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瑞典皇家文學院剛剛宣布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時,多麗絲·萊辛所住的巷子就已被記者圍得水泄不通??烧l也沒找到萊辛的影子,直到她買菜回來。
對一個作家來說,諾貝爾獎可謂夢寐以求,這的確該是個激動人心的日子,可萊辛卻像尋常一樣,出門買菜。當聽說自己獲獎時,她很驚訝,“諾貝爾文學獎不喜歡我?!?/p>
諾貝爾文學獎不喜歡萊辛是有理由的,她曾加入左派讀書俱樂部和共產(chǎn)主義小組。很多人把萊辛定義為女權(quán)主義者,她卻很討厭這一定位,她認為女權(quán)運動太過于以意識形態(tài)為根據(jù),“浪費了婦女的潛力。”她極為鄙視女權(quán)文化,“看她們在電視中對男性多么粗魯和傲慢,我驚駭?shù)芈牭脚詫δ腥说膲K頭所說的某些話,真令人反感,我反對所有打擊男人的行為。”她將婦女解放歸功于技術(shù)而非女權(quán)主義:“避孕藥片和省時設(shè)備,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識形態(tài)更大?!?/p>
萊辛1919年生于伊朗,父母都是英國人,5歲時全家遷往南羅得西亞,非洲的生活對她的寫作影響極大,她的很多作品都動情地描寫非洲原野的聲音、顏色和味道。同時,她也親眼看到白人移民生活的艱苦,更體驗到種族歧視、白人黑人的不平等。13歲因眼疾輟學,她開始通讀文學名著,一面是原野上的玩耍和探險,一面是讀萬卷書的強烈的內(nèi)心世界,這使她注定要走上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1939年,萊辛與弗蘭克結(jié)婚,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讓她失望,“四年婚姻期間,我喝酒非常厲害,賽過那之前和那之后。我肯定會變成一個酒鬼,永遠和自己過不去,憂郁,仇恨我自己?!弊罱K,她選擇了離婚。至今,萊辛仍說:“我很自豪我有膽量那么做,如果我沒有離開那種殖民者圈子里厭倦無比的生活,我會崩潰,會變成一個酒鬼,會精神分裂?!?/p>
1949年,第二段婚姻破裂后,30歲的萊辛囊空如洗,她攜帶幼子和《野草在歌唱》的手稿,來到倫敦。次年,此書出版,好評如潮。
從瑪莎·奎斯特到安娜·伍爾夫,萊辛筆下有多個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她們有思想自覺,有政治行動,但也因此深處痛苦漩渦,在自由與不自由,解放與未解放之間徘徊。從她們身上,我們看透了社會,看到了她包容著的時代和她們的困境。著名出版商簡·弗里德曼說:“無論對女性,還是對文學而言,萊辛都是我們所有人的母親之一。”著名作家喬伊絲·卡洛爾·奧茨對她仰慕已久,特意從美國來拜訪她,“終于見到她了。在這個顯赫、自信、優(yōu)雅的女人面前,我感到幾欲虛脫,如在夢中,變得透明?!?/p>
而萊辛對自己的評價則是:“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很多制片人登門請求拍攝她的自傳電影。她總是婉拒:“你們可以從閱讀中找出我是什么樣子的。”
是的,真正了解這個登上文學巔峰的女子,最好的方法是讀她的作品。通過厚厚的文本,去觸摸多麗絲·萊辛的輪廓:她筆端的冷靜不是與暴虐相對,而是與隱約的激昂相對;她描述的深刻不是與體驗相對,而是與人性洞察相對。她善于隱忍,善于藏匿,善于克制,善于理性。獨特的女性體驗讓她的作品更像沉默的雪山,也許只要你輕輕地拍拍手,漫天雪舞,雪崩就滾滾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