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中,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科目產生濃厚的興趣是關鍵。在如今的課堂中,教師經常采用多媒體課件、動畫、美圖、錄音等教學手段,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提供典型的學習材料
在數學課堂中,要想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教師就應重視引導學生感受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讓學生在質疑、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形成知識大概。而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很重要,提供全面又典型的學習材料,可以為學生大膽猜想提供思維的橋梁。
如“可能性”教學中,每個小組的學習材料各不相同:9個紅球1個白球、9個白球1個紅球、10個白球、10個紅球、5個紅球5個白球。讓學生通過分組摸球的游戲完成下表。
針對完成的表格,比較后讓學生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感悟可能性的有和無、大和小,在說的過程中發(fā)揮想象,展開猜測,發(fā)展思維能力,再通過觀察箱子里紅球、白球的個數驗證自己的猜想,感受到數學思考的樂趣。
二、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具備發(fā)現以及挖掘生活中數學材料的能力,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用攝像機拍錄了一個生活場景:我去超市買了三瓶可樂,我喝了一瓶的,一個學生喝了一瓶的,另一個學生喝了一瓶的。請同學們猜一猜,我們三個誰喝得多?同時用電腦演示三瓶可樂被喝去的過程。通過類似的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提供選擇性的學習材料
教學中除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還要因材施教,從而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處處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結合學生的特點,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在已有基礎上得到進步。
例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依據教材,教師一般是組織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以具體實物的活動為起點,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但是用什么材料操作,怎樣操作才能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并且掌握知識,實現算法多樣化呢?我在備課時,想到了三個方法。想法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學具進行操作。想法二:讓學生先拿出1捆小棒(10根)和3根小棒,再拿掉其中的9根。想法三:教師印發(fā)給每個學生一個有10個方格的盒子圖片,要求學生在盒子的每個方格中放1個圓片,在盒子外面放3個圓片,再拿掉其中的9個圓片。經過仔細的斟酌、演示,感覺想法一讓學生自由操作,隨意性較大,影響課堂實效;想法二,絕大多數學生會先拿掉3根,再打開一捆后拿掉6根,這樣操作不利于“十幾減9”的教學;想法三,學生的拿法可能是多樣的,直觀操作步驟與抽象的算法之間更具有同構性。因此,想法三最好。于是我選擇了按想法三進行執(zhí)教。實際教學中,學生有的先從盒子中拿掉9個,也有的先拿掉3個再拿掉6個等等,各種情況都出現。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最后出示靜態(tài)的圖示及抽象的圖式。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動作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的過程,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到算式的“形式化”的過程,以及從算式返回到實物解釋的過程,這樣選擇材料才是有效的。
四、提供遞進式的學習材料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數學認知過程,也就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結構轉變成為學生自己所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遞進式的學習材料后,就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掌握數學知識,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比如教學“9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上,試著改進材料,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在一步步解決大家的問題時,感悟乘法口訣。
1.提供材料
教師出示一幅圖,請學生觀察,并回答相關問題。(學生回答出蘋果有18個,草莓27個,橘子36個)
師:這些數量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小組里相互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時有的學生是數出來的,有的學生是用加法算的,也有的學生直接用乘法計算)
2.提出問題
師:那你還能根據這幅圖提出其他問題嗎?小組之間相互說一說。(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的討論)
這時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草莓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個?這里一共有多少水果?等等。
3.解決問題
提出了相應的問題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慢慢地歸納出“9的乘法口訣”。
總之,有效教學已是這個時代賦予數學教育的使命,更是學生生命所必需的技能賦予數學教育的義務。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有效的學習材料是擺在每一個數學教師面前的課題,也是完成教育教學義務之所在。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究,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權和選擇權,使學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能力。當然,有效的學習材料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教師不斷更新,不斷發(fā)展變化,才能滿足適應社會生存需要的高效學習。
(責編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