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故事具有數學性與故事性兼容的特點,它把語言文字和數學習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課堂煥然一新,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得更輕松。
故事一:十個娃娃比大小
一天,天氣晴朗,白云朵朵。0、1、2、3、4、5、6、7、8、9十個數字娃娃在草坪上排隊做游戲。9大聲地說:“我最大,我來當隊長?!闭f完就開始指揮起來,1到8全排完了。0拉著9的衣角著急地說:“隊長、隊長,我……我排哪?”9不耐煩地看了0一眼說:“你這個小家伙,什么都沒有,還沒有我一丁點兒大,快走開?!闭f完,一把把0推倒在地上。0倒在地上傷心地哭了。1看不過去,拉起0就對9說:“隊長,你瞧,0和我站在一起(10),你大還是我們大?”10和9 是誰大呀?小朋友你們知道嗎?
故事二:小馬過河認識“噸”
小馬每天要到河岸去幫媽媽馱麥子。小馬每次都是趟水過河,可是,由于昨夜下了一場大雨,水位上漲了,小馬今天不能趟水過河了,很多小動物也無法到河的對岸。于是大家合力搭建了一座簡單的木橋,便于通行,但是這座木橋不能承受太重的重量,所以大家在橋頭寫上:限重半噸。小馬順利地過了對岸,可是回來時,小馬犯了難,不知自己能不能過橋。小馬馱了兩袋麥子,每袋250千克,加上自己的體重250千克。小朋友,你們說小馬能過去嗎?
故事三:稱上比比輕重
今天早上1千克鐵、1千克棉花和一把稱在玩。突然一輛車子開過來對他們說:“想坐車嗎?想坐就上來,不過我只能把1000克范圍內的物體托起來?!辫F說:“我上?!避囎诱f:“我不知道你有多少克所以不能上?!泵藁ㄕf:“我上。”車子說:“我也不知道你有多少克,所以你也不能上?!甭斆鞯拿藁ㄏ肓藗€辦法,說:“我們站在稱上面就知道自己有多少克了?!辫F1千克=1000克,棉花1千克=1000克。小朋友們知道誰輕誰重了嗎?
故事四:吃不到的第三個蛋糕
一天,藍貓過10歲生日,它請菲菲、甜妞一起來過生日。藍貓給菲菲、甜妞準備了三個小蛋糕。菲菲忙說:“我要第三個蛋糕?!碧疰ふf:“我?guī)湍隳??!碧疰は肴齻€蛋糕和第三個蛋糕沒什么區(qū)別吧,于是把三個蛋糕堆在一起拿了過去,但是甜妞太高興了,不小心滑了一跤,蛋糕全撒了。菲菲很不高興地說:“甜妞,我是說第三個,不是這個,現在好了,吃不成蛋糕了?!毙∨笥?,你們知道第三個和三個有什么區(qū)別嗎?
將故事在數學課堂中合理演繹,讓動畫偶像在數學課堂中適時發(fā)揮作用,無疑是激活數學課堂生命活力的有效“處方”。但是應用數學故事要把握一個度,要適時,更要恰到好處。因此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教學,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體驗參與成功帶來的滿足。師生在對話中相互傾聽、相互訴說、相互合作、相互激勵、相互理解和溝通,共同體驗,分享成功,真正達到精神層次上的交融。教師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在反思中剖析問題,這樣才會促使自己做一個“有心人”,用心關注教學動態(tài),用心捕捉教育契機,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品位,從而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駕馭課堂。
課后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組織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收集各種故事,增強自身實踐動手的能力。通過數學故事,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學好數學的決心與信心,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體會到知識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