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字,從心,白聲,畏懼之意?!安慌隆币饧床晃窇帧?/p>
“怕”乃人的一種本能,是正常的心理?xiàng)l件反射。凡事并非言“怕”就歸于膽小、怯懦。人生在世,該“怕”的“怕”了,看似畏懼,其實(shí)那叫敬畏。而該“怕”的“不怕”,好像無畏,其實(shí)那叫無知。古往今來,有時“怕”恰恰不失為一種美德?!对娊?jīng)·小雅·小旻》中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直被人們奉為人處事的信條。生而為人,有所“怕”再正常不過。
當(dāng)然,前提在于搞清什么該“怕”,“怕”些什么。
對法律就當(dāng)“怕”。朱元璋曾問眾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臣們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功成名就的人,有的說是富甲天下的人,有的說是金榜題名者,有的說是妻妾成群者。對這些回答,朱元璋都不以為然。當(dāng)有位大臣回答:“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聽后大為贊賞,連聲道:“講得好!講得好!”
還應(yīng)“怕”名聲受損。一次,宋太祖正打鳥玩,有臣子求見,太祖允。可上奏皆普通之事,太祖面帶不悅,責(zé)怪臣下敗興。臣子說,這總比打鳥重要吧。太祖大怒,狠狠擊打其嘴巴,打掉兩顆牙。臣子把牙齒撿起來,揣到懷里。太祖厲叱,你想保留證據(jù)告我么?答曰:臣沒法告陛下,但史官會把此事寫進(jìn)史書。太祖聞言,轉(zhuǎn)怒為喜,以表撫慰??梢姡翁娑贾酪骨嗍?,而不能遺臭萬年。
更當(dāng)“怕”玷污人生。某寺院方丈一次故意碰落供臺上的一個瓷瓶。眾弟子一時不解,全都愣了。方丈隨后語氣凝重地說,一個瓷瓶,揚(yáng)手之間,墜落于地,便粉身碎骨,一文不值了。同理,一個人,若不知有怕,膽大妄為,不珍惜、不自律,墮落起來與這碎瓷瓶無異!
而宋代范仲淹因?yàn)榕掳傩赵馐軕?zhàn)亂和水災(zāi)之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勉,極力推崇改革;三國時諸葛亮由于怕放縱欲望,有負(fù)劉備托孤之重,提出“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為國家勵精圖治;清朝的于成龍怕陷于腐敗的泥潭,用“累千盈萬凈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你披枷帶鎖”來警醒自己,被康熙皇帝譽(yù)為第一廉吏;2500年前孔子則提出既要“知天”又要“畏天”……這樣的“怕”,再怎么“怕”都值得叫好。
鄧小平曾指出:“共產(chǎn)黨員……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迸淼聭讶竹R一生,臨危不懼,處亂不驚,但他卻有“三怕”:“一怕出名,二怕言過其實(shí),三怕脫離群眾”。這些“怕”,更是值得大力倡導(dǎo)的“怕”。
反過來,不怕法紀(jì)法規(guī),不怕身后罵名,不怕摧眉折腰,不怕虛擲年華,不怕弄虛作假,不怕官氣十足,則是一種扭曲的精神狀態(tài)、流俗的人生境界。
當(dāng)然,不該“怕”的卻“怕”,事情也不太妙。比如,“怕”困難而退避三舍,“怕”吃苦而貪圖安逸,“怕”壓力而避重就輕,“怕”得罪人而放棄原則,怕丟官而同流合污,都不足取。
當(dāng)今之人,尤其官者,應(yīng)懂得辯證看待“怕”與“不怕”,從“怕”與“不怕”中學(xué)會做人、做事、做官。以“怕”為基石,堂堂正正為人,踏踏實(shí)實(shí)干事,清清白白當(dāng)官。以“不怕”為階梯,不畏艱難險阻,經(jīng)受風(fēng)浪考驗(yàn),抵制歪風(fēng)邪氣,攀登人生高峰??傊兴芭隆?,有所“不怕”,才是真諦。
責(zé)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