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災大難(比如海嘯、地震)中幸存下來的人很可能會換個活法,這肇始于如是追問:“若我已在那場事故灰飛煙滅?”
已有的研究表明,進行過“逆事實思考”(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人(譬如想象公司輝煌的歷史另有文章),傾向于對組織更有擔當、更少跳槽、更佳的業(yè)績以及更高的滿意度。
在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管理和組織行為學教授Adam D. Galinsky、管理和組織學行為副教授Brayden King、紐約大學營銷學助理教授Hal Ersner-Herschfield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Laura Kray看來,逆事實思考的潛力尚待挖掘,它可深度地影響人際關系中的責任感,以及對組織甚至國家的擔當。
研究者召集了237名本科生和MBA學生做實驗。第一組(本科生)由15個男生和25個女生(30人是美國人)構成。其中一部分被告知:想象一下,如果那些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壓根就未存在過,他們的國家或者世界會是怎么樣的;另一部分則中規(guī)中矩地描繪事實以及今日如何從昨日那些人與事中而來。然后,他們回答了10個類似“我是美國人,我有多么自豪?”這樣的問題。結果是,第一組的平均分是5.33(總分為7分),第二組為4.82;美國人和非美國人“不約而同”。
在第二個研究中,97名MBA學生中的一些被要求寫出公司的大事記、英雄譜,而另外一些人則必須想象公司的歷史灰暗、悲慘,然后回答8個問題,評估他們對公司的感情以及在此地工作的理由。他們被要求為公司選擇五種不同的未來。那些在想象中失落的受試者有89%選擇了兩個最值得奮斗、最樂觀的未來中的一個,而另一個組的比例僅為64%。
許多公司以一種對社會有價值的使命陳述來凝聚人心,藉此提升員工的忠誠。在第三個實驗中,研究者虛置了一個計算機公司,以及四個變量:親社會的政策(prosocial),疏社會的政策(non-prosocial policies),逆事實的“歷史”(公司壓根未曾存在過,公司的輝煌不過是南柯一夢),知悉英雄年譜的。結果是,(親社會的,逆事實的“歷史”)組合激發(fā)了最強的員工擔當。Galinsky指出,逆事實的效應與親社會政策的作用路徑是迥異的。后者直接;而前者,則稍微“迂回”,因為公司若不存在,則或失業(yè),可能朝不保夕,因而無須揚鞭自奮蹄。
第四組實驗由40名MBA參加。受試者每人選擇寫出6個對其職業(yè)生涯有重大影響的人,然后其中一組想象這些人不過是黃粱一夢中的呂道士,富貴盡在夢中求,醒來愴懣小米生。兩周后,62%的憶苦思甜者選擇了寫信給那些人,而另一組有些“忘恩負義”,只有33%的人寫了信。
這個研究的意義在于,為了激勵員工的干勁、提升部屬和員工的忠誠度,經理們與其大肆顯擺公司的過往、大講特講好漢們的英明神武以期“長江后浪推前浪”,倒不如說說“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責任編輯:鄧中華 dengzhonghua@guanlixuejia.com
(歡迎對《管理學家》雜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議或投稿,聯(lián)系郵箱:guanlixueji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