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德育的途徑有:在唱歌教學中融進德育、在音樂知識技能訓練中滲透德育、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進行德育。
[關鍵詞]音樂教學;滲透;德育
音樂教育是教育科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特別是農村青少年,他們不僅需要科學知識,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音樂能喚起青少年多種多樣的情感,從單純的快樂到對他人的責任感,有助于理想和信念的形成。所以,音樂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一、在唱歌教學中融進德育
音樂教師應該是一個演技高超的藝術師,把講臺當舞臺,把課堂變成情感場,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從而達到“啟發(fā)革命理想,陶冶優(yōu)良品格,培養(yǎng)高尚情操和豐富感情”之目的。外部技術要求講課者聲音造型“形似”從而達到音樂形象的“神似”;內部技術要求講課者情緒到位,進入“角色”,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撥擊學生的心弦。如在教唱《繡紅旗》這首歌時,可從江姐遭受酷刑講起:“十個手指被釘上竹簽,十指連心??!”學生們的心在顫動……“天亮了,解放了。勝利的炮聲轟天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學生們精神振奮,容光煥發(fā)……“但是,兇殘的敵人臨逃前要殺害江姐。自己為之奮斗的勝利卻看不到,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學生們在嘆息、在思考,個別女生在流淚,在抽泣……“江姐為勝利感到無比自豪,為革命死而無憾。她和戰(zhàn)友們含淚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繡一面五星紅旗!”學生們的情緒由悲寂轉為激昂,升華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這不是在講解,而是在呼喚心靈,這也不是聽課,而是在接受圣潔的洗禮。在這情感場中,使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人生價值觀念不斷形成、強化、升華。這種感化效果,超出了課堂,延伸到課外,乃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二、在音樂知識技能訓練中滲透德育
如在講授《人民音樂家聶耳》時,教師可突出地介紹聶耳以歌曲為武器向帝國主義和反對派進行堅決斗爭的精神,再結合播放他譜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錄音唱片,讓學生仔細欣賞,同時要求學生注意歌曲中的音樂知識,如休止符、附點音符、三連音、力度記號、進行曲速度等。這樣讓學生在音樂藝術形象中受到情操的感化,在音樂的藝術美中受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又如視唱曲《馬兒來了》的教學,教師可通過力度、速度節(jié)奏的技能訓練,三聲部的音響組合訓練,給學生留下了一幅群馬由遠及近、又由近奔向遠方的壯觀畫面。為了使學生有親臨現(xiàn)場之感,教師可叫學生邊哼曲,邊在紙上根據(jù)曲意勾勒出一幅《群馬飛奔圖》。這樣,學生不僅有身臨其境之感,更是形象地、深深地受到了一往無前的氣質感染,錘煉了堅韌不拔的意志。
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進行德育
音樂欣賞主要是“聽”字上的,在“靜”中求思索,在音響中激起感情變化,產生思想共鳴,從而達到教育目的。也就是說,思想教育可以在藝術的求知過程中獲得,在“聽”、“想”、“議”、“唱”、“動”、“跳”、“奏”中攝取。如在組織學生欣賞《黃河大合唱》中第四樂章《黃水謠》時,教師首先從介紹作品創(chuàng)作情境入手來幫助學生完成道德情感的自我教育。詩人光未然和曲作家冼星海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漩渦的境地;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于1939年在延安的窯洞里創(chuàng)作了《黃河大合唱》這部不朽名作。它以黃河兩岸人民的堅忍不拔、英勇抗日作為主要素材,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淵遠的歷史和中國人民東方巨人般的形象以及中國人民必勝的信念?!饵S河大合唱》是一首歌謠體式的歌曲,全曲分為三段,優(yōu)美的女聲合唱把人們帶入了洶涌澎湃的黃河兩岸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情境。“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殃……”低沉深厚的男聲撞入,兇殘的敵人形象躍入了學生們的眼簾,這使他們會情不自禁的緊鎖眉頭,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點,進一步強調。當欣賞到“奸淫燒殺,一片凄涼”時,歌聲語氣加重,在一片窒息般的稍許停頓后,緩緩地,哭訴地唱出“一片凄涼”,特別指出和聲部分“凄涼”、“逃亡”的呼應,節(jié)奏緩慢,一種悲哀的情緒涌上心頭。歌聲中緊接著,帶著滿腔的憤慨唱出:“丟掉了爹娘,回不了家鄉(xiāng)……”中國人民遭受的災難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們緊握拳頭,久久地沉浸在歌曲的氣氛中,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操在學生心里冉冉升起。欣賞課中情境教學,音樂中那扣人心弦的豐富表現(xiàn)力,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大腦中,對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