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出現(xiàn)技術和教育的賽跑。在中國,一樣有技術和教育的賽跑,而城市化則是那條跑道。
“人力資本世紀”
哈佛大學教授高登和卡茨在他們的書中指出,美國正在出現(xiàn)“技術和教育的賽跑”。他們將20世紀稱為“美國世紀”,同時也是“人力資本世紀”。在這100年間,美國領跑了全世界的技術創(chuàng)新,其基礎就是教育。最近這些年,只有少數發(fā)達國家的人均教育程度趕上了美國。
教育的發(fā)展支持了美國的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了其人均收入水平。20世紀的前四分之三時間里,技術進步產生了大量對于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而美國的教育恰恰提供了大量高技能勞動力,于是美國民眾普遍分享了技術進步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其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而到了后四分之一時間里,故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技術進步依舊,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增長依舊,而美國教育體系“生產”技能的速度放慢了。
“二戰(zhàn)”后出生的人群,其教育水平的提高趕不上技術進步對他們的要求,于是,人群出現(xiàn)了分化。一部分人受到全球最好的教育,當上了律師、工程師、大學教授或醫(yī)生,收入迅速提升。同時,全球化進程加快,美國的制造業(yè)遷至其他低收入國家,以中國為主的新興工業(yè)國成了制造業(yè)的接班人,甚至連一些服務業(yè)也被外包到其他國家。
在美國,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替代了大量簡單的勞動力。于是,在技術與教育的賽跑中輸了的人們,只能去競爭那些不能被計算機替代也不能被外包到其他國家的工作,比如秘書和收銀員。
美國在20世紀后四分之一的時間里出現(xiàn)兩個趨勢:一是工會組織的弱化;二是最低工資變化不大,隨著物價的持續(xù)上漲,實際的最低工資是下降的。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在經過了前四分之三世紀的“共同富?!焙?,美國出現(xiàn)了收入的“兩極分化”,成為發(fā)達國家中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
中國城市化“賽道”
對于美國的故事,蘋果(Apple)公司是個絕好的例子。產品的設計和公司的管理在美國,產品的售后服務也在美國。而中國也加入了這個故事,成了蘋果的生產中心。
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也躲不過這場技術和教育的賽跑,一方面要和自己賽跑,同時,還要與其他國家賽跑。
到目前為止,中國是個贏家。雖然在“文革”期間,中國教育受到了致命的摧殘,但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仍相對低價優(yōu)質,而且大規(guī)模的農村人口進城打工,為全球制造業(yè)提供了足夠的勞動力。于是,中國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那么,在這場技術與教育的賽跑中,中國還能贏下去嗎?近年來,勞動成本的上升是明顯的,雖然筆者不認為這等同于勞動力短缺。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生產企業(yè)遷至成本更低的國家,另一些企業(yè)留戀于中國穩(wěn)定的制度環(huán)境、成熟的生產鏈和龐大的國內市場,仍然在觀望。但如果按目前的狀況,企業(yè)的外遷是遲早的事。
在產業(yè)升級的過程中,中國同樣要面臨技術與教育的賽跑,而城市化是這場賽跑的跑道,問題是這條跑道并不平坦。如果城市化進程順利,中國還有大量低技能勞動力需要進城務工。他們當中,除了一部分已經成為城市常住人口,從而使城市化率跨越了50%這個門檻之外,其余仍居住在農村。
筆者要提醒的是,對于當前出現(xiàn)產業(yè)外遷的趨勢,國人應思考接下來還要進城的農民怎樣就業(yè)。中國的城市化率遲早會達到75%,甚至80%,但問題在于,如果按當前的城市化模式,農民進城受阻,就會讓這個仍有一半農村居民的國家發(fā)一場勞動力短缺的高燒。而另一個同時出現(xiàn)的怪事是資本深化過度,中國經濟增長創(chuàng)造就業(yè)的能力在發(fā)展中國家最低。
如果不鋪平城市化這條路,不加快農民進城的速度,那么,產業(yè)進一步升級,勞動密集型企業(yè)進一步外遷,早晚還是要進城的農民將只能從事那些機器不能替代的低技能工作。于是,一個可預見的趨勢是,在城市里將出現(xiàn)收入的“兩極分化”。贏者可以拿參與全球競爭的收入水平,輸者只能在競爭中接受低工資。
要教育,更要技能
中國要像美國和英國那樣以金融和教育形成全球競爭力,不太容易。但中國完全可能像德國、日本和韓國那樣走一條以制造業(yè)立國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中國勞動力不僅需要提高受教育的年數,更要提高現(xiàn)代制造業(yè)所需要的技能。
一個事實是,進城的農民工已經成了制造業(yè)的主體,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在農村接受教育。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看,中國的人均教育水平已達到大約8.2年。這個數據實際上是農村拖了后腿,因為即使在2005年的小普查中,非農業(yè)戶口的人口平均教育水平已經達到10.3年,而農業(yè)戶口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是6.9年。
農村人口如果上不了大學,又想獲得教育回報,就要進城打工。研究發(fā)現(xiàn),教育可以提高外出打工的概率,而農村人口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如果不轉化為進城打工的機會,那么,在農村中獲得的回報并不高。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陳斌開的研究,教育水平差異是中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其貢獻程度達到34.69%。農村勞動力增加一年教育所帶來的收入水平,明顯低于城市勞動力所獲得的教育回報,再加上農村勞動力本來教育水平就比較低,于是,城鄉(xiāng)的收入差距就更加明顯。那么,進城的農村居民命運如何?研究顯示,在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之間,更高的教育水平僅帶來微弱的收入上升。
對于中國大量的勞動力來說,他們在農村所受到的教育非常差,一旦城市的產業(yè)升級,他們就可能跟不上。如果要適應未來的需要,只有對那些還年輕的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
那為什么不做呢?就按當前城市化進程的門檻,農民工留在城市幾乎無望,他們的想法就是賺夠結婚和蓋房的錢,然后回家。要他們?yōu)橐惠呑拥摹板X途”再投資于技能培訓,根本沒動力。而城市的政府也不會為他們投資,因為投資了他們還是要離開的。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讓進城農民工留下來,不改變農民工和政府兩方面的預期,沒希望。
給定現(xiàn)狀,還有一個辦法是加大農村的教育投資。從數據上看,城市初中生人均教育經費是農村學生的2倍多。這不是錢的事,進城農民缺的是現(xiàn)代制造業(yè)所需要的技能,很難想象在農村可以提供這樣的技能培訓。
故事還沒結束。我的朋友小陳老師告訴我,他有幾個小學同學原來在老家的小學里教書,教得不錯,但由于收入太低,最近有的轉行考了縣政府的公務員,有的甚至去做了出租車司機。目前僅從收入上看,做農村教師的確不如開出租車。
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