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獨特的表達和情感態(tài)度,提倡學生作文要更具創(chuàng)新性與貼近時代精神。語文教師應積極改革作文教學方式,抓住學生興趣點,備好作文課;注重平時訓練,引導學生積累;營造自然環(huán)境,幫助學生尋找靈感;開展多樣化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關鍵詞】中學語文;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思考
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尺。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自主寫作的樂趣與積極性,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下迅速轉變教學方式,有效提高中學作文能力和作文質量,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新要求,是擺在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任務。筆者從中學語文教學實際出發(fā),談談在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嘗試解決的方法。
一、中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既然是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必定涉及到“教”與“學”的兩大主體——教師和學生。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指導模式亟待改變。一直以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套僵化的程序化作文教學方式,作文觀念和作文實踐存在畸形的形而上主義。經常有教師將自己的想法勾勒出一個框架,再讓學生按這一框架選材構思,立意成文。這樣的作文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成了新時代的“八股文”。模式化的教學方式,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與思維的自由發(fā)展。另外,不少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理念急功近利,針對考試讓學生去背一些“作文樣本”,而置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于不顧,嚴重阻礙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從學生角度來看,一方面是學生作文素材匱乏,內容虛、假、大、空現(xiàn)象普遍。虛、假是學生模仿電視甚至書本里的內容作文,大、空則體現(xiàn)在學生經常寫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究其原因,與學生的經驗閱歷不夠豐富有直接關系,很多學生不知道在作文里說什么,只好東拼西湊。另一方面,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不強,經常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情況。這與學生平時不重視閱讀積累有很大關系,到了寫文章時他們不知如何生動恰切地表達,句子不通順,邏輯混亂等,難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二、中學語文作文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
1.抓住學生興趣點,有效備作文課。首先要把握好學生的興趣點,這樣在備課做教學設計時就有針對性,有側重點。要通過各種方式去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與創(chuàng)作沖動,只有學生作文的熱情得到激發(fā)后,才有可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應該讓學生懂得作文是一種必備的能力,是生活中自我表達的需要,主動作文而不是被動作文。
2.注重平時訓練,引導學生積累。積累是一個長期吸收的過程??梢哉f,一個作文水平高的學生,平常必定下了不少工夫去積累。在進行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時,教師要在課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課外閱讀的一些好句子、好段落都收集起來,養(yǎng)成摘錄的好習慣。甚至可以通過背誦的方式,來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和運用。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或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辦手抄報,這是增長學生見識、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的好方法。長期堅持下來,厚厚的一疊手抄報就是學生自己編寫的“百科全書”,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汲取到屬于自己的“養(yǎng)分”。
3.營造豐富的環(huán)境,幫助學生尋找靈感。社會和自然也是學生可資利用的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庫。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一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學生,作文時才有東西可寫,有話可說。教師可以常常帶著學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園,走到大自然中,走到社會上,去觀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去認識各種人和事。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觀察和思考,抓住人物、事物、景物的特點,做好筆記,這樣回到課堂寫起作文來,學生們就不會無話可說了。
4.開展多樣化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眾所周知,單一的教學方法必定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才能調動起學生寫作的興趣與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成興趣小組,通過小組討論來交流彼此的想法,激發(fā)彼此的靈感。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從基本的行文方式入手,逐步開發(fā)其潛能;對于作文水平稍好的學生,可以適當提高難度,幫其深化表達;對于表達方式獨特的學生,教師應當鼓勵他們個性化的發(fā)展,并加以引導,以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螺旋式上升。
參考文獻
[1]顏孫建.讓生活的浪花在作文中詩意地棲息[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6)
[2]向啟剛.中學作文的出路探尋[J].文學教育(下),2011,(6)
[3]劉映霞.新課標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教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1,(5)
[4]劉金璋.談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2)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