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危機之下,“特別的菜”正走向我們的餐桌。
大消費成就大商機系列之五:
時光走到2011年,一則有關于北京海關蔬菜基地的報道,引發(fā)了廣大居民對于蔬菜等生鮮食品的一聲嘆息:在地溝油、毒大米、福爾馬林豆芽、膨脹劑西瓜暴走江湖的今天,這個位于北京的“海關大棚”,由兩米多高的圍墻和鐵柵欄環(huán)繞四周,五名保安把守,一個工人只看管四個大棚,出門落鎖,為了杜絕化學污染,所需肥料一色雞豬牛羊糞、有機肥,即使打農藥也是生物農藥,且格外注重采摘安全期,“未過安全期的,哪怕爛在地里也不會采摘”。
難怪有網友調侃“人比人得死,就算比菜也得扔”、“特別的菜給特別的你”
議論之余,可能很少有人想到,“特別的菜”也正在走向我們。促成這一現(xiàn)象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居民整體收入的提高,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二是近年陸續(xù)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大家的食品安全意識開始覺醒;三是隨著近年大型賽事、活動的舉辦,為這些活動提供食品供應的企業(yè)開始把特供的綠色產品推向市場;四是各地近年大力推行的農超對接、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綠色食品走向百姓的餐桌。
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綠色食品,也不完全是一個標準、一個概念?!盁o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都是經過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的安全食品,從三者的安全性來看,有機食品最高。我們所說的特供蔬菜,一般是指有機蔬菜。
能夠讓每一個人都吃上有機蔬菜,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但有諸多的條件限制這一夢想的實現(xiàn)。有機蔬菜的生產,人工消耗比普通蔬菜的種植要大得多;有機蔬菜屬于高端生活品,必須有相應的流通渠道,門店租金、高端超市的上架費都不菲,這些成本最終都要附加在有機蔬菜的價格上。這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有機蔬菜還很難成為普通百姓的主流消費。
然而,正是這些制約因素成就了有關于綠色蔬菜與生鮮產業(yè)的巨大商機,幾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企業(yè)在嘗試著全新的商業(yè)模式。
從生產者來說,只有擴大銷量才能形成規(guī)模,才能實現(xiàn)邊際成本的降低,因此,很多綠色食品的生產者開始關注自身的品牌建設和推廣,同時,采用標準化的、精美的包裝,使得產品可以進入高端的消費場所,可以適應遠途運輸、方便購買和攜帶、通過標識系統(tǒng)實現(xiàn)保真,典型的如“德清源雞蛋”、“燎原品牌蔬菜”等。
從流通的角度來說,只有降低了流通成本,才能使綠色食品以較低的價格進入百姓家庭,因此,近年許多地方政府開始推行“蔬菜進社區(qū)”、“農超對接”等,想方設法降低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成本。甚至很多上市公司也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在終端和農戶中間扮演組織者的角色,使農產品的產銷率大幅度提高。
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很多企業(yè)已經看到綠色食品和生鮮產業(yè)在中國的巨大發(fā)展空間,開始以資本的力量進行有意識的布局,推動產業(yè)的發(fā)展。比如聯(lián)想控股近年已經高調宣布進入農業(yè)產業(yè)。
對于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綠色食品產業(yè)門檻低,市場空間大,只要勤奮,更容易獲得成功。例如:隨著網絡和電子商務的普及,綠色食品的網絡銷售也已經開展起來,筆者的一位臺灣朋友開了一家“果的店”,可以讓客戶在網站上訂購指定果園的某棵樹上的果子,由果園采摘之后封裝、快遞給客戶,由于信譽好,服務快捷,據說業(yè)務做得很不錯。
還有很多有心的農家,把綠色食品的采摘作為一種休閑旅游方式去推廣,城里人在周末可以全家到菜園、果園呼吸新鮮空氣、采摘綠色蔬果、共享天倫之樂。還有農家在自己的地里開辟現(xiàn)實版的“開心農場”,讓城市人在周末來耕種屬于自己的綠色蔬菜,由他們協(xié)助打理,并定期將果實送上門。
類似的創(chuàng)意還有很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只要想想中國有多少人口,你就能想象得到這個產業(yè)的空間有多大。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隨著國際化的進程正在快速提高,這一切都預示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產業(yè)正在走出神秘,走向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編輯:王玉spelling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