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馬克.吐溫塑造了一個多重性格集合于一體的美國兒童形象——湯姆·索亞,一個有理想,有抱負但也有煩惱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和領(lǐng)導才能等諸多性格特征。文章將通過對故事內(nèi)容的分析體現(xiàn)出湯姆·索亞的人物形象。
關(guān)鍵詞:湯姆·索亞 叛逆 機智勇敢 正義 煩惱
《湯姆·索亞歷險記》[1]是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馬克·吐溫是以美國少年生活為主體寫成的。故事的時代背景,是十九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小說描寫的是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們?yōu)榱藬[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環(huán)境,作出了種種冒險經(jīng)歷。湯姆·索亞足智多謀,富于同情心,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持反感態(tài)度,一心要沖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湯姆很調(diào)皮且喜歡惡作劇,卻又善良、可愛、樂于助人;他希望加入海盜,過新鮮刺激的生活;他總在危險時刻挺身而出,做出正義的行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湯姆·索亞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湯姆是一個叛逆的孩子?;顫?,好動,機靈是孩子的天性,而落后的教育制度卻束縛了孩子的天性。湯姆討厭“丑惡窒悶的樓房”里的生活和充滿宗教虛偽的乏味教育,用逃學、惡作劇、結(jié)成“海盜幫”離家出走以示反抗。從這個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社會的弊端——教育制度的落后,教育方法的極端或是迂腐,以及對兒童心靈的傷害。而湯姆的舉動,正反映出那個社會背景下,新一代或具有新思想的人對社會制度的挑戰(zhàn),有積極意義,使社會依然充滿希望。
湯姆是一個見多識廣、有理想的孩子。他喜歡看童話故事和傳奇文學。他頭腦靈活,腦子里總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就像波莉姨媽說的:“你從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干什么”。他對于綠林好漢和海盜的故事知道得很多。他和喬·哈珀玩羅賓漢游戲,和哈克貝利·費恩去尋海盜們留下的“寶藏”。他的夢想之一就是去當綠林好漢。在他們的頭腦里,強盜就是劫富濟貧的英雄好漢。在第十三章里,湯姆、哈克貝利·費恩和喬·哈珀三個一起離家出走當“海盜”?!拔靼嘌篮I虾谝麓蟊I”,“血手魔王”,“海上霸王”都是孩子們向往的頭銜。在此次冒險中,他們當了一回“海盜”,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湯姆成了三個離家出走的孩子的領(lǐng)袖。
湯姆是一個有計謀、具有領(lǐng)導才能的孩子。小說第二章中有關(guān)出讓刷墻權(quán)的那段描寫充分展現(xiàn)出湯姆具有杰出的領(lǐng)導才能。湯姆不動聲色地使出詭計,讓本不知不覺地自愿成了湯姆的“俘虜”,他不僅替湯姆刷墻,而且為了能刷上墻,連自己的蘋果也賠上了。當孩子們搶著刷墻時,不但使別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還自動奉上謝禮,湯姆卻暗自高興。后來他還用這些“謝禮”換得孩子們手中的票以換回一本《圣經(jīng)》,使他在主日學校風光了一把。
湯姆是一個有正義感、善良、勇敢的孩子。一日半夜,湯姆和哈克去墳地“試驗”用死貓治疣子的方法時,意外地遇上了一場謀殺案——去盜尸的羅賓遜大夫、印第安·喬和酒鬼穆夫·波特三個人發(fā)生爭執(zhí),一怒之下,印第安·喬把大夫殺了,并把殺人罪賴到了被打暈的穆夫·波特身上。當時嚇得夠嗆的湯姆和哈克發(fā)誓,要對此事嚴守秘密。但湯姆在很長時間內(nèi)一直陷于不安之中。湯姆和哈克經(jīng)常到監(jiān)獄去看望穆夫·波特,給他一些煙。他們“期待著什么好事發(fā)生”,但“什么事情也沒發(fā)生”。湯姆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最后在聽證會上勇敢地站出來作證,解救了穆夫·波特。這體現(xiàn)出湯姆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優(yōu)秀品格。
湯姆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一次湯姆生病了,他的姨媽不分青紅皂白地給他亂治病、喂藥。他沒有直接反抗,而是拿著“燒嘴巴”的止痛藥喂貓吃。當姨媽問他為什么這樣做時,他說“因為我可憐它沒有姨媽。它要是有姨媽,那肯定會不考慮它的感情,給它灌藥燒壞它的五臟六腑不可!”這讓波莉姨媽開了竅,意識到貓受不了,那孩子不也同樣受不了嗎?她那樣做是不對的。在姨媽眼里,他是個頑童,調(diào)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謀”給軟化了。他還是 “淘氣的機靈鬼”、“鎮(zhèn)上孩子的頭兒”、“在小伙伴眼中無所不能”。湯姆在山洞里迷路三天三夜后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機智,從難以走出的“迷宮”里救出了自己和貝奇·撒切爾。我們來看看他們回來后的表現(xiàn):因為他身體虛弱,渾身沒有一點力氣,所以“躺在沙發(fā)上”。盡管如此,他講得還是那樣眉飛色舞,“同時還夸張地吹噓一番”,可見他的淘氣和歷險后心里獲得的極大滿足——人們把他們的回來看作奇跡,他和鎮(zhèn)上的人們都覺得他是真正的英雄!聰明勇敢!機智果斷! 后來他又和他的好朋友哈克一起尋寶,他們把蘊藏在地下的“二號”寶藏成功地挖了出來,湯姆又把自己的機智發(fā)揮出來了,他把寶藏藏在了兩個小口袋里,吃力地運了出來。從此,他和哈克成了鎮(zhèn)上的有錢人,再次成為人們追隨的對象。
湯姆也是個有煩惱的孩子。一是來自他跟“女友” 貝奇·撒切爾之間的糾葛。他第一次看到新來的漂亮女孩貝奇·撒切爾,就喜歡上她。他為了引起她對他的注意,就開始“又跳、又舞,又倒立”,可是她并不理會他。在星期一上課時,他看到了貝奇·撒切爾,就主動給她蘋果,畫畫兒給她看來吸引她對他的注意力,并以放學后教她畫畫兒為由讓她留下了,跟她“訂婚”。可當貝奇·撒切爾知道他之前跟一個叫艾米·勞倫斯的女孩子曾“訂婚”后,就氣得大哭并把他最心愛的寶貝玩具打落到地上,這也惹惱了湯姆。他很傷心,希望自己暫時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后來貝奇·撒切爾病了,他怕她會死去,他就覺得活著沒什么意思,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他每天早早來到學校盼著貝奇·撒切爾的出現(xiàn)。等盼到她來了,他“馬上跑出去,一邊叫,一邊笑,還追打別的孩子。又跳過圍墻,倒立著走。他想盡辦法來引起貝奇·撒切爾的注意?!笨伤齾s不朝他看一眼。當他追逐其他的男孩摔倒在她腳邊時,她轉(zhuǎn)過身子,鼻子翹得老高說:“一些人總想出風頭?!边@打擊了湯姆的感情,他憂傷而絕望,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朋友的人,沒人愛他,他決定出走當“海盜”。湯姆從島上回來后貝奇·撒切爾還跟一個叫艾爾弗德·坦普爾的男生一起看書,故意忽視他,讓湯姆心里難過。后來湯姆替她挨老師一頓打之后他們才“和好如初”。二是來自他跟他的弟弟席德的矛盾。席德總是向波莉阿姨告他的狀,讓他受到懲罰。他有時候還偷吃糖害得湯姆挨揍。席德對于哥哥湯姆受到寵愛十分不高興。這就是孩子之間的爭風吃醋。席德喜歡受到關(guān)注,而對哥哥的告發(fā)也是為了引起注意得到大人的贊賞。因為小孩子們都喜歡被表揚。
《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讓人看起來津津有味,甚至廢寢忘食。湯姆·索亞這個經(jīng)典的美國兒童形象深入人心,讀者能從他的身上挖掘出很多值得探討的東西。
參考文獻:
[1]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M]. 新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蘇淑蘭 (1974.2—),女,壯族,廣西田林縣人,中專英語講師,大學本科,文學學士,現(xiàn)任廣西百色市民族衛(wèi)生學校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