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羅勝利
〔關鍵詞〕班級團體輔導;輔導知情權;分享;輔導評價
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是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心理輔導活動,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以班級團體的力量與資源影響學生的心理與行為,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預防心理問題的發(fā)生,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增強對社會的適應性。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是著眼于全體學生成長的心理教育模式,輔導的對象都是正常的、健康的、處在成長過程中的班級學生。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團體輔導方式,班級團體輔導的理念與操作方法有別于一般的團體輔導,在實施的過程中,既要借鑒西方的團體輔導理論,也要根據(jù)中國班級授課制的特點來進行。如何有效地實施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本文就班級團體輔導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談談體會與思考。
一、班級團體學生有知情權
“我們沒有心理問題,為什么讓我們參加班級團體心理輔導?”
“我討厭和別人聊天,為什么總是繞圈發(fā)言,要我和其他同學互動?”
有些學生對團體輔導恐懼與抗拒,因為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參加了班級團體輔導。輔導的結果是學生不但不合作,還產生了消極抵觸情緒。
一般的團體輔導成員通常是招募或甄選來的,參加者通過海報、宣傳單及教師的介紹等,了解團體的目標及內容安排,認同團體目標,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愿參加,他們自然容易接受和投入團體輔導。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輔導,團體成員是自然班級的全體學生,而不是招募或甄選來的自愿參加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讓他們參加團體輔導,他們很可能產生消極情緒。由于學生對心理輔導知識缺乏了解,甚至有些人會有偏見,如認為有心理問題的人才需要心理輔導,不愿意與人交往是自己的個性等,因此,有些學生排斥與抵觸班級團體心理輔導。
基于此,在實施班級團體輔導前,教師應該向學生宣傳與普及心理輔導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并作好接受輔導的心理準備。教師首先應該以講座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是什么,與學校其他課程有什么區(qū)別,班級團體輔導的方式、班級團體發(fā)展的基本歷程、輔導的功能、班級成員在輔導中的基本交往技巧及注意事項等。教師要特別說明在班級團體輔導活動中不能傷害同學,每個人都有保持沉默的權利,同學之間應互相尊重。如果在小組繞圈發(fā)言時,個別學生不愿意發(fā)言,可以跳過去,請下一位學生發(fā)言。教師的這些介紹會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為參加班級團體輔導作好心理準備。此外,教師還可以回放一些以往學生參加團體輔導的錄像及照片,講述曾經參加團體輔導后一些學生的變化、進步與成長,從而激發(fā)學生參加團體輔導的興趣。
二、班級團體輔導不是游戲輔導
“班級團體輔導就是做游戲?!?/p>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及需要應該成為輔導活動設計的主題。有些教師沒有把握好班級團體輔導的理念與目標,出現(xiàn)無主題或主題不明確的現(xiàn)象。
有些教師學習了一些團體游戲,就誤以為班級團體輔導就是做游戲,將各種游戲變換編排。他們認為,通過游戲,班級團體氣氛輕松、愉快、活潑就是班級團體輔導。結果,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成了無主題的游戲活動。有些教師在輔導設計時雖然也考慮了主題設計,但是由于缺乏明確的輔導理念,不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設計主題,而是根據(jù)自己學到的游戲來設計主題;不是游戲服務于輔導主題,而是輔導主題依附于游戲內容與形式,使輔導主題缺乏針對性。結果,輔導后學生分享時說:“為什么讓我們參加這些小兒科的游戲?”“熱鬧是他們的,我雖然按照老師的要求參加了團體游戲,但是我的心并沒有進入團體,在人群中我感到很孤獨?!?/p>
班級團體游戲是班級團體輔導的內容與形式之一,而不是惟一。班級團體輔導活動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成長需要設計主題,如入學適應、人際交往、青春期教育、愛情、生涯規(guī)劃等。班級團體輔導形式除了游戲,還有討論、角色扮演、紙筆作業(yè)等形式。低年級學生應多采用動態(tài)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強調體驗和感受,進行行為訓練;高年級學生應該多采用討論的形式,引導與啟發(fā)學生進行內心世界的探索,思考自我與外界的關系,反思自己的成長,促進人格完善。因此,輔導教師應該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班級團體輔導理念,豐富自己的輔導知識與技術,以便有效實施班級團體輔導。
三、班級團體輔導不是一次團體活動
“每年開學我們都會對新生進行一次入學適應班級團體輔導,對初二學生進行一次青春期教育班級團體輔導?!?/p>
班級團體輔導的運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任何形式的團體輔導都會經歷團體的創(chuàng)始階段、過渡階段、工作階段和結束階段。許多教師誤認為班級團體輔導只有一次,其實,他們所做的班級團體輔導只是輔導的起始活動。班級團體凝聚力、成員的坦誠、互相信賴的團體氣氛還沒有建立起來,就匆匆結束了。結果,班級團體輔導不能深入進行,學生會產生失望情緒,他們會覺得輔導流于形式。
經過幾次班級團體輔導,班級團體才能夠進入成熟期,班級團體凝聚力和信任感才能增強。班級團體學生彼此熟悉,學生對班級團體產生歸屬感,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認同感和信賴感,學生能夠在眾人面前開放自己,自由地表達,積極爭取改變。正如一位學生所說:“我和班級同學相處兩年多,居然不了解同班同學,好多同學我都沒有和他說過話,通過班級團體輔導,我才了解了我們班的同學,和他們熟悉起來,覺得他們都挺友好,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班集體?!?/p>
班級團體輔導的發(fā)展階段并非是一個個獨立分離的階段,在階段之間存在一定的重疊與交叉。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班級團體輔導的總體過程,使他們對各個階段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shù),清楚自己該如何介入團體,如何面對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教師對班級團體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的情況以及促進和影響班級團體發(fā)展進程的相關因素的把握,可以幫助自己預測各個階段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潛在的危機,并且可以掌握在何時、采用何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干涉與提供幫助,成功地實現(xiàn)輔導的目標。同時,了解班級團體輔導進程發(fā)展的階段與順序,可以幫助教師及學生形成一個團體輔導活動的總體設想,這一設想有助于教師帶領所有學生朝著具有建設性的方向發(fā)展,避免不必要的混亂與焦慮。
四、輔導中的目標不能忽視
“老師是在做什么呀?一會兒帶我們去戶外活動,一會兒回教室討論?!?/p>
班級團體輔導開始之前,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確定團體輔導的目標。班級團體輔導的總目標是發(fā)展性目標,即開發(fā)心理潛能,促進人格成長,增進心理健康。所有的班級團體輔導主題設計都應圍繞發(fā)展性總目標進行,并設計出與總目標一致的具體的單元活動目標。
一些教師在輔導中存在目標不明確或忽視對學生進行目標指導的現(xiàn)象。有些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看似很熱鬧,學生參與性很高,但是學生在輔導后反思,說:“不明白老師要我們做這些活動干什么?!币虼?,教師在輔導前,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團體輔導的總目標是什么,每次活動的目標是什么。特別是在首次班級團體輔導活動中,教師需對學生強調班級團體輔導的目標,并且應協(xié)助學生建立有意義的個人輔導目標。如果學生在班級團體輔導初始階段對于自己想從輔導活動中獲得什么不是很明確,他們可能會有一些模糊的想法,如認為可能是班會活動,參加就可以了,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因此,教師應通過對團體輔導目標的介紹,以及對以往的團體經驗的介紹,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具體目標,明確自己愿意作哪些改變。學生只有在目標明確后,才愿意主動參加輔導活動,并為此作出積極的努力。此外,每次班級團體輔導時,教師都應闡述本次活動的目標與主題,以便讓學生圍繞主題有目的地進行活動,避免為活動而活動,乃至活動后還不知道活動的意義是什么。
五、輔導后的分享不能流于形式
“老師讓我們談談體會,我們還沒有說完,他就說下課了,別說了?!?/p>
“每次都是談談體會,不知道該怎么說,從哪方面說?!?/p>
分享是指班級學生一起討論由活動引發(fā)的想法和感受,以增強活動的價值。班級團體活動僅僅是一種輔導手段,而不是輔導的目的,活動只是起著催化劑的功能,活動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在輔導中,有些教師不太重視輔導后的分享,于是在時間安排上,用于活動的時間比較長,而用于分享的時間則很短,甚至短到5分鐘,讓學生感到,分享只是一種形式而已,自己說不說都沒有關系。事實上,分享可以促進學生對有關問題的討論,使其更深入地探索思想與情感;分享能夠使學生開放自己,表達自己,便于使其他同學了解自己;分享也能使學生獲得反饋信息,得到其他同學的理解與支持。
有些教師意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性,也重視分享,設計了分享環(huán)節(jié),但是,學生在分享時卻無話可說,出現(xiàn)冷場。因為教師總是籠統(tǒng)地說“談談活動后的體會”,學生常常感到茫然,無從談起。如果教師將分享的題目具體化,學生受到啟發(fā),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就會踴躍發(fā)言。如經典游戲“信任之旅”,一名學生幫助蒙上眼睛的另一名學生走完有障礙的路程。學生在參加完游戲活動后,教師給出分享題目:(1)當你被蒙上眼睛的時候有何感受?(2)幫助你的人有沒有讓你感到安全?(3)作為幫助者,你有何感受?(4)為了增加伙伴對你的信任,你做了什么?(5)你愿意做“幫助者”還是“盲人”?
因為每次活動后都要分享,因此,分享的方式應該多樣化,可以是討論的方式,如小組成員輪流發(fā)言、全班學生一起討論,也可以是書寫的方式,或綜合使用以上幾種方式??傊?,教師在指導班級團體活動時,應該考慮留出足夠的時間用來讓學生分享,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討論他們的問題,有利于深化輔導活動。教師應防止使分享這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
六、輔導后的評價不能采用學科課程的方式
“一組優(yōu)勝得了90分,二組85分,三組70分,以后要努力。讓我們對一組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們得第一!”
一位輔導老師指著黑板上的分數(shù)這樣作班級團體輔導總結。教師的話音一落,得第一的小組立刻歡呼雀躍起來,興奮無比;而得末尾分數(shù)的小組學生立刻垂頭喪氣地蹲在地上,唉聲一片,良久才蔫蔫地站立起來。
這位教師前面的輔導活動做得很好,班級團體氣氛也很融洽,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在最后一個游戲活動中,教師給各小組累計了分數(shù),使班級團體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最后的掌聲,幾乎是對班級團體氣氛的徹底破壞,得分低的小組學生情緒低落到極點。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后的評價不能像學科課程一樣,用百分數(shù)來衡量。心理成長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次活動就能達到多少分。人格的成長與學科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學生通過輔導活動對某個問題有所領悟,改變了某種認知方式或行為方式,或者受到感染,激發(fā)了自己的內驅力,那么,這次班級團體輔導就是有成效的,這種成效無法用分數(shù)來評價。
在輔導活動中,教師應該調動學生參加的積極性,提醒學生學會合作與協(xié)調,重視活動過程的體驗,而不是活動結果的評價。對于游戲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一起探索動作協(xié)調的方式,互相督促、示范,互相鼓勵。要讓學生意識到,重要的不是比賽,而是一起參加一個有趣的活動,一起來體驗“我們”在一起的感覺,分享“我們”在一起的快樂。對于競爭性游戲,教師不應該過分強調輸贏,而是要強調團體合作精神,強調游戲中成員的互動性、協(xié)作性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對班級成員來說,游戲的成功與失敗都是人生的體驗,甚至對失敗者來說收獲更大。教師應該在分享時,給失敗的小組更多發(fā)言機會,讓他們回顧與反思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們下次獲得成功。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不可能一次性地解決學生成長中的所有問題,但是,它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在與班級成員的互動中體驗、領悟、思考,獲得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心理教育研究所,常州,213001)
編輯 / 于 洪 終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