品中,流淌不息的是永遠純凈的呼蘭河水。
蟄居香港的蕭紅是極其寂寞的,她在給朋友的信中曾這樣寫到:“我的心情永遠是如此抑郁……在這里我沒有交往,以為沒有推心置腹的朋友”。[6]兒時寂寞的蕭紅此時更加寂寞,這種寂寞自始至終纏繞著《呼蘭河傳》。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從前那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盵7]
這個當年笑嚷著“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小主人”,終于沒能回到呼蘭河,年輕的生命帶著無法消解的孤獨與寂寞離開了人世。
參考文獻:
[1][3][4][5][7]林賢治.1932—1942蕭紅十年集(下),呼蘭河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單元.走進蕭紅世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8
[6]林賢治.漂泊者蕭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