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筆者一直承擔學校課題組的研究工作,負責的是創(chuàng)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嘗試最多的是探究性學習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經(jīng)過三年的實踐證明,語文課堂引用探究性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模式
1.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币虼?,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李時珍》這篇老課文大部分教師都教過多次,課文的要點在于把握李時珍花了27年重新編寫了一部比較完善的《本草綱目》,為了編寫這部書,李時珍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課文對李時珍重新編寫《本草綱目》的原因,做了明確的說明:以前的藥物書有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記錯了藥性和藥效、有些沒有說明生長情況。
不少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大多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初步理解文章中提到的舊藥物書中有不全、不對和不詳?shù)娜秉c,就算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筆者在這一篇目的教學中,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提出了不少問題。例如,有些學生問:“書中記載的‘不詳’的藥物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接著我因勢利導,說:“你們的這一問題很專業(yè),更需要你們自己花大力氣去探討?!睘榇?,我制訂了一份包括探究時間安排、分工、交流、匯總得出結(jié)論等內(nèi)容的探究計劃。這樣的引導,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他們親自去了中醫(yī)門診,走訪了許多老中醫(yī),采訪了藥劑師,了解到了中醫(yī)中藥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藥的形狀和生長情況沒有記全,會把許多形狀相似的中藥搞混,這樣藥性和藥效就相差甚遠,輕者不能醫(yī)治病人的病,重者會危及生命。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實踐解決了問題,同時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補充。學生們采用這種靈活多樣的學習形式,得到了很多收獲。
2.培養(yǎng)學生探索的自主性、獨立性,以及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尊重每個學生探索的自主性、獨立性;其次是根據(jù)個體條件,靈活機動的設置不同的探究方式方法或者側(cè)重面,來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和熱情。
下面是我們年級組共同備課的一個案例:
《綺麗神秘的星球色彩》是一篇閱讀課文,講述的是星球的色彩及形成的原因,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我們在備課時應從題目入手,引發(fā)學生探究星球色彩及成因的興趣,而求知的“憤悱”心理狀態(tài)是導致自學行為發(fā)生的直接心理動力源。
我們采用課內(nèi)外結(jié)合的方式,用靈活的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把分組獨立探究與合作學習交流有機結(jié)合起來,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學生通過匯報和討論,解決了自己的疑問,獲取了更多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提問題、談感受,不僅懂得了星球色彩的形成原因,還學到了很多課外知識。有的說:“我喜歡銀白色的月光,那是因為它反射了太陽的光亮;但月球的顏色也透出一種憂郁情緒,我們應該思考:它到底憂傷什么,尤其是云層半蓋著它的時候。”也有的學生采用情景化表現(xiàn)方式,把自己當作星球向我們介紹:“我是太陽系中的沙塵暴王國——火星。我的表面是一層紅褐色的沙石,我的沙石中含有許多氧化鐵等物質(zhì),所以形成了這種顏色……怎么樣,聽起來讓人望而生畏吧!”……
在組織學生匯報成果時,反饋的信息表明,語文課探究性學習達到了預期目標和效果: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學生自學的質(zhì)量;二是自學調(diào)控預期效果明顯;三是有效激勵了學生之間的自學競爭。我們體會到:教師的引導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學生反饋的知識適時點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同時,探究得到的資料對課文內(nèi)容作了充分和有益的補充,對此,我們聽課的教師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3.圍繞主題,分工合作
分工合作方式可以靈活掌握,如人員安排、任務分配、交流方式、匯報方式等。以《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為例,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jié)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叫鳴,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第二課時是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解決第一課時提出的問題——“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意想不到的事情?”這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我給各小組布置任務:四人小組中,一人找出有關(guān)“老人喂海鷗”的句子;一人找“老人給海鷗起名”的句子;一人從這些句子中找出重點詞語品味,揣摩;一人用朗讀的方式展示。每組輪流派出一名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進行匯報,講臺全部交給學生,教師始終站在一旁聽學生的發(fā)言。
由于小組中已通過分工、討論,負責匯報的學生十分自信,也有不少學生站起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接著由其他小組代表輪流上臺講解,全班學生或聽或講或補充,全體參與,各顯其能,態(tài)度認真、邏輯嚴謹、思想空前活躍。教師只需在關(guān)鍵的時候站出來提示、點撥、點評。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自動、自學、自得地尋求知識、 獲取知識。
課堂上通過這樣的分工合作,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在分工與合作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組織、協(xié)調(diào)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了他們的活力和尊重科學的態(tài)度,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二、探究性教學在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的結(jié)論
1.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探究式學習一改以往的學習方式,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獲得情感體驗, 自主建構(gòu)知識, 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面。而探究這些課文只是手段,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和探究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這也是強調(diào)語文學習方式自主探究的主要原因。
2.多元探究方式為廣大師生開辟了新的探究渠道
如發(fā)現(xiàn)式探究、合作討論式探究、拓展思維式探究、角色體驗式探究以及實踐性探究等等,每一種探究結(jié)果,都妙趣橫生,會讓學生得到不同的學習體驗和收獲。
3.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領(lǐng)域
現(xiàn)代社會的開放性和先進性,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領(lǐng)域,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4.教師身份的轉(zhuǎn)換
教師是學生探究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協(xié)作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所以探究式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之間開展交流、沖突、融合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絕非簡單的放羊式或保姆式的活動。事實上,開展探究性教學,同樣是一個教師快速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作為一名教師,對一種教學模式的探究,首先應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提煉出探究式學習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其次探究學習的結(jié)果,不應滿足于教師所期望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面對實際問題,如何引發(fā)學生思考,協(xié)助學生如何自己解決問題。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