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
〔關鍵詞〕 語文教學;追求;豐滿;厚重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2—0092—01
語文教學應該著力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文本,發(fā)揮文本作為教學資源的作用,同時教師還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語文課堂變得豐滿厚重。語文課只有拓寬外延,增加厚度,課堂才可能殷實起來,豐滿起來,才能達成教育的終極目的。
一、 形式豐滿,讓學生主動求知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就必須在課前精心預設,課堂上有效引導,通過多重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段:
師:(課件展示爬山虎葉子爬滿墻時微微動蕩的樣子),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生1:我發(fā)現(xiàn)這些葉子碧綠一片,長得密密麻麻的,而且葉尖向下。
生2:我還發(fā)現(xiàn)微風吹過時,葉子時起時伏,像大海的波浪。
師:觀察真仔細,讀讀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葉子的?怎樣才能讀出葉子的特點和景物的美?
(學生自由朗讀約兩分鐘,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朗讀,并總結出“顏色——排列——動態(tài)美”的描寫順序。)
教師先讓學生分組合作畫出爬山虎的莖、葉、腳的顏色及位置,然后推選代表上臺講解說明,最后讓學生勾畫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的詞,并用動作或準備的材料演示說明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
反思: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先后采用了課件展示、讀文繪畫、上臺講解、演示說明等外在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閱讀實踐之中。教師游刃有余地點撥和指導,獨具匠心地設計與組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求知氛圍。
二、問題開放,讓學生思維豐滿
從問題入手,給學生思維一個支點,開啟學生的心智,營造爭先恐后、暢所欲言的氛圍,是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
例如,《頤和園》教學片段:
師:欣賞完長廊,漫步來到萬壽山,別有一番風味。讀讀本段話,想一想,可以從哪個詞或哪句話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從“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中讀出了昆明湖水的柔美,作者比喻貼切,耐人尋味。
生2:從這句話中我還讀出了游人都有很強的環(huán)保意識,這是中外聞名的大公園,每天游客不斷,但湖水依然像碧玉一般純凈,可見游人因其美而不忍去破壞。
……
反思:本案例中,教師先讓學生讀文,然后用“從哪個詞或哪個句子讀出了什么”這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點撥學生,既告訴學生品讀的重點是詞和句,又沒有限制固定的范圍,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教師沒有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以開放的理念,設計了開放的問題,營造了開放的氛圍。
三、 內(nèi)容充實,讓學生精神厚重
教師的“主題教學”可以引起學生的廣泛關注,課堂容量大,學生感悟深。也許有人認為,短短的一節(jié)課,這么多內(nèi)容不能面面俱到,只是淺顯地理解文章的外殼,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是不能感悟到位的?;蛟S有人質疑,這樣是否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語文之本,語文之味。我想,因材施教,因課定法,未嘗不可。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學片段:
師:賞讀完本詩,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同時也感受到了離別的孤獨與寂寞。
師:送別詩帶給我們的總是依依惜別情,還有更多的送別詩需要我們?nèi)プx,去品,去思,讀讀你手上的資料,看能讀明白嗎?與今天學的這首詩有什么異同?
生1:《贈汪倫》一詩也是李白所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眱删湫蜗蟮乇磉_了朋友之情的深厚。
生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贈汪倫》都是送別詩,可前一首讀來感到悲傷凄涼,后一首讀來有些感動。
……
反思:《黃鶴樓》一詩雖簡短,但語意淺顯,情感直白,學生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領悟內(nèi)化,熟讀成誦,課余時間去拓展延伸,既是課堂所學知識的強化,又是課外知識的積累;既是學習方法的遷移,又是情感升華的鋪墊。
編輯:謝穎麗