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本書讓我這樣越讀越怕,有好幾次我甚至不敢再讀下去,仿佛感到一團黑霧撲面而來,越來越濃,我能聽見那種既恐怖又空洞的笑聲。我預感到在這后面,躲著一個可怕的結局。
我不想看到這結局,不想看到!因為這故事的主角都太年輕了,他們只是一些初中的學生。
但他們真實的生活,是父母和老師根本想象不到的。他們的世界充滿著對愛、關注、認同、尊重的渴望,也充滿著得不到的恐懼、痛苦、憤怒和絕望。為了得到這些每個人都想得到的東西,這些孩子用盡一切辦法:從討好乞憐、卑躬屈膝、惹事生非、冷漠超然,到欺軟怕硬、挑撥離間、為虎作倀、冷酷的精神摧殘和殘忍的身體虐待。
我實在不愿意用這么惡毒的詞來描述他們。我不能想象在這樣的年齡,人的“惡”就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這樣的發(fā)現(xiàn)讓我不寒而栗,更讓我感到悲傷——因為這一切的惡行背后,其實是孩子們對愛、關注、認同、尊重的渴望,深深的渴望!
也許所有的父母老師都該讀讀這本叫做《小牲口》的書,讀讀一個23歲的女孩子用六年時間寫的小說。我更愿意把它看成紀實文學,因為那些細節(jié)若非親歷絕無法寫出。
十二三歲的孩子,內心正在經歷心理學家Erikson說的“自我認同”危機。已經不再是兒童的他們,特別想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的,通過別人的認可來得到自我肯定,好加固還非常脆弱的“自我”。耿穗穗一心想當“好學生”,想成為老師的“寵兒”;趙博用罵人來吸引耿穗穗的注意力;痛恨學校、老師和好學生的李大偉,則用打壓好學生、干壞事來發(fā)泄自己的憤怒,同時滿足自己被人看重的需要;冷漠、置身事外,則是班干部們用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的辦法
當心靈無法得到接納、認可、尊重這些最基本的養(yǎng)料時,它就荒蕪了。在荒蕪的心靈上,冷酷、殘忍、漠然開始瘋長,就像食人樹一樣,將所有靠近的人吞噬。為什么孩子中的惡會有這樣大的力量?青春期的少年,一方面正經歷著身體上的迅猛變化,對自己會有很強的不確定感;另一方面又需要逐漸心理斷乳,在家庭之外找到新的支持,因此同齡人群體對他們就格外重要。得到同齡人的接納,可以緩解很多的壓力。由于害怕被排斥、被孤立,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在“同伴壓力”下做出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情來。而一旦一個班級形成了這樣一種可怕的力量,就像河流中形成了漩渦一樣,稍微軟弱一點的孩子都很難逃脫。
防止這種惡的力量形成,把孩子們內心的善激發(fā)出來并不難。小說最后,來了一位新班主任,她“和每個學生都說過話”,她給耿穗穗的周記寫了六行批語,“一下子成了耿穗穗最寶貴的東西”。
只要有關愛、接納、認可的雨水灑下,心靈開出的就不會是惡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