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倡導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心是學生的“學”,其特點是以學定教。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學,從思考中學,從交流中學,在生活體驗中學習數(shù)學,優(yōu)化學生的生活資源,打造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
一、在生活中體驗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shù)學。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注重把數(shù)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知和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感到數(shù)學學習并不難。
例如,在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在理解“面積”概念的意義時,及時提出了面積單位。在學習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時,讓學生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問題出來后,同學們到處搜尋,紛紛舉手回答:1.教室地面的水磨石格子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讓學生在上面站一站,體會一下1平方米能站多少人。)2.開關盒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3.開關的按鈕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等等。
這樣,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在學生頭腦中就有了一個印象,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猜一猜:
1. 黑板用什么面積單位?大約有多大?
2.手帕用什么面積單位?大約有多大?
3.郵票用什么面積單位?大約有多大?
誰還能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它們分別用什么面積單位,大約有多大?學生將獲取的知識、方法組合到認知結構中,再把它應用于身邊的問題中,發(fā)展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生活的交流中探索有效的問題
有效課堂,不拒絕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課程標準積極倡導探究學習,但并不是說拒絕接受學習,只是接受學習應當追求“有意義”。數(shù)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zhàn)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探究性的數(shù)學課堂能引起學生學習的強烈興趣,而開放的數(shù)學課堂應積極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情境和空間,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索、分組討論交流,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增強學生自信心,點燃學生的探索熱情。
以“認識人民幣”為例,在初步交流了認識的方法后,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幣分分類?”那時,聽的感覺真好,認為又一個讓學生綻放個性的機會到了,果然,學生們個個興致勃勃,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們是這樣分的,一類是紙幣,一類是硬幣?!薄笆沁@樣,也可以。”有的說:“我們是這樣分的:一分的歸一分的,兩分的歸兩分的,一角的歸一角的,一元的歸一元的……”學生還沒匯報完,教師便迫不及待地打斷他,說:“你可能沒有聽明白,老師是要求你把桌上的所有錢分一分,其他同學,你們是怎樣分的?” “老師,老師,我們是這樣分的,把元的分一類,把角的分一類,把分的分一類。”“??!你說的太棒了,你的想法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苯處熍d奮、激動溢于言表,非常慶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其實,交流不只是為了滿足教師的需要,學生的各種想法、分法無不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無不綻放著思維的獨特性與靈活性,無不表達著他探索的樂趣,無不展示著小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無不共享著學習的成果,因此我們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三、在生活經(jīng)歷中積累有效操作的活動經(jīng)驗
生活就是實踐,讓學生“做數(shù)學”比簡單的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數(shù)學教學只有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學生提供觀察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學“圓的周長”這個概念時,讓學生先沿著學校的操場走一圈,體會一下什么是周長。又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以下實踐活動:
1.讓學生把小麥裝在塑料袋里,并稱出1千克的小麥,然后以“開火車”的形式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
2.讓學生分別掂一掂自己的文具盒及書包,比較、體會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覺差異。
3.拿起自己的書包,逐漸從書包里拿出若干課本和練習本估計一下,拿出的東西是否有1千克重,再用臺秤驗證,比一比,看誰拿出的最接近1千克。
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感知、體驗活動,使學生對1千克的實際重量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切深的感受。這種實踐性課堂,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認識空間,也為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搭建了一個平臺。動手實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操作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間,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去溝通。這比直接教給學生更有效、印象更深刻。
案例中的有意義學習在學生產(chǎn)生強烈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因而顯得十分適切。提升經(jīng)驗、啟迪思維是有效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了更深層次的規(guī)律,從而使他們對原本淺顯的問題獲得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思維的深刻性在比較、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此時的有效才是更深層次的有效,也是我們在追求教學有效性過程中應著力倡導的。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