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我在教授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的小說單元,對于本單元里的每一篇課文,我都又重新熟悉了一遍,我深切的感受到經典性的作品真是耐人尋味,讓人百讀不厭,在這個過程中,對于課文里的若干細節(jié)性的東西,我又有了很多新的理解。這里面就包括《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回王夫人話”這一細節(jié)。
請看小說中是怎么樣記敘這一細節(jié)的:
說話時,已擺了茶果上來。熙鳳親為捧茶捧果。又見二舅母問他:“月錢放過不曾?” 熙鳳道:“月錢已放完了。才剛帶著人到后樓上找緞子,找了這半日,也并沒有見昨日太太說的那樣的,想是太太記錯了?”王夫人道:“有沒有,什么要緊?!币蛴终f道:“該隨手拿出兩個來給你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著叫人再去拿罷,可別忘了。”熙鳳道:“這倒是我先料著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蓖醴蛉艘恍?,點頭不語。
這一段意在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鳳姐的精明能干。王夫人吩咐王熙鳳為黛玉預備做衣服的緞子,而王熙鳳并沒有找到王夫人指定的那種緞子,王夫人說:“該隨手拿出兩個來給你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著叫人再去拿罷,可別忘了” ,結果王熙鳳馬上回答:“倒是我先料著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 ,王夫人聽后一笑,點頭不語。就因為這王夫人的這“一笑”,所以引起了很多“好事者”去猜測,王熙鳳真的料到了嗎?衣料到底備了還是沒備?王夫人笑的背后有沒有什么深意?
我認為她之所以要說謊乃是她一貫的爭強好勝,愛出風頭的性格使然。但是這里有個疑問,假如王夫人真要去查看,王熙鳳該如何收場呢?其實,王熙鳳也知道王夫人不會為了這么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兒就大動干戈,馬上去查看,即使王夫人開口,王熙鳳也定有辦法轉圜,不會讓自己下不來臺。而且王夫人對自己的內侄女這種性格也很了解,何況她們關系不一般,王熙鳳已經儼然成了她手下的得力干將,為這個家她也確實勞苦功高,給王夫人省去了很多麻煩事,所以王夫人也犯不上為了這一點小事去拆穿鳳姐的把戲。而王夫人的“一笑”,則表明了表面木訥的王夫人其實是早已經心知肚明的,她的“不語”后面其實是大有玄機,這也說明王熙鳳的表演其實是不止這一次的。當然,這并不是說鳳姐的表演很拙劣,相反,她的表演是很高明的,自然而然嚴絲合縫,絲毫沒有做戲的痕跡,但是表演的次數(shù)多了就難免讓人看穿了。
如果我不再進一步思考,而依然堅持這種觀點,在課堂上肯定也能言之成理,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這學期我經過認真思考,又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并且也能有理有據(jù),它讓我加深了對原著的理解。
我以為鳳姐確實準備了衣料。首先是鳳姐完全有這點料事于前的本事,并且她也有這個決斷,王熙鳳的精明強干幾乎是無人能企及的,王熙鳳“自幼假充男兒教養(yǎng)”,其理家的本事在賈府上上下下中是公認的,除了賈探春在鳳姐患病期間曾代她理家有過上佳表現(xiàn)之外,榮寧二府男男女女有一個算一個,還真找不到第三個有她們這樣本事的人,正因為這樣,鳳姐才以孫媳婦這樣低的輩分而執(zhí)掌理家大權,并讓賈府上上下下個個服服帖帖。這一點曹雪芹在“協(xié)力寧國府”這一情節(jié)中有集中的展示。在寧國府長孫賈蓉之妻秦可卿死后,寧國府忙于辦喪事,府內秩序混亂不堪,多虧了寶玉保薦鳳姐協(xié)理寧國府,鳳姐臨危受命后,以強硬的手段打壓了寧府的歪風邪氣,將其打理得井井有條。
我覺得這后一種觀點在目前大家都眾口一詞地指認“王熙鳳說謊”的情況下也可備一說,算是為開不了口的鳳姐做一點辯護,大家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去加以斟酌。而最關鍵的問題是大家應該有自己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或者不加質疑地泛泛地讀讀了之。試問如果我是作者曹雪芹,知道以后會有很多人圍繞這一細節(jié)而聚訟不休,我會為了不讓大家誤會我的本意而在這個地方加以挑明嗎?我想我不會這樣做,因為大凡一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余味悠長讓人求索不盡。正如清初著名的詩人兼詩論家陳祚明所言:“言情不盡,其情乃長……淺夫盡言,索然無余味矣?!彼脑掚m然是評論《古詩十九首》的,但依然能給我們很大的啟迪作用。
我想或許解決的關鍵就在這些無法回避的問題上,有了問題就努力通過各種渠道去加以解決,一個一個的加以排除,實在解決不了的再暫時擱置以待日后解決,這樣在不斷地和問題打交道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加強了我們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而另一方面即使在暫時沒有問題出現(xiàn)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主動地提高自己,我們應該在“廣”和“深”的兩方面下足功夫,我們除了深入鉆研手頭的幾本教材之外,還應該不斷地拓展我們的視野,擴大我們的閱讀面,進一步開辟我們的研究范圍,同時我們要注意體驗世態(tài)人情,重視研究人的心理,學會分析不同的說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永遠應付自如,而不必一味地乞靈于各種教學參考書和所謂的標準答案,也不必再懼怕學生突然之間向我們提出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