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差異,學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在閱讀實踐過程中也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說閱讀是個性化的,是閱讀者的一種思維創(chuàng)新活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積極思考,主動尋求答案;教師為學生搭建民主自由的閱讀平臺;重視文本意義的閱讀感悟,這一系列個性化的質(zhì)疑到選擇再到表達的思考過程使閱讀的個性化得到充分體現(xiàn)。那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只有設(shè)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去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并且平等地和他們進行對話,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享受到充分的自由,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提煉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思想,并且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其進行描述,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閱讀能力。例如,在教學《半截蠟燭》時,學生對于主人公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認為杰奎琳雖然年紀小,但是能很聰明地想出辦法讓情報和家人不受到威脅是很了不起的;也有同學認為伯諾德夫人在孩子被嚇得“臉色蒼白”的情況下能夠處亂不驚,既穩(wěn)定了孩子們的心緒,也為以后孩子們面對德國軍官的機智舉動起到了榜樣的作用;還有學生認為面對德軍軍官怒斥恐嚇而保持冷靜,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的小杰克是個英雄,雖然他的辦法沒有成功,但是這樣勇敢的人就是英雄。當然,學生大部分都是對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三個主要人物加以評價的。采用交流的形式帶動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認識,體驗閱讀的樂趣,這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十分有益于學生的成長。
但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解讀不清楚,對文章意思曲解的現(xiàn)象,教師在尊重和寬容的同時,不能盲從學生的錯誤理解。當學生對文章意思出現(xiàn)曲解的時候,教師往往會單純地指出錯誤的地方并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理解是怎樣的,但這樣的做法在很多時候是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的。因此,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理解的基礎(chǔ)上加以引導,讓學生自己加以個性化理解,獲得文章的正確意境。例如,語文課本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教學,教師提出誰是學生最佩服的人物這個問題時,學生的答案不盡相同。大部分學生會佩服那個聰明而厲害的孫悟空,可是也有的學生會提出自己比較佩服反面人物白骨精的想法,理由是白骨精堅持不懈,不放棄,利用其聰明機智與孫悟空一直打下去。此時,教師不能因為個人驚訝就直接指出學生的誤讀,而是要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思考,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可以試著引導:“白骨精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你們贊同這樣的行為嗎?”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真正意思,這也是教師對學生必須要的理解和幫助。
二、搭建民主自由的閱讀平臺
閱讀對于小學生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閱讀教學是師生相互交流思維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閱讀,為學生搭建自由的閱讀平臺,讓學生在閱讀中個性化思考,理解文本的美妙,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思考中成長,展示個性和智慧,進而發(fā)展思維能力。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設(shè)一個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在閱讀平臺上,教師要理解學生,民主的對待學生,傾聽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思考。這樣,在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彰顯個性的同時,個人品質(zhì)也在培養(yǎng)和成長。
在詩歌《贈汪倫》的教學中,曾經(jīng)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汪倫送別時為什么不送李白愛喝的酒呢?”在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多看看同類詩歌然后自由討論,最后由教師給出指導性的意見。比如說為什么不送酒的問題是因為離別之際一般都很感傷,那么怎么才能讓友人走的時候很開心、很放心,這就需要一種別樣的方式,如同詩歌所表述的汪倫用歌曲來表達自己對李白的惜別之情。如此這般,不僅讓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和感悟,也讓學生對古詩歌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只是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然后讓學生自由發(fā)揮,進而個性化思維得到發(fā)展。
三、重視文本意義的閱讀感悟
其實每篇文章不光只有表面意思,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通常都是蘊含在文字內(nèi)的。閱讀的精髓就是透過表面文字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只有這樣,閱讀才會變得很有意思;而淺顯的閱讀表面文字則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閱讀的體味還和個人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尤其是小學生的人生閱歷較淺,有時并不能過多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這時就需要教師從旁指點,比如特殊的用詞造句和詞句所表達的含義等帶領(lǐng)學生融入作者的世界。由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師所指導的手段也應因人而異,并且對學生不同的領(lǐng)悟給予認可,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鄭成功》這篇文章“英勇的鄭軍官兵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駕著艦船向敵軍艦隊沖去?!敝械摹懊爸焙汀懊芗边@兩詞個最能反映鄭軍官兵的“無比英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入這樣的一個情境,比如詢問他們理解的戰(zhàn)爭場面是如何的慘烈和危險的,也可以找一些相關(guān)的圖片資料或者有條件的話播放收復臺灣的短片,讓學生對鄭成功有一個直觀的了解,然后再對其進行更深入的引導。不同經(jīng)歷的學生通過這樣的引導啟發(fā)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將整篇課文用自己的方式朗讀出來。這樣,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展示出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學生也就真正領(lǐng)悟到了個性化閱讀的精髓了。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