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校組織了優(yōu)質課競賽。本次競賽采用課前一小時抽班級和課題進行備課的方式,學校只提供一本教科書。一位教師執(zhí)教“雞兔同籠”一課,聽后獲益不少,現(xiàn)付諸筆端,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以圖代話,“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今天大家知道要上什么課嗎?
生:數(shù)學。
師:那我是什么老師?
生:數(shù)學老師。
師:對。我是數(shù)學老師,而且老師還有個愛好,那就是畫畫。現(xiàn)在想展示一下,你們想不想看?
生:想。
(師在黑板上畫 )
師:這是什么?(人) 你會畫嗎?也動手畫畫吧!(生很快畫好后)再跟著老師畫,好嗎?
師(邊說邊畫):先畫一個圓,在里面并排畫兩個小圓,左上方寫個大寫字母M,在下方寫兩個大寫字母WW(中間隔開一點),在后面寫個小寫字母e,用曲線將所畫的連接起來,在M的下面再畫上一小黑圓點(如右圖),這是什么?(生大笑)
師:我還有更為簡潔的圖畫作品,想不想看?(畫出右圖)猜一猜,這是什么?我畫的是雞,因為雞有兩條腿。再看旁邊的圖,這又會是什么呢?(兔)
師:我國古代把雞兔放在一個籠子里研究只數(shù)與腿的條數(shù),得到了非常典型的題型——雞兔同籠,記錄在我國古代數(shù)學名著《孫子算經》中。(板書:雞兔同籠 《孫子算經》)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沿著古人的足跡去探索,好嗎?
思考:因為很多教師在后面聽課,給學生造成一定的緊張感,課前創(chuàng)設畫畫情境,讓學生釋放壓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雞兩條腿,兔四條腿”這一隱性條件在畫中得以突出,比語言告之有過而無不及。
二、先順后逆,“看似無情卻有情”
師:有雞兔共6只,腿有多少條?
生1:36條。
生2:不可能是36條,因為是雞兔一共6只,不是各6只。
師:那你說有多少條?
生2:不能求出。
師:為什么?
生2:不知道雞和兔的只數(shù)。
師:有道理。
生3:可能有12條腿。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3:當6只全部是雞時就有12條腿。
師:我明白了,你是把6只全部當作是雞。這種方法在數(shù)學上稱為假設法(板書)。很好,還有其他情況嗎?
(生進一步思考后匯報,師有條理板書,完成下表)
師(引導分析):什么不變?什么在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頭的總個數(shù)不變,雞的只數(shù)多,兔的只數(shù)就少,腿的條數(shù)隨著雞的只數(shù)減少而減少,隨著兔的只數(shù)增加而增加)
思考:雞兔同籠的題目是已知雞兔的總只數(shù)和腿的總條數(shù),求出雞兔各多少只,屬于逆向思維。學生初次接觸這類題目時往往不知用什么方法,總是無從下手,在表格出示后才按教師布置的去探究,沒有自主性,純粹地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在這里,教師順應了學生的思維,化逆為順,先讓學生根據(jù)雞兔頭的個數(shù)推算腿的條數(shù),學生在得出多種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有序分析,為后面根據(jù)頭的個數(shù)、腿的條數(shù)求雞兔各幾只指明了探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p>
三、抽絲剝繭,“大珠小珠落玉盤”
師(指著上面的表格):如果知道雞兔的總頭數(shù)和腿的總條數(shù),你能說出雞兔各多少只嗎?
生:能。
師:雞兔共6只,腿共有16條,雞兔各多少只?
生:雞4只,兔2只。
師:會不會有其他答案?
生:不會。
師:那我們能不能根據(jù)雞和兔頭的總個數(shù)與腿的總條數(shù)求出雞兔各多少只?
生:能。
師:雞兔同籠,有20個頭,54條腿,雞兔各多少只?能用上面的方法求出嗎?(生獨立嘗試,小組交流,師巡視指導后指名板演)
師:你用剛才老師教給的方法求出了答案,為什么最后突然填13和7?
生4:因為表格不夠。
師:如果表格更少呢?
生5:那就再跳開。(如下表)
師:大家看了他的表格,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6:我覺得根據(jù)他的表格能很快求出得數(shù)。
師:為什么他的表格可很快求出得數(shù)?
生7:他沒有一個一個地列,是跳開列表的。
師:說得太好了。數(shù)學里,把一個一個地列出來的方法叫做“逐一列表法”;把跳開列出來的方法叫著“跳躍列表法”。而且,他的表格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與前面不同,誰發(fā)現(xiàn)了?
生8:他的表格中沒有0只。
師:你的眼睛真亮!是的,一般在雞兔同籠問題中不會出現(xiàn)有0只的情況,可以不考慮。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9:我是先假設各有10只,如下表。
師:你的表格很有特色!為什么不把雞的只數(shù)減少,兔的只數(shù)增加?能解釋一下嗎?
生9:我是這么想的:假設各10只共60條腿,而實際只有54條腿,假設的腿多了,而減少一只兔子增加一只雞,腿的只數(shù)會減少,所以我把雞的只數(shù)增加,兔的只數(shù)減少。
師:你真會動腦筋。那下面怎么又從14只雞減少為13只呢?
生9:當12只雞和8只兔時有56條腿,14只雞和6只兔時有52條腿,實際的54條腿在56和52中間,所以要調整。(學生掌聲響起)
師:說得太有道理了。你把老師要講的內容都講完了,老師在這里謝謝你。(掌聲再次響起)他的列表法又不同于前面兩種列表法,數(shù)學里把這種列表法稱為“取中列表法”。(板書)
……
思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學生對自己發(fā)現(xiàn)的知識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在學生由模仿列表到創(chuàng)新列表,在自行探究中將零散的知識點通過合作交流串聯(lián)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鏈”。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智慧得以充分發(fā)揮,個性得到盡情張揚,教師在教學中僅僅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正因教師精心的設計和巧妙的引領,才有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和主動構建。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