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筆者常常糾結于這樣的統(tǒng)計: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們對數學越來越不喜歡。筆者認為,這與數學課“冷峻”的評價不無關系。近年來,筆者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堅持探索,不斷研究,在激勵評價方面收獲較大。現將激勵評價方面的一些做法梳理如下,希望能給數學課堂多元化評價增添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一、使小組評價內容、方式走向數學研究的本質
隨著小組學習的逐步推開,評價的內容與方式會遇到不同挑戰(zhàn),需要教師及時調整,使評價能引導孩子向更高、更遠的目標發(fā)展,使課堂散發(fā)濃郁的數學味道。
例如,在教學國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替換》時,筆者讓各小組申報板演想法:有的用小杯替換大杯,有的用大杯替換小杯,有的用方程方法解答。起初的評價比較膚淺,重形式。聲音、姿態(tài)、思路簡潔是孩子們評價關注的焦點。隨著課堂的深入,評價的內容需逐步走向數學的本質。教師:比較黑板1號、2號寶貝。他們都提到了“換”!小換大,大換小,哎!那你怎么就想到要( )換( )呢?(一下轉入了對數學思考的評價)孩子:題目里有兩個單位、兩個標準,一換就變成了一個單位、一個標準(統(tǒng)一標準,等量代換等字眼從孩子的潛意識中被喚起)。教師:那也就是把“兩個不知道”換為“一個不知道”, 再由“一個不知道”換為“全知道”。那用方程方法解答時,題中有兩個未知數,怎么用一個字母就解決了?孩子馬上評價指出:其實它也在“換”……
課堂小組學習的評價,要逐步實現讓孩子學會傾聽表達、敢于質疑問難、樂意智慧分享。同時也不可喧賓奪主,讓思維互動為評價形式所累。要從教師“說了算”走向“大家說了算”,走向數學研究的本質。上例中,孩子對“換”的認同,思維、情緒、經驗充分調動,是對1、2號寶貝數學核心思想的呼應與內化。
二、激勵評價引領合作走向思維的交流
數學的本質是思維,數學小組合作的最高層次是思維的合作,那么如何通過激勵評價實現呢?在實際操作中,對課堂每一次的申報、講解、質疑、問難、補充的精彩之處,教師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喚起價值認同,肯定激勵。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時,出示例題,孩子自主研究后,申報板演不同的想法。教師引領:請默默觀察,你對這些方法你有什么評價意見?(孩子們沉默片刻)有的說“化小數”好懂;有的說“化小數”有時行不通,并舉例■×3就不好化成小數;有的說“變加法”麻煩,并舉例■×100;有的說“分子乘整數,分母不變”比較難懂;有的說這個方法比較易懂,并闡述自己的理解,等等。此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引領孩子從樸素思考走向了思維的合作與分享。
三、鼓勵、引領培養(yǎng)“講生”,培育“聽眾”
將課堂的發(fā)言權最大限度地交給孩子以后,會遇到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如有的孩子講解時聲音小,有的孩子講解時冗長啰嗦,有的是只重結果不講思路,還有的詞不達意說不清重點。這些都會讓課堂中更多的“聽眾”覺得無所適從,不會聽講。激勵評價可以改變這一現狀。
在教學《分數乘法》時,出示例題,讓孩子們嘗試算出結果后,教師做這樣的鼓勵、引領:“靜靜理、小組說、展示評”,讓孩子逐步地“會思”、“會講”、“會聽”、“會評”。其中,教師適時點撥:能聽懂嗎?他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能這樣算呢?
評價分享孩子的理性思考后,引領:默默觀察,對這些方法你有什么評價意見?……
在互動氛圍的影響下孩子們學習勁頭更足,在孩子互動講評時教師還要再注意滲透:講解能簡約直觀,聲音洪亮,引領所有的聽眾(包括教師)做一個懂數學的欣賞者,能及時對講者的發(fā)言給予恰當準確的質疑、問難、補充。
這樣,善于表達的“講生”、善解數學的“聽眾”,加上藝術的“指揮官”,課堂一定能合奏出一曲美妙的天籟之音。
四、實現團隊成員共同提高與成長
小組合作,課堂開放,暴露出最大的問題是:機會被“優(yōu)等生”壟斷了,那后進生怎么辦呢?怎樣在小組評價中引領、激活他們,實現共同提高成長呢?
前例《替換》教學練一練:孩子獨立解答、申報板演、現場鑒寶,教師請能看懂的孩子來解讀各組的“寶貝”(降低難度,趣味性提高的問題,后進生躍躍欲試):后進生甲,圖文結合著解讀1號寶貝,在群體交流的基礎上,梳理出了——“瘦身計劃”,不僅胖盒子要瘦身變小盒子,總數也要瘦身;2號寶貝重點讀懂“增肥計劃”(學生會心大笑)。追問:1號為何總數要減16,2號加40怎么講?后進生乙,也智慧應答:因為個體“瘦身”,會帶來整體“瘦身”;個體“增肥”,總數也會隨之“增肥”啊……言近旨遠的話題,讓后進生也產生了參與的沖動,對“換”有了深刻的體驗認識。
為實現團隊成員共同成長,還要在班級達成鼓勵后進的共識,不定期舉行水手(各組數學水平較低的孩子)pk賽(船隊訓練、展示評比),讓后進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舞臺,優(yōu)等生也有“當小老師”優(yōu)化思維、表現自我的樂趣,這樣,“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可期了。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