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現(xiàn)在中學生的一大難題,特別是現(xiàn)在的高考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越來越重視寫作能力。受人生閱歷的影響,中學生在作文時,往往感到無東西可寫,東拼西湊,無病呻吟,結果使文章內容空洞無物。
陸機在《文賦》中論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時談到兩點,一是觀物,一是閱讀。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中有凝煉傳神、新穎清奇的語言,有別致流動、跳躍多姿的意象,有舒緩雍容、激揚飛越的節(jié)奏,有絢麗明艷、迷離幻忽的色彩,有委婉深邃、清幽淡遠的意境,有跌宕起伏、宏大磅礴的氣勢,有深沉真摯、含蓄蘊籍的情感……從古詩文中汲取營養(yǎng),在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的同時,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使閱讀與寫作互相促進,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學生古詩文學習的收獲,會自然地向作文滲透。一般來說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累寫作素材
歷史的卷帙浩如煙海,歷史的人物燦若星河。他們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征服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司馬遷的幽思發(fā)奮,文天祥的留取丹心;屈原的上下探索,蘇武的仗節(jié)牧羊;李白的倚劍天外,杜甫的民間疾苦;范仲淹的萬家憂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勾踐的臥薪嘗膽,項羽的拒過江東……這些人物的事跡或作品,熏陶了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了他們的品味,也為他們提供了寫作的素材。
二、賦予作文情感
情感是藝術的根本特征。劉勰主張“為情造文”,郭沫若強調“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情感終于情感”。而缺少真情實感是中學生作文的主要毛病。古詩文的教學則為引導學生走出寫作虛假的怪圈,與世界進行真實的對話提供了平臺。
古詩文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給予寫作以豐富的情感思想。在教學中,恰當引導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課文,而且,對學生的寫作也會產生正向遷移。總之,通過古詩文的教學,讓學生意識到“求真”才是作文的靈魂,以情動人才是作文的根本,從而走出矯揉做作、虛情假意、無病呻吟的泥潭。
三、豐富作文語言
多讀古詩文,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同樣是寫美麗多情的女子的笑,《聊齋志異》作者遣詞造句決不雷同。如“容華絕代,笑容可掬”的嬰寧;“嫣然含笑,真仙品也”的小翠;“笑彎秋月,羞暈朝霞”的公孫九娘……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若沒有豐厚的詞匯積累,作者蒲松齡怕也只能搜腸刮肚了。通過古詩文學習,學生可以熟練運用文言詞匯。例如寫高山,就有“巍巍峻嶺、削削尖峰”、“綠水青山、山高蔽日”、“千峰開戟、萬紉開屏”、“重重谷壑、處處砏巖”等詞語。
四、借鑒寫作技法
從古詩文中借鑒寫作技法,并不是為了要讓學生寫古典詩詞,而是因為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寫作技巧是可以借鑒來用于寫文章的。這樣做一方面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更好地促進了古典詩詞的閱讀質量,再者,還可以使學生從觀念上得到一個很好的改進,那就是文學作品之間,文學與文章之間是可以打通的,因此,廣泛閱讀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和落實,可謂一舉多得。
要寫好文章,構思是必不可少的,向古詩文學習構思藝術,不失為一條很好的途徑。例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先敘后議,環(huán)環(huán)相扣;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人以兩條線索并行的模式來構思全詩,最終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達到交叉和融合,使全詩的情感得到爆發(fā)式的表達。
選材組材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huán),確定了主旨,整篇文章的框架也搭好了,接下去就是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在這一方面古詩文也有很好的可資借鑒的地方。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善于圍繞情感線索,選取典型的生活片斷,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善于選取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在對比中塑造兩個人的形象;杜甫的《兵車行》,整首詩就如同一部富有表現(xiàn)力的電影,詩中描畫的場景都緊緊地圍繞著詩歌的中心,從刻畫軍隊出發(fā)到與士兵的對話,從眼前的畫面轉向廣闊的社會背景,最后想象戰(zhàn)場上的悲慘,集中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譴責,對老百姓的同情。這些選材的技巧,能給學生很多啟示。
古詩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華彩的樂章。它們不是死的文字,而是一個個有深度的文化背景的靈魂。由此可見,多讀古詩文,積累古詩文的意義非常大。只要學以致用,古詩文一定會在我們的學習和思想中閃耀出令人眩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